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江国有什么古籍或物件出土,而证明江国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请问:江国有什么古籍或物件出土,而证明江国的。,第1张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杜预《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朴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谦卑,和现在的降半旗意义是一样的。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秦伯)公曰:“同盟灭, 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意思是虽然江国也为嬴姓,但不能相救,实为惭愧,大丢面子。)吾自惧也。

董卓乱天常,曹瞒据神器。——卢熊

提起董卓,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不陌生,骄横恣肆,目空一切,董卓就是那个让人心生忌惮,脊背发凉的大反派。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新疆出土了一本古籍,上面描写的董卓形象似乎与我们的传统认知有颠覆。

掌控朝政

中平六年(189 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皇长子刘辩继位,也就是汉少帝。八月,宫廷发生变乱,先是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图谋杀掉大将军何进,独揽大权,拥立陈留王刘协继位;接着,大将军何进联合袁绍谋诛宦官,将蹇硕斩杀;再接下来,宦官张让、渠穆等疯狂反扑,将何进斩杀于宫中。

随后,袁绍等借此机会带兵入宫,封闭宫门,将宫中宦官斩尽杀绝,死者 2000 多人;不久,董卓依先前诏令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京师,成为了这场宫廷变乱的最后赢家。

董卓首先是掌控兵权,同时又认武力超强的吕布为义子。其次,董卓极力争取名正言顺,为了获得文士的支持,他启用名满天下的蔡邕为幕僚,也努力争取袁绍兄弟。第三,董卓废黜少帝刘辩,毒杀何太后,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董卓废黜了少帝,想要胁迫何太后让出掌控国家的权力。而罢黜少帝两天后,何太后就被赶出皇宫鸩杀,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掌权之后,董卓更加肆意妄为,大力调动官员,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到朝中重要职位,并且对自己也大力嘉赏。

董卓原本是担任司空一职,后来改任为太尉兼领前将军,紧接着又加节,赐斧钺、虎贲,最后被封封郿侯,权倾朝野,颐指气使,一手遮天,举朝上下,噤若寒蝉。挟天子以令诸侯,恣意妄为,没有人敢招惹董卓,这使他尝到了仗势弄权的甜美和奇妙。

风流轶事

除了董卓的系列掌权事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与貂蝉间的风流轶事,《三国演义》与影视剧中将董卓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迷恋权势、爱美好色的形象。

孙坚死后,董卓自以为天下无敌,不仅自封为‘尚父’,出入用天子仪仗,还大肆建造建宫殿,选美女,骄奢*逸,更加地残忍专制。当时从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董卓命人将他们带到百官前,手段极其狠辣,吓得百官大惊失色,但却没有一人敢反对董卓。

有一天董卓邀请百官饮酒作乐,席间董卓的义子吕布说张温意图谋反,董卓立即命人当场斩杀张温,吓得众人魂不附体,司徒王允亦然。司徒王允回府后想到董卓行事,顿觉坐立不安,直到夜深人静也无法入睡。他拄着拐杖去后花园散步,正仰天垂泪为汉朝担忧时,忽然听到有女子在牡丹亭畔哀叹。

王允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府中的歌伎貂蝉在此长吁短叹。貂蝉虽是王允府中的一名歌伎,却被自幼培养,教导礼仪,学习琴棋书画。她身姿匀称,正值芳华,王允灵机一动,想出利用貂蝉的美色离间董卓父子。

王允立即安排了董卓与貂蝉见面,又同时将她许给了吕布。董卓初见貂蝉便惊为天人,问她年芳几何,对这位恍若仙子的女子十分欣赏。年轻貌美、才艺俱佳的貂蝉很快就让董卓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王允顺势将貂蝉送给了董卓。

当吕布来找貂蝉时,王允将所有责任推给了董卓,将董卓塑造成一个好色至极,夺人爱女的恶霸。吕布当即气愤异常,与义父离心,而一次去董卓府中找貂蝉,又被董卓撞到,董卓愤恨之余追打吕布……终使董卓与吕布反目成仇,吕布同王允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因为好色中了王允的诡计,失去了吕布一员大将,不仅与他反目相对,还因此多了一个劲敌。读者看来,无不嗤之以鼻,对董卓也大为反感。

颠覆认知

然而在1924年,考古专家于新疆发现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目前为止最早的注解《三国志》的抄本。

而在抄本中,对董卓有一段记载,大概意思就是胡、羌等人常常侵犯汉朝,烧杀抢掠,幸亏董卓带领兵士讨伐追捕,屡获战功,除暴安良约有百余战。

这些文字与之前《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的记载有些出入,上面的文字令人动容,颠覆了我们对董卓的传统认知。

他也曾经为大汉流过血,流过泪,而董卓的西北战绩更是杰出无比,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一句,“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将董卓塑造成了一个沙场秋点兵的大将形象,屡次出征,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百余场战争也展示了董卓强大的武将实力,而非只是一个依靠吕布,贪生怕死的小人。

