狐狸精也曾被当做瑞兽,为什么后来成了贬义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狐狸精也曾被当做瑞兽,为什么后来成了贬义词?,第1张

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地位尊贵,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祥瑞。甚至有传说讲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是一只美丽的九尾狐,痴情的等待大禹治水回来,并为他生儿子启。《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国其狐四足九尾。九尾狐被人作为祥瑞,即郭璞所说“太平则出而为瑞也”。在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然而,到了东汉,狐狸精的形象开始朝着令人害怕的妖怪方向转变。有史料记载:狐, 妖兽也, 鬼所乘之。此后,狐狸精由瑞兽变妖兽。到了东晋,狐形象的这种变化更是剧烈。《玄中记》记载:狐五十岁, 能变化为妇人, 百岁为美女, 为神巫, 或为丈夫, 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 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为天狐。

传统的瑞兽狐狸精,正式变成妖兽狐狸精。狐狸精也有了迷惑男子或者女子,诱惑人类与之相交的特征。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记载:狐者, 先古之*妇也。其名曰阿紫, 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这里,将狐狸精彻底塑造成“*妇”(“*兽”)。于是,《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更是将“*兽”这一形象无限扩大,狐狸精妲己魅惑纣王,更让纣王丢掉了江山,放火烧了鹿台,更烧了自己。

《聊斋志异》里的狐精更是数不胜数,不光有女狐狸精,而且还有男狐狸精。不过聊斋里的狐狸精多是有情有义的美丽女性,往往不顾一切地爱上落魄书生。更多了一些人性解放的因素在里面。人们将狐狸精逐渐塑造成“*兽”的形象,更像是在高压的封建礼教下对性解放和性自由的压制。在聊斋里出现的大量爱憎分明的美丽狐仙,更是书生对温柔多情的女性形象的渴望和诉求。

起初,百鬼夜行是个口耳相传的传说,最初记载已不可考。只知大约是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平安京(今京都)内不仅生活着人类,而且是个怨灵出没、鬼怪横行的世界。那些妖魔鬼怪不在深山老林中修炼,也不在地府冥界中幽居,竟是和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居住在同一城市中。

一旦黑暗来临,蛰伏于各个角落的鬼怪,就在京都的大道上成群结队的游行起来。它们毫不掩藏,恣意狂欢。这时候,如果哪个人无意中瞥到一眼,就会因受到诅咒无疾而终。所以当时外出夜游的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尊胜陀罗尼》缝入衣襟内,希望借助佛祖的保佑来驱邪避祸。

这兴风作乱的百鬼,原本只是传说中面目模糊的鬼怪。到了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一位幕府的御用画师土佐光信将这一切画了下来。他的《百鬼夜行绘卷》不仅是妖怪画的开山鼻祖,而且其中的鬼怪非常独特。如果仔细辨认,会发现这些正在游行的百鬼,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比如木鱼、琵琶、瓷碗、茶锅、伞等等,纷纷长出耳眼口鼻,成为半器物半妖的妖怪。

明人《幽怪诗谈》一书中,出现了一个名唤金竟之的方镜妖怪,与其他器物妖怪一起,谈吐自若。而画中的镜妖则是一位美人,大概因为镜子是女子钟爱之物,所以妖怪变化也追随了主人的形象吧。

日本有这样的说法,一件物品被主人使用99次以上就会成精,一旦遭到损坏或者被丢弃,就会因心生怨念而变成付丧神,给人间带来危害。土佐光信的笔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器物妖怪集合在一起示威游行。

中国妖怪大量“出口”日本的时期,是在中国的唐朝,即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当时大量遣唐使渡海而来,虚心学习中国文化。扶桑国也亦步亦趋的模仿起大唐的律例、政治制度、都城建设,甚至连妖魔鬼怪也开始“山寨”起中国来。中国的各路妖怪,便是随着《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等经典之作东渡,逐渐深入日本民间的。可以说,中国对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真正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日本妖怪大多是中国出口,但百鬼夜行概念在网络上兴起是却是《阴阳师》火爆那几年。

