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齐齐哈尔的名人
黄玉斌、翟志刚、刘伯明、 周晓斌、蒲察通等。
1、黄玉斌
黄玉斌,男,汉族,体操运动员。运动健将。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少年时受其父艺术的熏陶,热爱体操。1970年入黑龙江体操队。1975年被选入国家队。
1981年加入中国***。1985年起任国家队教练。曾获1978年全国体操比赛全能和吊环冠军,第八届亚运会体操比赛、第五届世界杯体操赛吊环冠军,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亚军。
2、翟志刚
翟志刚,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龙江人。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种,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3、刘伯明
刘伯明,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依安县人,大学学历、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0年9月加入中国***。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4、周晓斌
周小斌,周小斌,1962年12月2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内地影视演员。1979年,考入齐齐哈尔话剧团学员班。199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
5、蒲察通
蒲察通,女真族,女真名蒲察蒲鲁浑,中都路胡土爱割蛮猛安人。金代将领、大臣。
先任昭信校尉、顿舍官、御院通进等职。后统帅隆州军随完颜亮南下攻宋。金世宗即位后,任尚厩局副使,奉命先后到围剿契丹、奚族的军 中督战,因功被授予世袭谋克。
后历任上京留守、知真定府事、知平阳府事、知凤翔府事,不久致仕。明昌四年(1193年),复出,任知广宁府事,晋开府仪同三司,后致仕。
承安三年(1198年),蒲察通去世。
礼姓
汉族礼氏
古代掌管典礼者,以官职为姓。或曰卫康叔后裔
满族礼氏
是满姓“萨克达”的一个分支。
满族的姓,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峰、河流等名称做为姓。萨克达姓,追根朔源可至古肃慎氏。“《北史》靺鞨 ,即古肃慎氏也。所居多依山水。按满洲语谓长曰达,称老翁曰萨克达……。”(《满洲源流考》)。《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三十五· 四写道。:“萨克达,本系地名,因以地为姓。其氏族散居于萨克达、宁古塔及各地方。”萨克达由地名而来的姓,还可从《满洲源流考》十三卷第226页找到根据:明代嘉靖年间设置的萨尔达卫,按萨尔达山而来,萨克达与其音相近。萨尔达山在打牲乌拉。而萨尔达山、萨尔达卫,历史地理位置在哪里?我查遍古地名和古地图都未找到。在吉林市、打牲乌拉东面有一座名为“老爷岭”,海拔1284米的山峰。这与《满洲源流考》中提到的“萨尔达山”地理位置基本相符,称“老爷岭”,即由满语称“老翁曰萨克达”而来;在牡丹江市、宁安(前文所言宁古塔,在宁安境内),东侧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老爷岭”。这两处“老爷岭”,是靺鞨生存壮大之地,也是萨克达氏族发祥之地。随着满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满族姓氏也发生了变化。满族姓氏由原来的多音节姓,变成了单字汉姓。大约1662至1675年间,萨克达宗族分解出:官、礼、李、里、应、祖、翁等诸多姓氏。如今的礼氏族人,大多居住于辽沈地区,京津等地也有少数礼氏后人。
礼姓名人礼至
卫国大夫。
礼震
东汉人,以精通尚书著名,从学于欧阳歙。
礼门
明隆庆二年进士,杞县人。
礼广贵
(1920—1995) 满族。辽宁省辽中县大黄旗堡村人。1940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39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在蒋管区从事地下工作,再进入辽南解放区,先后在复县人民政府、县委宣传部、辽东省委、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辽宁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古籍整理小组副组长、全国人才学会理事及辽宁省人才学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并参加编写《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及主编《张学良将军》画册等。
礼文彬
1908年生,化名英时。“九一八”后,他不甘心当亡国奴,便毅然弃家出走,流亡关内。当年9月底,礼文彬到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不久又和东北各界人士、青年学生600多人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请愿队伍乘火车奔赴南京请愿。1935年礼文彬到西安张学良部军法处工作。他在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于1938年7月,从西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八路军总部军法处任科长。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向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危急情况下,总部决定寻机穿隙转移出麻田,礼文彬在突围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礼文华
