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都有哪些?,第1张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及相关记录文字,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

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发明数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铸刻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汉字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3:唐朝就有印刷,

宋代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创造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

明代铜活字出现,再到油印,发展到现在利用磁的性质来复印

你说的那个《离骚》版本我不清楚,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些错字,不过古代人的错字其实是与文字和印刷的历史有关的。

古籍的错字有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前面朋友说的,古代与现代文字意义的变迁和增加,这其实不属于“错”的范围,而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产物。

第二,古籍在文字统一前是根据不同地域而有不同书写习惯的,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才有了后来文化的普及,当时楚地、秦地、乃至齐鲁燕赵,都有各自的书体,因此在不同国家传播时,认读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书写也会延续到后代。

第三,古籍在印刷术发明前,多是以传抄的方式。因此在抄写时就会出现“讹”“夺”“衍”“漏”的情况。

“讹”就是上面说的,错误认字,而后因错就错。

“夺”就是误认某字为其他的字,或者是串行、串篇、串简等情况,抄写时抄错。这也与古书的装订方式有关,一大捧竹简木牍,如果装订绳断脱,重新整理编排次序可是个大问题。

“衍”就是抄写时自己添加了字,而后整篇文章就这样因错就错传给后人。

“漏”是说抄写时脱漏了原文,丢字拉字。

第四,这些问题在传抄和整理成底稿时就已经出了不少问题,当刻于金石、木版上,如果刻工不注意,或者偷懒或者手艺差,或者时间紧,也会出现字的变化和脱漏,比如出现很多异体字、简化字、缺笔字等,如果不及时校对发现,一旦重新拓印成书,就将错误形成固定的模式变成正常的了。

第五,古代君主们经常颁布各种时代的避讳字,一旦遇到就需要以同意字代替原文,后代有时不知道,就误将已代替的当作最早的版本,这样又形成了新的错误。不过明清以后是以缺笔划来处理避讳字,这在认识和考订时就方便不少。

第六,古代名人们也经常会出现自造字,如果后人不察,就会误为错字。

首先,这属于典型的印刷错误。不是盗版书。

其次,此类书没有盗版。

题主这套书是后来印刷的,上海古籍《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后期重印的品种或多或少都存在印刷问题,像这种印刷方向错误都属于小问题,好几种都印刷模糊,像盗版一样。问上海古籍的编辑为什么这样,他们说印刷的不好也有人买。真是无奈。

所以这套古典文学丛书,我都是买一版一印,是第一次印刷的,题主可以比较一下。

截止到2020年10月,据估计,中国现在已有近2000款汉字字体。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也是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传承过程。如今通用的“宋体”,便是源于明代刻匠为适应印刷术的普及,基于南宋时期已形成的“仿宋体”而改良创造的字体。近年深受大众喜爱的“颜楷”“瘦金体”的原型,则是颜真卿、宋徽宗等书法大家的墨宝。

扩展资料:

现代汉字字体与传统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传承也是创新。王敏认为,字体设计基于汉字书法,但随着印刷技术升级、数字化媒体普及,现代字体设计还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字体设计师朱志伟设计的“北魏楷书”曾获日本森泽公司国际排版文字字体竞赛铜奖。在他看来,原有的楷书字体“太秀美”,有时呈现得不够清晰醒目,于是他将北魏时期墓志和造像中的“方笔”融入楷书,变圆柔的笔画为刀切斧凿的痕迹,显得更加雄强有力。

说汉字是中国人的创造,但汉字字体设计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早年国内版权保护环境较差,字体设计行业发展滞后,而版权保护较好的日本在汉字字体设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中国。

人民网——数字化时代,让汉字“活”起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都有哪些?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