其实,百鬼夜行在中国民间早也流传许久,传说,七月初一开始开放鬼门,在地狱修行的各路妖魔鬼怪可以回家探亲看望在世的亲人,在七月十五这天,鬼门关闭,各路在人间游荡的妖魔鬼怪必须在鬼门关闭之前回到地府,否则就会灰飞烟灭。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闭上眼睛就是黑天,睁开眼睛就是白昼,而且不饮,不食,不息,居住在钟山阴面。它能够向天神请求雨水,即上文所谓“风雨是谒”、“能请致风雨”。在有些文学作品中,有人称烛九阴为巫祖。掌握着时间、空间、毁灭等法则,可凝聚无上神道,纵横寰宇,抹杀浩劫,逍遥天外,成就无上大道。

烛九阴也叫作烛龙,又称作烛阴,据说烛九阴乃是钟山之神,掌管着日夜交替与四季变化,烛九阴睁开眼睛,那么目光便照耀世间大地,而烛九阴闭眼的时候,世间便陷入黑暗。太阳星谓之太阳。太阴玉兔谓之阴宗,阴气也,太阴星谓之月亮。地球星地狱谓之人宗,主炁也,地球星谓之地球。此三者曰太素三才,天地人和之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大荒北经》)

其中许多记载,看似荒诞无理,但仔细探究,又会里面有许多真实存在的东西,还有许多现代的玄幻小说,都喜欢借用《山海经》里的设定,比如烛九阴。山海经里人面蛇身的神仙不少,比如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从上面这句话来看,烛龙亦如此。人面蛇身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魔力,竟然能让这么多神仙如此呢?关于烛龙,大禹也有很多不可求证的地方,现在借着这个问题,主要从烛龙的能力、形象、名字由来以及烛龙的后代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有不对或者补充的地方请指正。

《西游记》是耳熟能详的一部作品,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它陪伴了一代人的童年和成长,每一个假期都会如约而至,百看不厌。

相信每一个人小时候心目中的英雄都少不了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很多人至今也以齐天大圣为偶像。小时候对世界有着无限好奇,看着电视里的神仙们飞来飞去,看齐天大圣的金箍棒变大变小,看各路妖怪的三脚猫魔法都觉得特别神奇!

《西游记》作为神魔题材的剧作,如果要将作品中的内容呈现出来自然就需要大量的特效。

《西游记》拍摄的时候是80年代,那个时候的拍摄技术和拍摄工具并不发达,很多仪器还是进口的。我们当时看《西游记》的时候可能沉浸其中,但是现在再回看就会发展画质很糊,尤其是特效,就像五毛钱特效一样,甚至有点儿搞笑。

其中,有一场降服蟒蛇精的戏,拍摄的时候并不是用的道具蛇,而是让演员扛着真正的活蛇,然后后期合成的特效,这让人感叹演员的敬业和不容易。

(一)《西游记》拍摄不易,为逼真以真蛇合成特效

《西游记》中有很多精灵古怪,可以发现他们都是通过戴头套伪装的,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还有什么金角大王、奔波霸等等都是带的头套,不想现在的玄幻剧有很发达的化妆技术和特效。

《西游记》中的特效是贯穿始终的,从石猴出世到取经归来,各种法术各种飞天。西游记中的很多特效都是以实物作基础然后再加特效的,所以为了做好特效基础,演员们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和功夫。

比如《西游记》中有很多孙悟空吐仙气的小细节,这些“仙气”看起来极其逼真,但它并不是特效凭空加上的,是演员在表演之前先吸一口烟才制造出仙气缭绕的感觉。

类似的举措还有很多,比如《西游记》中降魔蟒蛇精这一集。这一集中的蟒蛇精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记忆中那个年青漂亮的蟒蛇精突然发抖,然后镜头一转她就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皮肤褶皱的老太太,喝了一碗人血之后又变成了原来年轻漂亮的模样。

当时看到变成老太太的她着实吓得要死。这场戏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去抓蟒蛇精,两个人还把那条大蟒蛇狠狠折腾了一番,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是特效合成之后的蟒蛇,但是拍摄的时候剧组用的是真蟒蛇。

