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知识点速记整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知识点速记整理,第1张

1牛膝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蜕皮甾酮。

2蟾酥的质量控制成分是脂蟾毒配基。

3中药药理作用:

①利水渗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利尿;②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痛。

4大黄炮制的作用:

①酒大黄的炮制作用是增强清上焦血分热毒作用;②大黄炒炭的炮制作用是增强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5炮制用辅料的作用:

①醋炙法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②姜炙法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③油炙法增强疗效,利于粉碎。

6中药制剂的水分含量:除另有规定外,①散剂中所含的水分不得超过90%;②颗粒剂中所含水分不得超过80%;③胶剂中所含水分不得超过150%。

7注射剂的附加剂:

①盐酸在注射剂中用作pH调节剂;②聚山梨酯80在注射剂中用作增溶剂;③亚硫酸钠在注射剂中用作抗氧剂。

8山梨醇在明胶空心胶囊中作为增塑剂;二氧化钛在膜剂中作为遮光剂;羟苯乙酯在气雾剂中作为防腐剂。

9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的是滴丸;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的是小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的是大蜜丸。

10呈长条状薄片,全体具环节,有“白颈”的药材是地龙;呈扁平纺锤形或扁长圆柱形,有多数环节,两端各具1吸盘的药材是水蛭

以上为执业药师中药知识点的相关分享,另外,小编还为大家整理2020年执业药师模拟试题、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欢迎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在古籍中,喉结被描述为人体部位,又称结喉。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的描述,结喉位于舌根之下、肺之上,是一个屈曲外凸的部分。

此外,一些古籍中提到喉结与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关。例如,对于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等病症,可以使用鬼臼来治疗。鬼臼被认为具有逐邪、解百毒、杀大毒等功效,可以制成散剂使用。

另外,古籍中还提到了一些与喉结相关的的小偏方。比如,对于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可以用芦根五两锉细,加水三盏,煮成一盏,去渣温服。对于初生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久而渐上于喉结之间的喉疖,可以使用焰硝、硼砂、雄黄、白僵蚕和龙脑等药材制作含服。

总的来说,古籍中的喉结被认为是一个人体部位,同时与某些疾病的治疗有关。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别名/通用名 22 拼音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鉴别 28 检查 29 功能与主治 210 用法与用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金牛眼药 1 拼音

jīn niú yǎn yào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别名/通用名

22 拼音名

Jinniu Yanyao

23 标准编号

WS3B389198

24 处方

珍珠 8g 麝香 8g 熊胆 8g 朱砂 25g 珊瑚 40g 琥珀 40g 硼砂 55g 冰片 240g 炉甘石(煅) 800g

25 制法

以上九味,分别粉碎成极细粉,将麝香、熊胆粉混匀,与其余珍珠等七味粉未配研, 过筛,混匀,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淡红棕色或淡棕色的粉末;气香、凉。

27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碎块无色、淡黄绿色或棕**,透明或半透 明。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

(2)取本品0 1g,加石油醚(60~9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 液。另取冰片对照品,加石油醚(60~90℃)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 述两种溶液和备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 仿醋酸乙酯(9: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 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8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A)。

29 功能与主治

清热,退翳,明目。用于暴发火眼,眼眩赤烂,砂眼,迎风流泪及宿翳等外降 眼病。

210 用法与用量

用玻璃棍蘸冷开水,蘸药少许,点入眼角,一日2~3次。

211 规格

每瓶装

(1)0 4g

(2)0 75g

212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河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金牛眼药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腓部]三里发门主论

痛,其色青黑,溃出紫血,次出稀脓,治同痈疽。(《金鉴》)《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胫部]湿毒流注(附瓜藤缠)

散(见头部秃疮)当归拈痛汤(见股部腿游风)  三妙散(见腹部脐痈)《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胫部证治(计十一证)]痈疽就简

三里发,生膝下三寸外侧前廉两肋间,初肿,形如牛眼,拘急冷痛,其色青黑,溃出紫血稀,胫骨与足后跟骨相接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胫部

