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是跟谁学的?大概都学了哪些字帖呢?
王羲之和父亲王献之、卫夫人学过书法。 王羲之从小学习书法,受到父亲王淇、叔叔王庙的启蒙。七岁读善书,十二岁从父亲的枕头上偷看前代《笔论》。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又向卫夫人学了书。 卫灿,以钟为师,妙传其法。 她向王羲之传授了钟法、卫氏数世的书法,以及她自己创造的书法和法门。 王羲之善于转行益多师,当他跳出卫夫人的书学藩篱时,他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新的历史层。
他亲自讲述了这个历史的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被称为大能量; 与过河去名山旅行,看李斯、曹喜等书相比; 约定下,见钟爵,梁鹄本。 又见罗下,蔡邋《石经》三体书; 又从哥哥的咨询处,参照张祚《华岳碑》,开始学太太的书,费了年月的工夫,后来改本师,仍在众碑学焉。 ”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名叫我的家乡,据说和我一起住在一个叫王羲之的村子里。
从小跟谁学的字,我不知道,别人也说不清楚吧。 最近我有几个朋友的字,顺便让他看看,吓了他一跳。 你也看看。 而且我在说。 你看过吧。 关于这些字,王羲之也看过。 看过之后,他再也没写字了。 因此,历史只剩下著名的兰亭序。 不幸和万幸。 王羲之说,前面有车后有辄,写和不写是有原因的。他写兰亭序,朋友多聚在一起,情难执笔,不写有点不愉快,疑似或不舒服。
虽然隔日朋友还在,但酒的兴起一定没有这个时候那么贵。 所以,我想写从那以后,兰亭序的精彩和力量远远比不上这个时候。 今天有赵光泽,所以容易写,也是因为酒很好。 因为感情太浓了,不写书就不舒服。朋友一定不会原谅我的。我停下笔我做了古,是因为我知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怕问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在山东临沂罗庄区与兰陵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处少为人知的千年古刹, 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的朗公寺,又名大宗山朗公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近千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当时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该寺历经南北朝,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化大革命,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在1997年得到部分修复。
相传,在东晋年间郯国之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却无一子,求子甚切。次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村,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寺院,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隔年后,朗公果得一子,一喜之下朗公又在泰山北麓灵岩峪 方山 之阳建一寺庙,常年供之,名曰朗公寺,现改为灵岩寺。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同是琅琊人的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
朗公寺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景点较多,西南有山涧,下有石洞,深丈余,名曰“朝阳洞”,相传为朗公面壁处,稍过瞑思,能寻味到“清风明月净禅心”的情趣。洞西有碧云观、关帝庙、尼姑庵俗称下寺。寺前有溪,溪上有桥,名曰“天桥”,桥下悬崖,有一棵古柏,蟠曲虬劲,生于石缝之中,犹如昂首苍龙奔腾欲飞,人誉之“万年松”。这里林壑优美别有情趣,幽静清新令人神往。此外,山中还有聚仙阁、九步天阶、仙人脚、佛爷洞等景胜,为大宗山和朗公寺增添了诸多秀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今朗公寺已步入全面开发,项目总投资约3个亿,待项目建成后,预计游客人数保持在157万人次,以后逐年增加,2022年将达657万人次/年,本项目年可实现产值约15亿元,利税约1600万元。项目以大宗山山水景色和朗公寺建筑群为依托,以 旅游 祈福、禅修度假为主体,兼备文化体验、康体健身、民俗采风等功能,是特色鲜明的新型佛教文化 旅游 区,建成后将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佛教 旅游 胜地。
