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第1张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著。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醯”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醯”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除了最重要的盐以外,古代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调料,有酸梅,甜的甘蔗,蜂蜜,辣椒等。

首先做菜的时候,盐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放盐,就算放再多其他的调料也是没什么味道的。所以古代朝廷多是把盐列为和铁一样的战略物资,要严格的管控,每个地方都要任命一个管盐的,就是算准了盐和铁这个物资巨大的利益,不能任由百姓交易。

在说其他的调料,其实不管是什么都逃不出你要加的味道:酸甜苦辣咸。苦不算在内,没有人想吃,咸也就是盐,也不算。那就只剩下酸味,甜味,和辣味。其中酸味是出现的最早的,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梅子这一调料品,主要是为了增加食物的酸味,尤其是那些猪、牛、羊等荤菜,加点酸的东西有利于去除它的膻味。

然后是甜,甜味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了,毕竟甜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其实在古代的调料里面,只有是有什么味道的,加进去就是了。像甜味,可以加很多甜的东西,比如麦芽糖、甘蔗的汁、蜂蜜等等,只要是甜的东西,自己喜欢哪种甜,就加哪种甜。

还有辣,辣就只有辣椒里面才有了。中国本来是没有辣椒的,辣椒的原产地是美洲,在明朝的时候辣椒被移植入中国,至此有了真正的辣味。在此之前,张骞出使西域还带回了了香菜,后来中国还引进了胡椒,种植了很久,是辣椒出现之前的良品。

所以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当时主要是发现什么就吃什么,发现一种新的东西就意味着进了一大步。民以食为天,吃一直都是我们所热衷的。

做菜的调料有:食用盐、五香粉、蚝油、酱油、生抽等。

1、食用盐

食用盐是指从海水、地下岩(矿)盐沉积物、天然卤(咸)水获得的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经过加工的食用盐,不包括低钠盐。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同时含有少量水分和杂质及其他铁、磷、碘等元素。

2、五香粉

五香粉,是指将超过5种的香料研磨成粉,再混合在一起的调味料,常使用在煎、炸前涂抹在鸡、鸭肉类上,也可与细盐混合做沾料之用。广泛用于东方料理的辛辣口味的菜肴,尤其适合用于烘烤或快炒肉类、炖、焖、煨、蒸、煮菜肴作调味。

3、蚝油

蚝油是用蚝(牡蛎)熬制而成的调味料。蚝油是广东常用的传统的鲜味调料,也是调味汁类最大宗产品之一,它以素有"海底牛奶"之称的蚝牗牡蛎牍为原料,经煮熟取汁浓缩,加辅料精制而成。

4、酱油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大豆或脱脂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麸皮,加入水、食盐酿造而成的液体调味品,色泽呈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5、生抽

生抽是以大豆或脱脂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的,颜色比较淡并且呈红褐色。生抽是用来做一般的烹调用的,酱香味浓。

家庭做菜调料一般就是盐、味精、糖、醋、酱油、蚝油、番茄酱、面酱、黄酱、豆瓣。

但是,我估计你想问的是香料的应用吧,这个我可以给你一些。

1、甘松:是一种提味香料之一,香味浓厚,有麻味,特别是针对牛羊肉除异解骚的必用原料,卤盐水鹅必须要有,控制在5克以内。

2、辛夷:芳香四溢,是卤菜烤肉的必备材料。

3、阳春砂:增香的作用,是腌制卤菜的佳品。

4、罗勒:芳香植物,味似茴香,芳香四溢。

5、莳萝:味道辛辣,有特异香气,可以提升麻辣火锅的香辣味。

6、荆芥:味辛、微苦,清香气浓,多放于凉拌菜中。

7、薄荷:芳香调料,味辛,增加香味。

8、辣椒:增加辣味,去腥。

9、紫草:部用于川式的菜肴中,呈红润色,90%作用用于调色,增香去异作用微小。

10、丹皮:有浓烈的而特殊香味,味微甜,较为辛辣。

11、当归:很足的药香味,吃起来先有甜味,然后就是麻,可以当做花椒用。

12、党参:味苦,去腥,增加口感。

13、丁香:在川味凉卤菜中起着增香、去腥、增味等的作用,香味浓,有麻舌感。家用的量必须控制在2克以内。

14、甘草:去腥,味甜在卤水中起回甜作用。

15、广木香:味道辛广木香、苦,增加香味。

16、桂丁:强烈芳香,味辛甘。

17、桂皮:性大热,味辛甘,有小毒,增加香味。

18、白胡椒:温中散寒,下气,增加卤菜的辣味。

19、红豆蔻:味辛,去腥。

20、黄栀子:有轻微甘草样的味道,回口微苦,只能增色,增香去异作用微小。

21、积壳:味辛甘,酸,去腥,增香。

22、决明子:味苦、甘、咸,使完全卤菜入味。

23、罗汉果:味甜,味食香料,去腥,增加菜的色相。

24、五加皮:味辛;去腥。

25、柠檬干:去腥,提味,增加菜香。

26、排草:增香,卤料中一定要有的。

27、千里香:味微辛,苦而麻辣。

28、青花椒:增加菜的麻味和香味。

29、姜黄:根部作为调料,味道辛辣,有轻微橙味,有特殊香味,可以增加菜肴金**。

30、白扣(白豆蔻、白蔻仁):作为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卤菜中必备的。一般家里烧鸡烧鸭也必须要,香味十足!