湿。次服八珍汤。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连翘、金银花以固本。生于内者。由三阴经虚热。难瘥。宜补中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六诸疮肿门]许真君七十二证

《辞典》:棉花拼音名MiánHuā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等种子上的棉毛。秋季采收。原形态草棉(《升庵集》),又名:古终藤(《南越志》)。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15米。茎强健,少分枝,嫩枝和叶均有毛,后变光滑。叶互生,3~7掌状分裂,深不及中部,裂片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或稍有重叠。苞片圆形或阔心脏形,通常长与宽相等或宽略大于长,边缘具6~9深齿裂,齿长为阔的3倍或稍长。花萼杯状,5浅裂;花瓣5片,**,中心淡紫色;雄蕊多数,花丝连合成圆筒包围花柱,自基部至顶端均着生花药;子房5室,花柱棒状,柱头先端并合,很少分裂。蒴果圆球形,先端突出如嘴,光滑或具细凹点或少数油腺点,通常3~4裂。种子被有两层毛,一层长棉毛及一层短茸毛,少数仅具一层长棉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化学成份草棉种子毛含纤维素91%,蜡和脂肪04%,细胞内容物06%。树棉嫩叶含组胺113微克/克,新鲜苞含组胺6微克/克。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止血。治吐血,下血,血崩,金疮出血。①《纲目》:"治血崩,金疮,烧灰用。"②《药性考》:"烧灰止血,敷冻瘃。"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入散剂。外用:烧灰撒。附方①治吐血、下血:棉花(烧灰)、枳壳、麝香。米饮下。(《本草求原》)②治崩血:棉花、血余灰,百草霜、棕灰、莲花心、当归、茅花、红花,泥包(烧)存性,加麝(香),酒下。(《本草求原》)备注此外,尚有树棉、陆地棉、海岛棉等种子上的棉毛亦供药用。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棉花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35:10 共68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概述

 第一章解表药

 学习目标: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升麻、蔓荆子。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与升麻各组药物药性与功效的异同点。

 6熟悉麻黄与香薷,紫苏与生姜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黄芩,生葛根配黄芩、黄连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概 论

 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念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

 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

 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分类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证 兼治病证辛温解表药 辛温 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外感风寒表证 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证辛凉解表药 辛凉 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 外感风热表 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止,不可过汗。

 2、对于多汗及热病后津液亏耗者忌用。

 3、对于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各论

 1、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略)

 2、配伍应用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

 麻黄配杏仁: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风寒表虚有汗。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柴胡配黄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3、相似药物的比较

 1、麻黄、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

 不同1: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黄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喘咳;还能利水退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痰饮眩悸及虚寒腹痛等。

 2、荆芥、防风: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

 不同1:荆芥微温平和,生用长于散风,为发表散风通用药,又治风热感冒无汗或汗少者;防风微温而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品,发汗力虽较弱而长于胜湿,凡外感表证无论寒热或夹湿与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荆芥生用又能透疹疗疮止痒,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表及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叶、菊花: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

 不同1: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

 不同2:桑叶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4、柴胡、升麻:均为解表升阳之品,麻能升清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等相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

 不同1:虽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经,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又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善治暑天感寒饮冷、阳气被遏之头痛、形寒、发热无汗及腹痛吐泻;

 麻黄性温,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无汗。此外,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等。

 6、紫苏、生姜:均能发汗解表而治风寒感冒。其中,紫苏性温,发汗力强,又兼理气,风寒感冒无汗或兼脾胃气滞者多用;生姜性温,发汗力弱,风寒感冒轻症多用;

 紫苏又能理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治脾胃气滞、胸闷不舒、气滞胎动及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生姜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呕吐,风寒咳嗽,食鱼蟹、生半夏、生南星引发的中毒。

 第二章清热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苦参、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莲、白鲜皮、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觅、红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胆、白薇、胡黄连。