王羲之的书法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风格。他的书法在我国书法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给予一个准确的评价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从这个角度他从那个角度看待书圣,先说说书圣,书圣被千秋万代地认可,并不都是李世民的作用,李虽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上说是王的书法造诣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唐太宗距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他的那点作用早就没有了,其实,风格这个词也是一个新名词,在古代没有这个词,但是,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王书法特色实际上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诠释他,原因就是:往往大家无风格,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那方面都超常于别人,王作为书圣,他把下面书法家的优点完全集于一身,比如诗圣杜甫,他有什么特色,整体来讲,他覆盖整个的一个格律诗,站在一个高点。如说泰山有什么特色,我们也可以说泰山之大,大的涵盖了所有山脉的特征。只有学到了一部分时,才能叫有什么特色,有人认为王的书法有中和之美,他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秀美、粗壮,古拙、老辣等等最后都归于中和,中和最大,有人总认为要搞出什么特色来,其实是不好的。清代有一个文学家叫扬钧的有段话:“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绝出路,小道数载可成,中庸百年莫尽。”所以谈到王的书法特色,必须谈到他是中庸的一派书风,不激不历,风规自远。不激不历,志在中和,因此中庸之道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南齐有个叫张融的人,他写了字给皇帝看,皇帝说你写的字没有二王之法,他非常自负地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此处的恨当遗憾讲,后来有很多人引深这段话想要有自己的法则,,有自己的面目,这些话听来都没有问题,大套的话原则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看张融的话,二王的法则到现在依然是畅新无阻千秋万代,然而张法安在当然也有人说王的字妩媚,那是学得人太多了,多则俗多则滥,学的人多了就显得俗了,王的字是刚柔兼济,阳刚和阴柔组合的恰到好处,尽管后来有张旭怀素的草字也称为草圣,但他们比较王的字,就显得过于的激烈,如没有王的比较,他们的字是完美的,但一比较他们的字就是刚烈之处太多了,少了中和。如站在王的高度去比较颜真卿,颜就似乎稍显粗野;去比欧阳询,欧就稍显板滞了一些,特别是在行草方面,生硬了一些;去比较赵孟頫,赵就稍显圆熟了一些,少了阳刚,尽管大书法家们都是一领风骚数百年,但面对王羲之都得面北称臣。。
学习“学”字,这个字写繁体字时,第一竖略短第二竖
稍长,再点一个点,再来一个活弯,再点一个点,右方不要高于中间的部位,里面轻轻点二个点,再写两横就显得苯拙了,上面的一部分要紧凑,呈现出一个扇面形状,越到下方越紧凑,然后下面的秃宝盖要宽放出来,写秃宝盖的横时要细一点,但一定要饱满雄强有力量,挑的起来,然后将下面的子字藏在里面,这个字的主笔是下面这个“子”字的竖弯钩, 这一笔一定要写得保满有力量,要挑得住上面,不管上面有多少笔,这笔一定要写的挺拨,有弹性,欧阳询的字两个特色就是:一个是挺一个是秀。行书的学字在形体上和楷书差不多,只是在点画和意境上截然不同,在下方的子字的弯钩上非常地有力,这个地方没有力量这个字变瘫痪了,这个字不管是那一种体,重要的还要把秃宝盖一定要宽放出来,放不出来写出来就非常的丑陋。草书的学字就是现在的简化字的学字,只是要写出意境来,三个点连笔带过来,写得相对窄一点,最后一点将秃宝盖一笔带过,不能再加上秃宝盖左边的一点,也就是mian头无左pan。
毛笔用秃了叫颓笔,有话叫颓笔如山,还有笔冢这一说,将用秃了的笔捆起来把他们埋起来叫笔冢,那么写到什么时候就将毛笔退下来呢,有这么两个特征:一是笔尖迟钝了、没有尖了,还有一个特征是笔肚子胖起来了,写字的时候一下笔,笔便分叉,写的时候一下笔出来两个分道,这就是颓笔的特征。这时候就应该更换新笔了。
王羲之的书法特色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以及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王羲之在温州的逸事遗踪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族大家,是我国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在书法艺术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被后世尊为“书圣”。性爱山水,能诗善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不仅在文学上是宴游诗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在书法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所作书简杂帖,或议论时政,或抒发怀抱,亦为世所称颂。
王羲之小时拙于言辞,及长,聪慧有辨才,为时贤所器重。22岁任秘书郎,后迁征西将军参军,累迁长史,荐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授护军将军、皆不就。永和七军(351)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重政宽和,时会稽灾荒,他开仓赈贷,漕运便民;朝廷赋役繁重,“每上疏争之;”曾痛斥当时吏政腐败,说;“自倾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关心民间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