1928年入东北讲武堂七期步科,后来在张学良卫队中任排长并随少帅入关,后在东北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等职。1948年任新一军暂编第53师副官处主任,驻沈阳郊区。沈阳解放前夕,临危受命任该师三团团长,协助师长许庚扬率部起义成功。此举使沈阳古城免遭战火摧残。起义后经短暂学习后分配工作,先后在齐齐哈尔军大,长春军事师范学院及武威步校等军校任教员,主授射击兵器。翌年转业到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81年调入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1987年10月26日去世,终年78岁。
李涛
早年就读于东北中山中学。1936年6月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2月加入中国***,历任牺盟总会组织部部长,晋察冀边区第五行政专署专员,晋察冀边区冀晋地委城工部部长、敌工部部长等。1945年9月后历任抚顺市委书记、市长、抚顺保安司令,中共辽东三地委常委,第三专员公署专员,安东省委委员、省政府秘书长,辽东省政府秘书长兼农林厅厅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辽东省政府主席,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8年后历任辽阳市委书记,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党委书记兼建厂指挥部总指挥,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辽宁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等。李涛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2008年2月16日逝世,享年95岁。
3地望分布
礼氏望出平原,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满族礼氏后人多集中辽沈地区,与其历史上享有特惠政策有关。据《钦定清文鉴》卷五记载:萨克达礼氏,乃太祖建国之前主动归附的十一姓氏之一。这十一姓氏族人"受到优礼待编设牛录时,部民与部长传统隶属关系被当作酋长世袭特权保留下来。"
吴克仁 国民党爱国将领吴克仁(1894 1937年)字静山,满族,吉林宁安(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人。
吴克仁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后在皖军服役,直皖战争后加入奉军,被派送到日本陆军炮兵学校学习,归国后先后任东北炮兵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东北炮兵第十八团上校团长。1929年,吴克仁被派赴法国考察炮兵,归国后任步兵教导队炮兵研究班教育长,晋升为少将。
1931年“9·18事变“后,奉不抵抗命令撤出沈阳入关,任东北炮兵第八旅旅长。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吴克仁调任东北陆军第一一七师师长。在长城抗战中,吴克仁率一一七师,以低劣装备,与敌奋勇血战,不负重托,打出了国威,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
1936年2月,以一○七师619团团长高福源为中介,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代表张学良,同中共代表李克农举行了洛川会谈,达成互不侵犯,经济通商等协定。此时,已升任六十七军副军长的吴克仁和参谋长赵镇藩一起,积极支持军长王以哲的联共主张,坚决贯彻洛川会谈和后来的延安会谈的决议,帮助红军筹措和运送弹药、武器、药品等军用物资,保护红军人员往来的安全,为促进东北军实现联共主张做出了贡献。
“西安事变”后,吴克仁率领六十七军开进陇东平凉地区,与红军一起,共同监视南京亲日派首领何应钦派遣进犯的部队和胡宗南的部队。
1937年“二·二“事件后,吴克仁接任第六十七军军长。他坚决执行代理东北军总指挥于学忠和中共中央代表团周恩来的指示,晓谕全体官兵以大局为重,驻防原地,防范中央军乘隙而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七七事变“后,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征战沙场,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松沪抗战中英勇战斗,吴克仁在指挥部队渡河转移时中弹落水牺牲。
于德辅:黑龙江图书馆建设者
于德辅(1898 1971年)字明浚,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16年迁居拜泉县。
于德辅幼年读私塾,后入省城深造,毕业于黑龙江省第一中学。192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法政大学,回省后曾在黑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员。
1925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恢复已停办5年之久的省立图书馆。经省教育厅长王宾章推荐,被聘为馆长。这时,省立图书馆已是名存实亡:馆舍被省立第一师范占用,原有藏书由教育厅代管,也已是散失不全。于德辅上任后,暂借省教育厅的几间房,置办备品,收集失散图书,购买新书,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图书馆的业务。
日伪统治时期,他拒不与日本人合作,坚决辞去馆长职务。转到教育部门。
抗战胜利后,被委任为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作出贡献。1950年4月,省政府派他重返省立图书馆(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任主抓业务的副馆长;他很快恢复了图书馆的工作。
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省立图书馆改名为“齐齐哈尔图书馆”。于德辅通过数年的艰苦工作,精心整理,使馆藏的11万余册古籍得以妥善保存。他还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一批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在数十年间,为黑龙江省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锡财 黑龙江省烹饪元老