 4 了解:紫花地丁、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银柴胡。

 5掌握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牡丹皮与赤芍,金银花与连翘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6熟悉芦根与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知母配黄柏,知母配川贝母,桅子配茵陈,黄连配吴茉英,黄连配木香,黄柏配苍术,白薇配玉竹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8了解知母、栀子、黄芩、黄连、生地黄、金银花、大青叶、牛黄、鱼腥草、青蒿各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概论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分 类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热泻火药 甘寒或苦寒 清泄实热郁火 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 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 苦甘寒或咸寒 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清热解毒药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热毒 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清虚热药 苦咸甘寒

 多入肝肾经 退虚热、除疳热,

 兼凉血 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1、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比较药物的异同点:

 1、石膏、知母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石膏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2、芦根、天花粉:同归肺胃经,均善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津伤烦渴。

 相 异的是:芦根甘寒质轻,作用较缓,善清肺胃之热而兼透散,治外感热病初期兼表证、中期高热烦渴、后期热退阴伤烦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呕、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脓,治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较强,又兼能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痰热咳嗽带血;还能消肿排脓,治 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疮肿未脓可消,已脓可溃,脓多促排,脓尽不用。此外,将其制成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产有效。

 3、黄芩、黄连、黄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疮疹、热毒痈肿、目赤肿痛、血热吐衄及其它脏腑火热证。

 相 异的是:黄芩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胆等经,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且止血力强,又善治温病热入气营血分证、肺热咳喘、湿温、暑湿、湿热中 阻、湿热淋痛及痔漏便血;还能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此外,与柴胡相伍能治少阳寒热往来。黄连大苦大寒,药力,主入心胃,兼入肝与大肠等经,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又善治温病热人营血之神昏谵语、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肝火犯胃呕吐吞酸、湿热痞满,以及胃火炽盛消谷善 饥。黄柏药力弱于黄连,主入肾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肾)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又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以及下焦湿热之尿闭、淋浊、带下、 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等。

 3、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zhengjia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4、金银花、连翘:均归心肺,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风热表证及温病发热。对疮肿,无论初起兼表或热毒炽盛均可;对外感热病,无论邪在卫、气,还是营、血均宜。

 然金银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又治肠痈、肺痈及热毒血痢。连翘苦泄微寒,长于散血结气聚而消痈散结,素有"疮家圣药"之誉,疮痈有肿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还兼利尿,治热淋涩痛。

 常用配伍及意义

 石膏配知母: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柏配苍术: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阴虚外感。

 第三章泻下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芦荟、郁李仁、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黄与芒硝,京大戟与红大戟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熟悉火麻仁与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点。

 4掌握大黄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义。

 概述

 1定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功效:排出积滞、清热泻火、逐水退肿

 3分类及适应证:

 ①攻下药:有较强的泻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泻火。

 多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便秘者,还可用于实热证。

 如:大黄、芒硝

 ②润下药: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缓泻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产后血亏、病后津液未复及失血病人肠燥便秘。[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能引起剧烈腹泻或兼能利尿的药物,称为峻下逐水药。孕妇忌用。

 多用于水肿、膨胀、痰饮积聚、喘满证。

 如:甘遂、芫花、大戟、牵牛子、巴豆。

 4注意事项:

 ①有兼证时,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补兼施。

 ②本类药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相似药物比较:

 1、大黄、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则均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等。

 相 异的是:大黄大苦大寒,泻热攻积力强,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尤宜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此外,大黄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烫伤;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损 伤。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足所致肠燥便秘即可选用。相异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气,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红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泻水逐饮,治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又善消肿散结,治痈肿未溃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则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此外,醋制均可减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黄配巴豆、干姜:故善治寒积便秘。

 第四章祛风湿药

 学习目标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2掌握: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蕲蛇。

 熟悉:稀签草、络石藤、桑枝、海风藤、川乌、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风藤、丝瓜络、伸筋草、鹿衔草、乌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羌活与独活,汉防己与木防己,五加皮与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海风藤与青风藤4掌握下列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独活配桑寄生概述含义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作用,有的还分别兼有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证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使用注意 痹证多属慢性疾患,需较长时间治疗,为服用方便,本类药可制成酒剂或丸散剂常服;本类药中的部分药物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配伍应用独活配桑寄生:既祛风寒湿,又能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相似药物比较独活、羌活,同源于伞形科,而辛散苦燥温通,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但独活药力较缓,主 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羌活则作用强烈,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 (后脑)头痛及项背痛。