羲之信奉道教,崇尚清淡,性格豪逸,好山水之游,素无廊庙之志。后来与朋友王述发生矛盾,王述升任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出于私怨,对羲之诸多挑剔,羲之深以为耻,便称病辞职,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任官职。《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戈钓娱乐。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食不远千里,偏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可见其辞官后优游山水的生活情景。
王羲之与温州有着密切关系。明任敬在《温州府图志序》中云:“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王羲之在温州留下许多逸事遗迹,如:“五马坊”,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九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马坊。”杨蟠《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蹰。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首句有“五马”,末句有王羲之“换鹅”典故,所指是王羲之无疑。杨蟠是北宋时温州知州,曾定温州城内为三十六坊,其中就有“五马坊”,可见“五马坊”为太守王羲之而命名在北宋已见之于文字记载。《方舆胜览》还记载了温州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河港荷花盛开,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唐温州刺史张又新《咏百里坊(芳)》诗云:“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造访乐清高士张荐。”: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二“丹霞山”云:“初,晋张文君炼丹於此,太守王羲之访之,文君遁入竹,不获见。”同书卷八“仙释”云:“张文君,字子雁,乐清人,世居白鹤山下,得神仙修炼之术,於所居傍炼丹。郡守王羲之慕其名往访焉。文君以余药掷溪水,遁入竹中,右军不获见而去。”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九“张文君”云:“永嘉人,隐丹霞山,郡守羲之造访,遁入竹中不得见。唐张又新《白鹤山》诗云:“欲驱五马寻真隐,谁是当年入竹人。”《太平御览》卷九六三“竹部”引刘宋郑缉之《永嘉郡记》云:“乐成县民张荐者,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属,恒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荐逃避竹中,不与相见,一郡号为高士。”可见王羲之任永嘉郡守造访乐清张荐事,自刘宋、庸、宋、明、清以来一直连续记载,一脉相承。
除了上述记载外,又如“墨池坊”,《永嘉县志-古迹》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作书,洗砚於此。”明叶式《墨池记》云:“右军刺温多惠政,暇辄复临池以适其情,后人因祠於郡城。”“华严石砚”;温州江北罗浮华严山产石砚,王羲之得之甚喜,简帖中有:“近得华严石砚颇佳”之语。相传温州郭公山“富览亭”三字为王羲之手书。旧温州府署左井栏内侧刻有“容成太玉洞”五字,相传也为王羲之所书。王羲之游恶溪见溪水惊险奇绝,遂书“突星濑”三字於溪边大石。温州华盖山下旧有“王谢祠”,为温州人民怀念王羲之、谢灵运而建的。
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太守,从唐宋前后以来,均有文籍可稽,史书源源连载,证据确凿;但近来也有学者据《晋书-王羲之传》缺载而提出否定或质疑。
王羲之与楠溪鹅兜
浙南永嘉溪山,山水秀丽,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当地农家有种用具,名鹅兜。它用杉木制,下部有底,圆形似鹅身,可盛水;上有揭柄如鹅头形,可用手提。山乡农家妇女喜用鹅兜洗衣服,或用它给孩童洗浴。这种形状的鹅兜,全国其他地方少有,唯独浙南有之。为什么要把一件浣洗用的器具制成鹅的形状呢?据传,这与书圣王羲之有几分瓜葛。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世称王右军,原籍山东琅琊(今属临沂)人,世居浙江会稽山阴(今绍兴)。他曾为永嘉郡(今温州)太守,其人崇尚清淡,性情豪逸,好游山玩水,乃是仁智之士。他一生最为爱好的是练字、养鹅,使字与鹅结下了特殊之缘。当时永嘉河乡、溪山多养鹅,鹅的羽毛呈灰白色,会游泳,身体稳雅,头秀长,头上的肉状冠很美,且极灵活。这给王羲之练字大有启发:他练字亦求稳雅秀美,稳若泰山,活如矫龙。王羲之看鹅练字、养鹅练字,又特别爱写鹅字。天台上的鹅字碑有王羲之书的独笔鹅字;绍兴兰亭“鹅池”的这个鹅字也是王羲之写的;王羲之35岁时又辞官归隐奉化剡原九曲溪养鹅。王羲之练就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飞凤舞,实与鹅有着渊源。
王羲之在永嘉任太守,留下了洗砚洗笔的“墨池”古迹,并有“华严石砚”之说,“王得之,甚喜”,这石砚产于永嘉江北罗浮华严山,现华严山下仍有花泥岙村。王羲之爱鹅、养鹅、悟鹅、以鹅为神形而练字,在永嘉亦留下了美丽传说。时人为纪念他,便请圆木匠人以鹅形制作成家用器具鹅兜,日日使用,天天相见,在楠溪山乡及浙南地区流传至今。
