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教育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主要是通过分析各家学说和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墨子的心理学思想、孟子的心理学思想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心理学思想也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他还提出了“兼爱”的理念,即人们应该相互关爱、互助互利,这也是墨子心理学思想的核心。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性论和道德教育方面。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保持和发展这种善。孟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派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这些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这些思想对于现在的教育心理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唐代将《论语》、《孝经》、《尔雅》等儒学教材也抬到了“经”的高度。唐玄宗时已在“御撰”的《大唐六典》中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和科举考试时,均要重点考《五经》,并要求兼习《论语》和《孝经》。至唐文宗时,朝廷任长于经术的郑覃为宰相,并在开成二年(837)依其奏议,刻九经文字于石,仿汉魏旧制,立石经于长官国子监,世称“唐开成石经”。在文宗太和年间,石经内容增至12种,除加入《论语》、《孝经》而外,还增加了《尔雅》。这三部书入“经”,对唐代的经学教育有较大的推动。在统治者看来,作为孔子言论的《论语》和作为事亲忠君之本的《孝经》包括了儒学最基本的思想内容。加之,此二书言简意明,篇幅较短,又不像《五经》那样难懂,粗通文字者便可习读背诵,有利于官方思想深入人心。《尔雅》是诸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是训释古籍的工具。除解释《五经》外,其所用训诂资料还旁及《楚辞》、《庄子》、《穆天子传》、《管子》、《吕氏春秋》、《国语》、《礼记》等。非常适合唐代以儒为主,旁及百家的文教政策。在教学中,其主要作用在于,使经学的语言分析成为一种高缘的学问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后人将《尔雅》比作“《六经》之户牖,学者之要津”。(宋·林光甫《艾轩诗说》)视为“训诂之渊海,《五经》之梯航。”(清·翔宋凤翔《尔雅郭注义疏序》)其认识均源于唐。
师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出处:《昌黎先生集》
作品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白话释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
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
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
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
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韩愈个人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师说
-韩愈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孔子特别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曲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它以简骇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其中的教育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苏格拉底以其教学法——“产婆术”流芳后世;柏拉图以其《理想国》惠及后人: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象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教育心理学思想
本文2023-10-05 04:44: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