这篇文章也让更多的人以客观的角度去解读董卓的形象。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是只有一面的,也许董卓并不是书中那个完全一无是处的反面形象。尤其是根据书中的记载,董卓绝对不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他原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赫赫战功来平步青云。

也有许多人研究,当时是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入京,也许董卓在京之前也曾经是一员忠心耿耿的勇猛武将,只是进京之后,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被权势迷了眼,蒙住了心,所以做出了只手遮天之事,成为遗臭千古的大反派。

《三国志》抄本的出土,让后人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董卓。董卓在征战沙场之时,还是比较安分守己,只是进京之后权力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曾经为东汉建立功业,立下汗马功劳。

权力的膨胀使董卓变成了穷凶极恶之人,而东汉的灭亡也非董卓一人之过,朝廷自身也出现了极大问题。这样的局势给了董卓施暴的机会,使其变得残暴不仁,得到权势的董卓又肆意妄为,加重了东汉的恶劣局势,推动他走向了灭亡。

总而言之,我们评论历史要具有批判性与客观性,对待董卓这样一个人物更要全面来看,倘若出土的记载真实,那么董卓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为汉朝立下过不可泯灭的功劳,老夫聊发少年狂,只可惜晚节不保,做出了无数残暴之事。

在著名盗墓历险小说《盗墓笔记》秦岭神树篇中曾经记载了有一段有关厍( shè )国的叙述,传说厍国是一个非常神秘国家,以双身的人面蛇为图腾,祭祀蛇神树,一些历史古籍中只有些零星的的记载,有人怀疑历史上厍国真的在吗?我们一起来探秘一下。

厍国传说是华胥古国后裔:

在《盗墓笔记》中记载,厍国是存在于西周时期的一个国家,在厍国国内有一棵蛇神树,只要给这棵树献祭血,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但这个在西周中期就突然消失,此后就一直下落不明,而小说中的老痒就是因为触碰了青铜蛇神树后,具有了物质化的超能力,当然了这只是小说中杜撰的情节,但在历史古籍中真的有厍国的记载。

在中国著名的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曾经记载过厍国,在书中记载厍国是在位于陕西和湖北之间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主要存在于西周时期,曾经盛极一时,该国的国民以双身人面蛇为图腾,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蛇神树。

但是这个国家存在时间很短,大约在西周中后期就神秘消失了,所以有关它的历史记载非常的少,有人就怀疑历史上厍国真的在吗?因为《山海经》本身就是一部记载历史志怪古籍,里面经常会有一些神话传说中,所以可信度不高。

但是有的历史学家通过厍国以人面蛇身为图腾推测,认为厍国可能是华胥古国的后裔,华胥古国是由上古时期杰出的母系氏族女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国家。相传她因踩雷神脚印而受孕生伏羲和女娲,后传嗣炎帝黄帝,所以是华胥氏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而在华胥古国中就有伏羲和女娲是人面蛇身的传说,这个传说主要来自于出土的古籍之中,所以有人由此推断厍国应该是华胥古国的后裔,他们以自己的始祖为国家图腾,是为了纪念始祖,但是在一些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有关厍国的真实性一直是存在争议的。

楼兰古城是汉、魏、西晋时期重要的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西汉王朝与匈奴激烈抗争,通达西、南亚只能取道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或天山南麓。

当时,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位于西行孔道的楼兰很快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兴都市,在魏晋及前凉时期为西域长史治所。在遗址中发现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称呼该城。

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到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丝路交通的转移,楼兰逐渐衰落,后沉没在沙碛之中……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城墙长期受东北向季风吹蚀,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楼兰古城四面城墙正中部有缺口,似为城门,其中西城墙缺口处有两个残土墩,相距4米,似为瓮城遗迹。城墙用红柳枝与黏土相间筑成,未经夯打。

城内有一条古河道,自西北流向东南,与孔雀河支流相通,将城址划分为西南区和东北区。西南区保存着成片建筑遗迹,木质柱梁及红柳墙清楚可见。

楼兰城内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的;塔基为方形,塔身圆柱形,土坯砌成。

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有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建筑遗迹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处建筑是位于古河道南的“三间房”,为城内最显目的标志之一。

“三间房”的院落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土坯砌墙,东西两厢房可见遗迹,墙用大木材作框架,红柳枝夹条,外涂草泥。

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构筑的特点是取平整枋木置于地面。枋木两端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梁,柱架纵横,总数不下百根。

此处曾发现西域长史府大批文书、残简和木尺、笔、漆器、陶器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发现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城内还发现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盘断片、残破的木桶和各种钱币、戒指、耳环和汉文木简残片等。这些物品,对研究楼兰古城历史,都是无价之宝。

古楼兰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就是古楼兰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

城内外都发现大量细石器、玉石斧、汉式弩机、各种铜镞、五铢钱、半两钱、货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铜器、木器、纺织品、饰件及玛瑙珠,还有一枚贵霜王国钱币。

故城东北有两处两汉时期的墓地,其中9座墓葬为竖穴土坑,有单人、双人和多人葬3种。出土遗物除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还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铜镜、锦、绢、漆器。