张锡财(1898 1982年)山东掖县人,是黑龙江省烹饪元老之一。
张锡财15岁到北京前门外正阳楼饭店学徒,师从原宫廷御厨鲁周楷,受到师傅的器重,特传给他《故宫万年菜谱》一册。张锡财如获至宝,朝夕捧读,深钻默记,刻苦实践,逐步掌握了宫廷菜的真谛。他做的宫廷名菜“罗汉大虾“、“金鱼鸭掌“、“凤凰展翅“、“金蝉宝合“等,雍容华贵,惟妙惟肖。张锡财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并显示出独到的烹饪美学观念。
1927年张锡财来哈尔滨,先后在中西饭店、新世界、铁路俱乐部、宴宾楼等一流大饭店献艺。日伪统治时期,因受日本人欺压,饭店难以经营,张锡财回山东老家养病。日本投降后,张锡财重返哈尔滨,于1948年在道里开办利华浆汁馆,所做“熏黄豆“堪称一绝。1959年调到刚刚建成的北方大厦主厨,曾多次接待西哈努克等国内外贵宾。
几十年来,张锡财所创名菜不计其数,体现其技巧和创造性思想,流传下来的有北方大厦4道菜:“北海珍珠“、“方丈抢钱“、“大鹏展翅“、“厦门聚会“。
张锡财性格耿直,作风朴实。他对徒弟的选择培养极其严格,传授技艺的方法也很独特。他强调以启发诱导为主,反对简单模仿、照葫芦画瓢。他从来都是个别传授,并不许记笔记,而要求徒弟动脑筋领悟精神。大徒弟于春涛是黑龙江省特一级烹调师,1981年率团赴香港表演,其“飞龙宴“轰动香港。嫡传弟子董延令、孙永增、李宝珠,再传弟子宋国胜,都是黑龙江省接待部门的特一级烹调师。
任国桢 黑龙江中共组织早期***之一
任国桢(1898 1931年)原名任鸿锡,又名任国蕃,曾化名刘子厚,字子卿,又作子清,奉天省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人。黑龙江中共组织早期***之一。
任国桢1906年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公办学堂。1914年考入安东县立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
任国桢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接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五四“运动后,任国桢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探索中共革命的道路,经常给苏联塔斯社和《真理报》撰稿。1920年鲁迅先生到北大讲课,任国桢结识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还为他的译著《苏俄文艺论战》写了“前记”。1924年在北大毕业后,专门从事翻译工作。
1925年春,任国桢在北京加入中国***。“五卅“惨案发生后,任国桢被北方区委派到奉天开展革命活动,并发展***组织。他在奉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以“基督教青年会“为掩护,与吴晓天一起开办了“暑期大学“,招收进步青年,向他们系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秋成立了奉天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奉天支部。此后,党的组织在奉天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1925年9月中共北方区委派任国祯到哈尔滨。他以《东北早报》编辑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宣传马列主义和恢复、筹建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10月,任国祯调任中共哈尔滨县委书记。其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东北,正企图在中国境内修建吉会、长大等五条铁路。此一消息传开,立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哈尔滨,以爱国学生为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修筑五路的斗争。任国桢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立即组织所属党团组织投入到运动中去,加强对斗争的领导。11月9日,哈尔滨工人、市民、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一斗争虽然受到了反动军警的镇压,但我党领导的这次反对修筑五路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9年2月,任国桢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7月,改任由哈尔滨县委改组成的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期间,“中东路事件“爆发。任国桢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领导了中东路工人的斗争。之后,任国桢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常委兼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
任国桢在哈尔滨期间,一直从事党的工作。由于经费有限,他的生活十分艰苦。他的住处除了一张破旧的躺椅外一无所有。屋地上铺着稻草,罩上床单就是他的睡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国桢怀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930年1月,任国桢离开哈尔滨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此间,经组织介绍与陈少敏结为夫妇。省委被破坏后,任国桢经北方局调任北平市委书记。1931年10月9日,任国桢在太原被敌人杀害。
出生于齐齐哈尔的名人
本文2023-10-05 04:58: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