有一张关于这场花絮的剧照,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个人扛着一条很粗的大蟒蛇,还得抓牢它的蛇头,那条大蟒蛇是经过处理之后的,它的大尖牙齿被拔掉了,但是看起来依然触目惊心,而且这条蟒蛇重量不小,扛着也很费劲。《西游记》的演员确实敬业,六小龄童和马德华两个人对着一条大蟒蛇还能神态自若地把戏演好,值得点赞。

(二)《西游记》拍摄条件艰苦,整个剧组通力配合

《西游记》并不像现在这样的电视剧剧组,演员就是等着拍戏,场务干场务的活儿,群众演员一大堆,《西游记》拍摄的时候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剧组的活不分主演和群演,不分演员和场务,只要有活儿大家一起干。

《西游记》的花絮中,猪八戒用大铁锹铲土、沙和尚骑摩托运送道具、金角大王头套下的演员换个头套又变成了大象精,这在剧组中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主演们也经常去给群众演员凑人数。

《西游记》中有很多飞天的戏,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其他神仙妖怪,他们飞天的时候高度要么是云彩上边,要么就是低矮的树丛,因为剧组没有很高级的威亚和吊车,没有办法让演员“飞”得很高;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灵童很多飞天的戏都是靠缆车吊着的,小面还需要几个人拖拽着他。这样非常费力,需要演员自己的身体发力,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总之非常费力。

当然,演员是敬业的,也是辛苦的,没有办法,设备跟不上,只能人出力。《西游记》都是实景拍摄,演员需要整天在野外待着,大树林,草地,上山,下河,怎么艰难怎么来,虽然他们没有真正走过西天取经的路但也差不离了。所以才能够呈现出一部这样好的作品,演员付出了主要的力量。

(三)剧组克服艰难的精神成就了《西游记》

无论是为显特效逼真用的真蟒蛇,还是为了拍飞天戏吊的缆车,都体现了《西游记》剧组客服艰难齐心合力的精神。《西游记》的成功是必然的,虽然它没有多么发达的道具和特效,但是时至今日再回头看西游记依旧能被吸引,因为它在取长补短方面做得太好。

首先是演员演技精湛。《西游记》的每一位演员都是当之无愧的演员,无论是戏份多的师徒四人还是只出现几个镜头的龙套,他们的演技都是绝佳的,完全没有出戏感,太过引人入胜。

而且他们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一样,用《天天向上》中王一博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老艺术家们的眼神都很纯,透露着无限的热爱”。

诚然,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眼神特别纯粹,带着不被外界影响的专心致志,完完全全得融入戏中,连眼神都散发着炙热。比如三打白骨精唐僧误会孙悟空赶他走的一场戏,这场戏中孙悟空被误会又被师父驱赶的那个委屈、愤怒又痛心的眼神至今记忆犹新。

其次是服化道精致。《西游记》中的角色很多,关于服化道以女性角色为例。《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是整个剧作的一抹亮色,剧中的每一位女演员都特别美丽,很多网友不禁调侃:当年净顾着看猴儿了!

女儿国王、嫦娥姐姐、杏仙、蜘蛛精、老鼠精、孔雀公主等等她们每一个都美丽无比。而且,她们的服装和妆容也是十分精致的,每一个姑娘都有自己的服装造型,不像现在的古装剧服装千篇一律。

剧中的很多道具,比如唐僧的袈裟、佛珠、金钵、古代用具、帝王宫殿陈设还有佛经等都是剧组参考原著和史料做出的,并不是随意捏造的。这些长处很好地弥补了设备和特效方面的短板。

总而言之,《西游记》的拍摄是很辛苦的,演员也很幸苦,拍摄周期也很长。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品电视剧虽然只有二十几集,但是剧组付出的心力远不止如此。

所以他们被称为老艺术家,能够耐得住寂寞打磨剧本,能够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能够不计算其力地付出,为了打磨好一部作品将其呈现给观众,付出的不止一部剧那么简单。主创们对于《西游记》收获大量好评是非常开心并且为之感动的,它也确实值得。

很多人一听山海经,想说它就是一本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集,还是很多玄幻小说的主要素材,从历史上看,古人的想法和我们非常的不同,对山海经的评价非常高。