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是一些人属于“深目高鼻”的古欧洲人种,与现代北欧人很相似。他们的头骨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洛诺沃文化相近;另一组与时代更古老的阿凡纳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埋葬着两批体态不同的古欧洲人。

特别是墓中出土的一具中年女性干尸,经测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体肤指甲均保存完好,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

另外,她的上身裹着一块粗毛织的毯子,胸前的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着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毛皮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根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偶然发现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废墟,那里有雕刻精美的木头半埋在沙中,还有古代的铜钱。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遗址中掘取了大量汉文木简、文书,少量佉卢文书、古钱、精美木器等文物。推定该遗址就是汉文古籍中的“楼兰”城。

此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先后多次进入楼兰,进行盗掘。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考察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到达了楼兰古城进行考察。1979年至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组队进入罗布荒漠调查楼兰故城。1980年对故城及城郊汉墓进行了发掘。

郭沫若先生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体系。发现一个多世纪以来,甲骨文已经成为国际显学。 也被认为东亚最早形成的文字。

甲骨文,上承原始壁刻符号,下启青铜所铭金文,商朝晚期占卜所得,契刻于兽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古代的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

一、甲骨文被称作“龙骨”,是名贵药材

129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京城做官的王懿荣患上了一种传染性的疟疾,令他坐卧不安,辗转难眠。

同一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位叫做李成的人,腿上不幸得了脓疮,疼得他差些丧了命。

王懿荣在朝廷做官,位居翰林院国子监,不缺钱财,不愁吃穿,看病不是问题……

一介布衣的李成却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没钱治病治疗,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病魔的折磨下,王懿荣找到了京城有名的老中医,为他找了一味名字叫做“龙骨”的药,回来吃过,病体康复。

李成清贫无奈之下,突发奇想,来到村里村外的田间地头,找了些龙骨片,敲碎后又放到蒜臼里捣碎,敷到了腿上的疮上。

没想到,腿上脓疮不仅不疼了,疮口奇迹般地被“龙骨片”粉吸干了。

职业的敏感性,王懿荣在治病期间,隐约看到“龙骨”上有些看不懂的符号 。

由于他还兼任着当时的金石学研究,王懿荣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于是重金买回来了好多的龙骨,最多时他收集了1500多片。

老百姓李成对文化不感兴趣,但自从他发现“龙骨”可以治疗脓疮和疟疾后,感到异常的兴奋和高兴,因为他发现了“商机”。

李成悄悄地将洒落在田间地头的骨片,都收集了起来,一方面给人用“龙骨”看病,一方面又拿到药店卖了换钱。

两个身份相差极大的人,最终使得“龙骨”一鸣惊人,惊动了世界。王懿荣还因不惜重金收购“龙骨”一事,风靡京城,引起达官文人们纷纷效仿,导致“龙骨”的价格节节高升,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二、谁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那么,能治病的“龙骨”又是什么呢?为何王懿荣发现了“龙骨”之秘密,却被称作“甲骨文之父”?

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药典古籍中,“源易缘”注意到,曾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龙骨”是一种高寿的爬行动物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特疗效,是一种名贵药材。

王懿荣发现的“龙骨”,后来被证实为是殷商时期古人占筮用的“卜骨”,又称”商朝卜骨“。

在殷商时期,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第一种龟占的办法。王懿荣通过治病发现”龙骨“,又进一步慧眼得到”卜骨“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被称作”甲骨文之父“,也不足为奇。

据河南省文物部门提供的文献资料中显示: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窑穴中,仅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块,是中国殷墟历史上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文最多的一次。

三、20片甲骨文,拍卖了4800万

而在2004年7月份,上海举行的全球首次”甲骨文“拍卖会上,参与拍卖的20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被人誉为”殷契国粹“。

最终这20片甲骨文,因为货真价实,最终以4800万人民币的价格,一锤定音。

查阅《安阳志》等文字资料,可发现,甲骨文主要出土安阳殷墟。而”殷墟小屯村“早在汉朝时期就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据考证,现代成熟的楷书,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因其新材料少、突破维艰、出成果难,如果说古文字学是当今“绝学”,甲骨学已然是“绝学”中的“绝学”。

此前,全世界收藏、整理中国文字最完整、最具规模——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就奖励10万元;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公告发布后,引起网络和社会的一片哗然……

四、安阳——史上最早的文明都城

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不仅重现了中国的上古文明,为我们找到了现代汉字的根源,还把中国的文字信史向上推演了一千年。

综上可知,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是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的都城,开创了殷商基业。此后550年多年的统治大业中,殷商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成为“中国史上最早的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

当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早已烟消云散,殷墟却以它不可阻挡的魅力让世界为之震惊。神秘的甲骨文,高贵的青铜器,依旧记载着千年文明的传承,以及殷商王朝说不尽的前尘往事。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

《安阳志》、《解读殷商文明》、《河南文物》等;

请问:江国有什么古籍或物件出土,而证明江国的。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