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用典指的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诗词中用典指的是,第1张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用典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表达立场、观点和方法。

用典亦称用事,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用典是有几个字就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个字就点明了一个故事。用字、表达都很灵活。引用是把原话抄过来,然后说自己的意思。比较麻烦。不过有时候引用原话更权威和准确。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典故,比如孔融让梨、大禹治水、围魏救赵、割席分坐。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经常被拿来当做典故使用,这就是用典。

学习用典,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人用典,既包含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体现着对历史文化的自信。

-用典

人民网-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学用典 提精神

引用一般是指直接用古代的诗词、语句。达到深化主题或引出所感。用的时候应当注意与自己所写的比较贴合,不能使其显得生硬。。。

用典是指用一个典故,将一个故事简略的用几个字来写。。。作用是使自己所写贴切、自然,从而引发想象。。。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引用古代著名的故事、人物或词句,以抒发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而是可以起到减语辞之繁累、增文辞之妍丽的作用。纵观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用典的案例可谓不胜枚举,诸如李白、李商隐等奇幻派代表最甚喜之。

当然,用典也要讲究技巧,而且技巧性很强。有人说读唐诗吟宋词时并没有发现很多的用典痕迹,这是因为作者将典故合理地融入进了字里行间,化骨入肌,方才不使人察觉。只有对此典故十分熟悉的读者,才能洞若观火,将其揪出。

今天小解要为大家带来的诗,是李清照非常著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夏日绝句》。这首诗之所以经久不衰、如此脍炙人口,很大原因得益于李清照神奇的用典手法,短短二十个字中,她从容插入三个著名典故,可谓字字珠玑,更关键的是声色不露,一般读者恐怕也只能看出其中一个!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无一高级词汇,也没什么壮丽的意象,却能成为千古经典,其中蕴含的内涵可见一斑。起头两句如同破空裂云而来,从天而降,势如千钧,一个孱弱女子却能以豪迈的情怀将人生姿态阐释得如此精彩,其看透生死的气魄无与伦比!

后两句主写项羽,一个"思"字既点出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英雄气概的敬佩之情。这两句所包含的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这也是大多数人能够看出来的一个典故。

但是听完小解的初步解读后,你发现另外的两个典故了吗?

其实另外两典故就包含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中,它们分别是"人杰"和"鬼雄"。人杰,意为人中豪杰,是汉高祖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敬称;鬼雄,语出屈原之《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运用典故的意思。

典拼音diǎn注音ㄉ一ㄢˇ

部首八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8画

五笔MAWU仓颉TBC郑码LDEO四角55801

结构上下电码0368区位2168统一码5178

笔顺丨フ一丨丨一ノ丶

基本字义

典diǎn(ㄉ一ㄢˇ)

1、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

2、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a典制和掌故;b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典型。

3、指典礼:盛典。大典。

4、主持,主管:典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典狱。

5、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典卖。典押。典契。

6、姓。

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中,用典是指诗人或文人在作品中使用典故、典型、典型的比喻或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或借用历史上的故事、典故、名句等,来增强作品的意境、情感表达或文化内涵。

用典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表现诗人的学识与涵养,展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同时,用典也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和联想。

常见的用典方式包括:

1 典故引用:引用历史上的故事、传说、典故来点缀作品,如《红楼梦》中常引用《诗经》、《左传》等。

2 时人典型:通过描写当时社会上的名人或典型人物,展现社会风貌。

3 名句借用:引用前人名家的诗句、名言,用来增色或点题。

4 神话传说:借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神秘感或寓意。

5 天文地理:用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来象征表达情感或描绘景物。

通过巧妙地运用用典,诗人或文人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作品更加富有思想性和内涵。

诗词中用典指的是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