  山海经作为一本中国的神话古籍,这本书甚至都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很多上古传说,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大都可以从《山海经》看到。

  九尾狐作为特别经典的妖怪,在《山海经》中,最早是以祥兽的形式出现的,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是一只九尾狐,九尾狐只有在天下太平是才会出现。

  天狗文化也许是中国穿到日本最盛行的文化了,在我国,一直就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从最早出现的《山海经》中的神话来看,天狗是祥兽。

  除了天狗、九尾狐,还有很多妖怪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比如欺软怕硬的穷奇、贪吃的饕餮、高贵的麒麟等。大家早已在各种各样的玄幻小说或者影视剧里听说过这些异兽,它们全部都来自于《山海经》。

  山海经里很多动物,在今天也是依然存在的,比如娃娃鱼,声音就像婴儿哭一样,有四足,很明显就是今天的娃娃鱼,“青羽赤喙”就是绿色羽毛,红色的嘴,“人舌能言”,可以学人说话,这一看就是鹦鹉,提到过“当康”,说它外形像猪一样而且有獠牙,这其实就是今天的疣猪,疣猪是野猪的一种,它的头很大,能够占据到身体的三分之一。

  《山海经》中对生物的描写处处透露出原始的痕迹,这其实是一种对于神话的一种想象,山海经里确实一部分动物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一部分是人通过真实存在的动物加了一些改编,当然也有一部分的虚构。

白狼山位于今天的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白狼山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因此,白狼山之战和之前的官渡之战一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这次战争和曹操一生其他的战役并没什么不同,但是后世有些书籍记载了曹操曾经在此遇到一不知名的“神兽”。

西晋张华(232~300)编撰的《博物志》中记载了曹操在白狼山遇到一只狮子,结果这只狮子伤了曹军多人,曹操也没有将其擒获。这时候,树林中跑出一只不知名野兽,狮子见了立刻就怂了。曹军趁此机会将狮子擒获。

后魏武帝伐冒顿(蹋顿),经白狼山,逢狮子。使人格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军数百击之,狮子哮吼奋起,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起上王车轭,狮子将至,此兽便跳起在狮子头上,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一。还,来至洛阳,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鸣吠。

针对这一段记载,后世之人一直在研究这个像狸的动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狮子见了它会如此害怕?为何三十里内的鸡犬不敢发声?

有的人说这个动物是我国传说中的神兽犼。可是犼的形象出现的很晚,宋朝之后关于犼的记载才多了起来,而且各家所说不同。

宋代《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

明朝文学家陈继儒编撰的《偃曝馀谈》中倒是记载了犼能够降狮子伏虎的原因:“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原来犼的尿液有强烈腐蚀性。但是陈继儒说的犼的形象更像兔子。

到了清朝,犼又变成了僵尸的进化体。

袁枚《续子不语》:“常州蒋明府言: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变。”,“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连犼的形象我们都不能确定,当然不能说曹操遇到的就是犼了。

其实这件事也简单,《博物志》说曹操在白狼山遇到了狮子,这本身就是杜撰的,不要说中国境内自古没有狮子这个物种,就是有也不可能生活在那么靠北的地方。看看今天的狮子的活动范围,全部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北那么天寒地冻的地方,有狮子也会变成冻柿子。

《博物志》只是张华编撰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并没有很多的史料价值,像里面还最早记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难道世间真的存在牛郎和织女?

旱魃(hàn 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唐·杜甫 《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请来风伯雨师降下大雨,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中。于是黄帝请来旱魃,灼干雨水,大败蚩尤。 古代汉族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畜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归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龙属水性,所句之地,云气水分自然而然会聚起来,这就是南方多雨的缘故。许多年后,应龙复出,助天禹谭水脉,开江河,成为治水功臣之一。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凿齿,人形兽,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应有一定智能)。曾为羿于寿华之野射杀。

《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比翼鸟,又名鹣鹣、鹣鲽、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山海经》亦云:“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