31、白芷: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

32、黄芪: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急性肾炎水肿,气虚衰弱,味道甘甜,去腥!

33、草豆蔻(草寇、草蔻仁、老蔻、老扣):香料植物,增加香味,去腥去膻。

34、草果(草果仁):味苦,调味香料;增加辛香。

35、沉香:调味香料;增加辛香。

36、陈皮:消火,祛湿,开胃,去腥。

37、肉蔻(玉果、肉豆蔻、肉豆蔻、香果仁):香气浓烈,卤料中必备的。

38、山黄皮:提香,增甜。

39、山奈(三奈、三奈子、砂姜、沙姜):味辛甘,开胃消食。

40、四川中江白芍:味苦、酸,去腥。

41、香菜籽:增加菜香,去腥去膻。

42、香果:香辛料,整粒品作为汤类、烹饪、腌制等用,粉状品常用于水果蛋糕、香肠等。

43、香茅草:味道香,微甘,味食香料,通常是研成粉用之。主要用于烧烤类菜肴。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44、香砂:气味辛凉,增加香味。

45、香叶:香料,比较浓的香味,一般用桂叶。

46、八角:味道甘甜,内含有挥发油,有强烈而特殊的香气,是卤料的必需品。

47、小茴香:香料,增香,去腥,一般都会使用。

48、紫苏:味道辛、香,炒田螺用的最多,味道非常香,也可以用于牛羊肉。

坚信大家都吃过炒粉,不一样地区时兴的炒粉一些不一样,例如在云南贵州地域,本地的炒粉一般全是香甜味的,制做的全过程中会添加一些朝天椒,综上所述,炒粉营养成分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含有木薯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化合物,吃完可以迅速补充动能,并且吃起来很便捷,下边详细介绍炒粉的香料配方。

space

炒粉的调料配方是什么?

炒粉的香料配方:

1细米粉提早1个钟头侵泡在冷水中,至透芯

2大蒜剁碎蒜片;(不愿吃到大蒜的,能够切一片)

3油麦菜、豆芽菜清洗;(油麦菜能够换为别的蔬菜水果)

4锅中滚油,先放进蒜片进行爆香,至略微发黄

5立即磕入生鸡蛋,待其稍微凝结

6用炒勺快速划散鸡蛋液

7放进豆芽菜、油麦菜煸炒一会儿

8放进细米粉;(细米粉从侵泡的水里捞起来需要控干水分)

9加上适当的生抽酱油、酱油、味精,煸炒高于一切色匀称,就可以

space

炒粉的调料配方是什么?

做菜方法

1、这一炒粉要上火,快速炒起锅才够大排挡的味道。

2、也因而,不必一次性炒几人份,最好是1-2人份炒一锅。

3、生抽酱油、酱油、味精都含有盐味,因而没有再加上盐。依据本人口感调节!

炒米粉

[原材料]干米粉150克,鲜虾、丝袜高跟鞋各75克,熟笋片150克,蔬菜、韭菜段各50克,油50ml,白酱油10ml,食盐3克,鸡精、豆粉少量。

[制作方法]将干米粉在开水中滚热后捞起来控干。鲜虾和丝袜高跟鞋用白酱油、食盐和豆粉翻拌。鲜虾、丝袜高跟鞋用食油炒过起锅。再用食油把米糊爆锅后,添加调味料、笋片、蔬菜、鲜虾、丝袜高跟鞋等,最终添加韭菜段,炒一下盛起就可以。

space

炒粉的调料配方是什么?

[特性]松韧荤香,硬软鲜美。

豆芽菜米糊

[原材料]米糊500克,豆芽菜200克,大蒜瓣30克,白芝麻20克,苋菜段50克,生抽30ml,醋20ml,白砂糖30克,辣酱60克,酱色10克,猪板油150克。

[制作方法]将大蒜瓣倒成泥(在其中10克加适当凉白开水搅拌),白芝麻碾成末,一并与白砂糖辣酱、醋混和搅勾成料酱。锅置灶火上,倒进适当冷水烧滚,将豆芽菜入锅焯一下,盛起。再将米糊入锅煮开(不必炖烂)盛在盆中,随后,加入猪板油100克酱色、生抽同豆芽菜起翻拌。炒菜锅置低火上,下猪板油50克烧开,放进米糊,煸炒快速时,放入苋菜段煸炒两下,浇上蒜末水,装在碗里添加适量料酱即成。

[特性]柔韧性松款,鲜香气美。

炒沙河粉

[原材料]沙河粉500克,牛羊肉200克,甘蓝菜嫩尖200克,食用油100ml,白酱油40ml,黑生抽6ml,食盐、白砂糖、鸡精、生姜沫、豆粉少量。

[制作方法]0将沙河粉切割成宽条,在水中分散化后沥水。按纵纹将牛羊肉切割成片状,拌入生姜沫、豆粉、黑生抽调均匀,炒前拌入熟食用油5ml。甘蓝菜嫩尖清洗沥水。锅内加30ml油烧开,放入甘蓝菜,加食盐、白砂糖,炒一会儿盛起。锅中再加点油25ml,炒沙河粉,加调味料和甘蓝菜,炒匀后盛在盘里。锅中再用温油火灾将牛肉炒至嫩熟,盖浇在沙河粉上既成。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