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诵般若多罗密多心经有什么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念诵般若多罗密多心经有什么作用?,第1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问这部经书有什么作用,其实并不算太恰当。他跟超度用的往生咒不大一样,是一部佛家传导的经典,主要是传播佛家精义用的,承载了佛家的理念。主要是为了教导佛家弟子信徒如何达到所谓的“菩提果位”。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教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

1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

2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

3法布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

二、持戒——严守戒律,始能塑出端庄法相,持戒才能使身口意清净,不犯恶业。当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其它奢华歌舞,令人目迷神乱,香烟等亦当禁戒,以维身心清静。

三、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四、精进——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五、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六、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辨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佛家的六度是: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

六度——六种人生修行的方法。

彼岸——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

布施到彼岸——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说谎;不饮酒。

忍辱到彼岸——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精进到彼岸——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禅定到彼岸——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智慧到彼岸——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本文给大家解读最常见最经典的十大佛语。

 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典佛语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佛语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经典佛语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一切皆为虚幻,这里说的虚幻不代表没有,我想应该是佛家讲的“空”。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佛语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

 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佛语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佛语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经典佛语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佛语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

 大悟无言!同理,理解的顶端、认识的终点、领悟的深处,就是大明白,也存在争论和雄辩,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态就是沉默无语!

 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经典佛语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佛语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其实此禅语很是喜欢,也能从中参透些许道理,只是自己是红尘中人,也没打算看透红尘,就把它暂且记下来,当来日到达心如止水境界时再细细品味。

1 金刚经和心经的概述

中国佛教经书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金刚经》和《心经》,两部经藏千年,被人们奉为佛教经典,而且通常作为修行者的基础教义。

《金刚经》是佛教《般若经》的一部分,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经》等。它是佛家经典的代表之一,受“般若之王”之誉。这部经包含了佛陀的宏伟思想和指导人们追求内心与宇宙的真理的方法。

《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心经》,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跨越生死、超脱轮回、见佛成圣的高超经典。它十分简短,只有约260个字,是中国佛教的宝藏之一,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瑰宝。

2 金刚经与心经的文本形式

《金刚经》之所以重要,其中一项原因是它的内容,还有就是知名的禅宗宗师们一直以来对它进行注释解释的丰富文本格式。另一方面,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每个字却都非常珍贵,它的简洁和超凡脱俗的境界,足以帮助我们识真知假,直达空无妄念的境地。

3 金刚经和心经的内容区别

尽管《金刚经》和《心经》都是佛教经典,但它们之间有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 《金刚经》讲述的是超越对立面,透过断想断言,消除心中的执着与障碍。相反,在《心经》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包括苦、空、缘、法。它告诉我们,通过修行,我们可以看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来面目。

4 金刚经和心经在修行中的不同意义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深入的内在转化,一种超越对事物的常规看法的开放视觉。《金刚经》通过对对比概念如“我、人、众生和寿命”等的消解,促使我们突破常规思考的局限,形成一种开放的“禅境”。而《心经》和《金刚经》一样,都是通过深入的内在修行以达成内心的平衡、开放和照耀。

5 金刚经和心经在佛教的背景下有什么区别?

尽管在其本质上《金刚经》和《心经》都指向了佛教的核心意义,唯独形式上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佛教是源自印度的,最后传入到了中国。在中国,佛教经常与其它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其经文与法义也相应地与佛教在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6 金刚经和心经的影响

这两部经文内容都非常多元,既有理论的思想,又有实践的指导。它们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也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而不断地探寻真相。

7 金刚经和心经如何帮助我们

对于修行者,无论是学习《金刚经》还是《心经》,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对这些经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在日常生活中优美的内心状态,增加思考能力,培养自信和专注力。此外,通过践行,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以在人世间获得真正的永恒。

8 结论

进一步地,两部经典中的许多教理和方法可以用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平等、尊重、同情、慈悲、觉察等。相信《金刚经》和《心经》都将是这个时代和未来时代一次有意义的重大纪念,它们所传递的深邃思想和仁慈性情将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地影响着人的生活和思维,直到永远。

佛教经典著作有《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

一、《心经》

这部经典可以说是每一个初入佛门人的首选。《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思想的核心体现,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般若,即智慧,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诵读心经或者抄写心经,最有利于净化我们内心的杂念,让心清净、解脱、自在。

二、《金刚经》

提前《金刚经》,大家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悟透这部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所以,《金刚经》是一部开智慧的经,若能虔诚持念,必可获其殊胜利益。

三、《楞严经》

提起《楞严经》,我们必不可少的先要说说“楞严咒”,“楞严咒”是楞严经的精华和核心,是佛教诸多咒语、陀罗尼之王。一心恭敬诵持楞严咒,可消除往昔恶业,得吉祥满愿,功德无量。另外,楞严咒也是佛教僧众上早课首先要念诵的咒语,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四、《法华经》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教的经典,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经典之一,由后秦鸠摩罗什翻译而来。它明示不论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我们常说“成佛的法华”。

五、《华严经》

《华严经》,被称为“富贵的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宗的立宗之经,主要由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翻译而来。它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的经典,并记载了佛陀的因行果德,开示种种妙法。

念诵般若多罗密多心经有什么作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