《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比翼鸟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它是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后世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唐白居易《长庆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又称为窫窳。传说猰貐曾是天神,是烛龙的儿子,烛龙,窫窳原本老实善良,但后来被名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鸟头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杀死,天帝不忍心看烛龙伤心,就让他儿子复活了,可没想到,复活后,变成了一种性格凶残,喜食人类的怪物。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或者蛇头人身。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还有一种传说:窫窳是后羿射杀的第一个怪兽,传说窫窳本是天神,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窫窳。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处死了挑拨二负去杀窫窳的危,重罚了二负。命手下天神把窫窳抬到昆仑山,让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它,谁知窫窳活了之后,竟神智迷乱,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像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在十日并出时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后羿的神箭射死。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

《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六条腿和四只翅膀。也有传说称肥遗是一种**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肥遗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

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之西山经中:华山上有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它一旦出现,便预示将有大范围的旱灾。 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桑氏伪齿鸟(Pelagornis sandersi),是2014年7月7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掘的一个史前海鸟骨骼化石,经分析表明,这种海鸟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鸟类,其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不用扇动一下翅膀。

桑氏伪齿鸟就是相当于鲲鹏的原型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

《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玄蜂是中国古代书籍中记载妖怪之一,是一种巨大的蜂,腹部跟壶一样大,会蜇人,且有毒能致人于死。在山海经海内北经和楚辞招魂中曾被提及。

《山海经》海内北经:产于大荒,有剧毒。“大蜂,其状如螽。”

《楚辞-招魂》:玄蜂若壶些。王逸注:言旷野之中,有飞蜂腹大如壶,有毒,能杀人也。 土蝼字面意思常被误认为一种虫子,其实它是一种凶兽,形状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

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甪端,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其说始见于汉。

《宋书·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君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则奉书而至。” 白矖,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非常孤独,于是用泥造人,同时也造了和自己同为蛇神的宠物。一为白矖(xǐ ),为雌;一为螣蛇,为雄。

女娲补天因所采五色石不够用,于是以身补天,白矖和螣蛇亦追随以身补天。

有传言,白素贞乃白矖与螣蛇之女。

夔牛(kuí),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

夔龙又称且角龙。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踸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古代传说中的精怪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引作“徯龙”。

《白泽图》记载“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而《搜神记》中仅是引用。 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古代“四凶”之一。结合天神、怪兽、恶人三位一体,真实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恶而的象征,代表至邪之物。 兕(sì)(也就是现在的母犀牛 详见初中语文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墨子》)《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说文》 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犀类形态特征是:腿短、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3~43米,肩高11~205米;体重6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犀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原型。 何罗鱼,传说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一说其原型为章鱼。 五色凤凰之一,另四色分别为朱雀、鹓(yuan)雏、鸿鹄、鸑鷟(yuezhuo)。

青鸾为昆仑西王母伴鸟,其色青蓝,其身大小如鹤,常作西王母使者出现。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这本书的的作者不详。

      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但是山海经中的异兽是真的存在过吗?这个可能是真的有部分异兽是存在于世的。首先,史学家们有个比较统一的言论,就是山海经是先有画,后有文字的。曾有“山海图”流传于世。但我们要知道,山海经本身就是一部地理性质非常强的作品,在其中更是有着海外北经这样的篇章存在。在古书里面的有些奇兽,现实生活中也有,在大自然中在存在过。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在山林之中有一种野兽,叫做驺虞,驺虞白毛黑纹,能够日行千里,尾巴比身体还要长,因为他平时的食物是那些自然性死亡的动物尸体,所以驺虞被我们称作仁兽。而现在来说,驺虞被我们看作雪豹,雪豹的尾巴和身体差不多一样长。

第二种异兽叫做狌狌,狌狌长得非常像猴子,耳朵却是白的,非常喜欢喝酒,还能通晓未来过去的事情,吃了狌狌的肉,人们就会更加擅长于奔跑。狌狌的外貌就好比一个人披着野兽的毛发一样,而这种东西就是我们现在的大猩猩。                                                                        其实我个人更多的时候去读《山海经》,并没有一味的纠结于这个是否存在,那个现在在哪里,我只是当做古人所著的一本浪漫文学来欣赏。

狐狸精也曾被当做瑞兽,为什么后来成了贬义词?

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地位尊贵,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祥瑞。甚至有传说讲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就是一只美丽的九尾狐,痴情的等待大禹治水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