他是我国晋代的大书法家。出身贵族。四十八岁任会嵇内史、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杰出的成就,他曾学过书法名家钟繇的笔法,但不墨守钟法,虚心吸收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会古通今,锐意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真草行书,众体兼美,笔势奔放,宛丽多姿,成为后世书法上的正宗,被人誉为“书圣”。
羲之虽然出身高门士族,又具才华,但对荣禄仕进则多次谦退,朝廷“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另一方面羲之对国事民瘨却十分关注。他关心北伐,志图恢复中原,统一华夏;关心政局安定,努力促进国内团结;并且开仓赈乏,柬争朝廷减省赋役等等。他还十分关心温州一带人民生活,《全晋文》卷六记载了王羲之书简,内中有提及:“比得其书,方山海间,民逃亡殊异,永嘉(郡)乃以五百户去。深可忧!此间(指会嵇)不乃至此。”
后来,王羲之由于朝廷没有接受他的书柬,还因此受到冷遇和讥笑。永和十一年,羲之称病辞去会嵇内史,在父母墓前起誓,今后不再为官和干涉朝廷之事。从此,他居会嵇,过着“年年桑榆”“独善其身”的生活,其足迹则遍游东中诸郡,泛沧海,穷诸名山,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
关于王羲之和温州的关系,目前史学界存在两说,其一,根据《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引祝穆《方舆胜览》等书所载: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并有庭列五马的传说。其二,《晋书本传》及其他有关史籍均无此记载。但王曾出游永嘉,并在一些地方留下了行踪足迹。如《永嘉郡记》载:“昔王右军游永嘉,终于恶道。右军书南边大石,今犹见墨迹,而字不甚了了。”又,“乐民县民张荐者,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恒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荐逃避竹中,不与相见,一郡号为高士。”特别是历代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不少有关王羲之的传说。
温州五马街,原名“五马坊”,是温州市的中心闹市区。其命名由来与王羲之有关。相传,王羲之在永嘉任太守时,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在每次出行时,五马齐驱,驰骋于道。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在《百里芳》一诗中说:“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写的就是此事。当时可能还没有坊名。到北宋杨蟠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温州街巷分为三十六坊,为了纪念王曾此立踟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说的都很明确。
根据《永嘉县志·古迹》载:“墨池,在墨池坊,王右军临池作书,洗砚于此。”坊因池名,至今仍在。据了解,从前的墨池,在今温州市人大院子里,已湮灭。清同治云子携曾目睹;他在《温州竹枝词》中写道:“墨池遗迹尚巍然,亭阁园池位置偏。”
为了纪念王羲之这一遗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题过“墨池”两个大字,以志不忘。后亦湮没无存。到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秋八月三日,由三衢黄大谋续补了“墨池”两字,并刻于石。此石今藏于温州博物馆内。当我们看到这苍遒有劲的两个大字时,仿佛闻到那阵阵墨香,也仿佛看到王羲之那“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笔迹在我们眼前晃动。清代曾任温州司马的郭钟岳,有一首《咏墨池》词中道:“风流太守忆王郎,经换笼鹅字字香。昨日见郎书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
在温州城的北面,即江北岸,有一座华严山,其山以出砚为名。据《永嘉县志·叙山》云:“华严山,在城北八里永宁支山,有华严洞,花木繁丽,自成佳境,其石可为砚。”相传,王羲之曾得到华严石砚。王羲之很爱砚。他在法帖中写道:“近得华严石砚颇佳。这也是他的一大乐事,故写入法帖,以留后世。
王羲之,在温州留有的笔迹多处。民间相传,温州郭公山麓原“富览亭”亭额以及华盖山麓原有一井栏上所铭的“容成太玉洞天”六字,均出自他的手笔,可惜都已湮灭无存。故清方子颖在《温州竹枝词》中有“富览亭空一怀古,右军真迹付云烟”之句。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作为“书圣”,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温州,墨池的水,也一直滋润着这块土地。自唐以来,文风蔚然,书家蜂起。远从唐代的草书驰名的张湮,到明代七岁能书的姜立纲;近从三十年代号称“永嘉二难”的孟容、公愚两兄弟,到当今书坛上的方介堪、邹梦禅,更加可贵的是一代新人正在成长。他们结社墨池,吸收前辈书法艺术的精华,努力创造各异的风格流派,使祖国的书法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王羲之书法是跟谁学的?大概都学了哪些字帖呢?
本文2023-10-05 04:48: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