 木防己、广防己、汉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治风湿热痹、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与广防己以祛风止痛为长,多用治风湿热痹关节肿痛;汉防己以利水消肿为长,多用治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温归肝肾经,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蘑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海风藤、青风藤:均能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等症,不同点在于海风藤性温,兼活血,青风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学习目标

 1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兰。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与功效的异同。

 藿香与佩兰

 4 掌握类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以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砂仁与白豆蔻,

 5 掌握苍术配厚朴、陈皮的意义。

 概述

 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湿温等。兼治阴寒闭暑等。

 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

 湿热阻中者,配清热燥湿药;

 湿阻气滞较甚者,配行气药;

 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本类药多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又因其气芳香,大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配伍应用

 苍术配厚朴、陈皮:苍术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厚朴性温,功能燥湿、行气、消积;陈皮性温,功能燥湿化痰、行气调中。三药相合,既善燥湿行气,又能消积健脾,凡寒湿中阻或夹食积者即可投用。若为湿热者,当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药物比较

 藿香、佩兰:均芳香入脾胃经,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及暑湿等证常相须为用,其中,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佩兰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为治脾经湿热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药。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实,均芳香辛温,功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

散剂是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散剂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1按使用方法:口服散剂与局部用散剂。

2按药物组成数目:单散剂与复散剂。

3按剂量: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①分剂量散剂:单剂量包装,是内服散剂常用形式。②不分剂量散剂:多剂量包装,是外用散剂常用形式。

散剂属于固体制剂,因此,散剂也有固体制剂共同的特点。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制备过程的前处理需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生产成本较低。

3药物在体内需先溶解后再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剂量较易控制。

5贮存、运输、服用以及携带方便。

除此之外,散剂还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2外用时其覆盖面大,且兼具保护、收敛等作用;

3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特殊群体服用;

4包装、贮存、运输及携带较方便。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不宜制成散剂,不宜制成散剂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挥发性成分多的药物。②用药剂量大的药物。③刺激性大的药物。④易吸湿或易氧化的药物。除此之外,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都不宜制成散剂。

散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①原料药物应粉碎: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

②多剂量散剂应附分剂量用具;

③毒性药内服散剂应用单剂量包装;

④散剂应均一、干燥:毒性药、小剂量及贵重药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⑤散剂辅料:口服散剂加入的辅料有芳香剂、着色剂、矫味剂等;

⑥贮存:散剂应密闭贮存,易吸潮或挥发性药物应密封贮存。

散剂的质量检查项目

①粒度:外用散剂通过七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②水分:中药散剂中一般含水量不得过90%

③干燥失重:除中药散剂外,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20%

④无菌及微生物限度:用于烧伤、严重创伤或临床必需无菌的局部用散剂应符合无菌要求

⑤装量及装量差异:多剂量包装的散剂应符合装量及装量差异应符合药典要求

摘要: 散剂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 与现代中成药采用各种手段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不同, 不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 完整保留了原中药方剂的方旨。作者对在剂型和疗效上有着独特优势的中药散剂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成药创新方面, 散剂必将展示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散剂 中成药 新药开发

汤剂和膏丹丸散等是中药的传统剂型, 除了丹药现在使用较少以外, 其他的剂型都很常用。随着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中药现代化”的推进, 使中药材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基本改变了过去中药“粗大黑”的形象, 从而使现在采用优质的中药材开发散剂中成药成为可能。

作为散剂, 只是将广泛使用的汤剂处方中的中药材进行粗加工成为粉末, 成为便于服用的另形式, 由于只是中药材的物理性状发生了变化, 没有做任何的提取, 不改变药材的任何化学性质, 完全保存传统中药临床处方的“原汁原味”, 和目前经物理化学手段进行提取而生产出来的中成药有着根本的区别。

1中药散剂的运用有着巨大的优势

中药散剂的优势表现在: (1) 散剂服用方便,可以用水直接冲服或用开水直接泡服, 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工好的散剂达到了一定的细度,病人用水冲服时不会感到困难。如果采用开水泡服的话, 口感舒适, 味同饮茶, 易于让多对中药汤剂的苦味感到恐惧的病人接受。(2) 散剂可事先配伍加工好以备急用(也可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即时配伍加工) , 从而可为病人节省等待拣药和熬药的时间。(3) 散剂进行分包装后, 剂量准确, 携带方便, 便于使用者更好控制服用剂量。(4) 与同样处方的汤剂相比, 病人的单次用药量减少, 药材的利用程度较高, 更为“节省”药材。(5)汤剂中含有的主要是可溶性成分, 而服用的散剂则含有药材的全部内容, 包括各种粗纤维和不溶于水或醇的成分, 更完整的保存了药材的药性。(6) 与汤剂相比, 更适宜于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 相对于汤剂对胃肠道影响较小, 不容易影响使用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7) 散剂便于进行进一步加工成为其他剂型, 如膏剂、丸药、胶囊、片剂等。(8) 药材经过分装后密闭保存, 保存期延长, 如经过射线照射消毒灭菌, 则保存期可以极大延长。

2散剂制作加工的技术要点

对于中药材的粉碎加工, 在技术上也有许多要求, 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对于药材本身质量的要求 

由于使用散剂时常常要求使用者将所有药材包括残渣全部服下, 所以与汤剂相比, 对于进行加工的药材必须要求很高的质量, 不得含有过多的杂质, 包括金属、石头、泥土、塑料等, 并且不能有药材生虫、发生霉变腐烂、农药化肥超标。

22对于药材本身性质的要求 

由于药材本身性质的差别, 软硬度不同, 粘度和湿润度不同, 所含纤维成分比例不同, 一般药物在加工前都要尽量保持干燥以保证一定的脆性, 便于加工。现在正规中药饮片厂出品的饮片含水度都较低, 能够达到加工要求。一般单味药加工难度大, 混合的处方容易粉碎。像生地、熟地类药物过于湿润粘稠, 如果进行烘烤, 则药性又会发生变化; 又如丝瓜络这类药纤维成分多, 韧性十足, 单独加工无法打碎成细末, 而通过配伍运用在复方中, 则比较容易被粉碎为细末。

23对于药材加工细度的要求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 药材加工的细度各不相同, 一般内服为80~120目 。如果散剂加工的颗粒太粗, 则药物溶解度相对低, 残渣太多, 服用时刺激咽喉, 异物感重以至于吞咽困难。如果加工的细度过细, 则药物溶解度高, 开水泡服时会比较苦, 口感不好而影响胃口。所以目前我们用于临床的散剂一般为50~80 目, 已经足够满足临床的需要, 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既保证口感又可以保证足够的药量。

24对于加工工艺的要求 

将药物进行粉碎有多种方法, 例如破细胞壁技术、广泛运用在食品加工工业的冷冻粉碎技术等。目前微粉中药细度一般在微米级范围, 达到破细胞壁的程度[3 ] , 但由于细胞质内多种酶类的释放, 可造成整个复方药的药性随着配伍药材的不同有可能发生改变, 不符合我们目前散剂运用的初衷。所以我们在临床采用的是使用简单的机械粉碎机进行粉碎, 一方面加工成本低, 操作简便; 另一方面能够完好保持药材本来的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全不锈钢结构的密封性能较好的粉碎机, 能够达到药品生产GMP 标准的硬件要求。

3市场对散剂运用的认可

31病人认可 

由于散剂成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特别是使用非常方便, 这种剂型经过分装后和西药的剂型基本一致, 容易得到病人的认可。

32价格的认可 

如果采用传统汤剂的方式服用,250g 一付的中药处方仅一天就服用完毕, 但采用散剂, 250g 的中药可以被加工成为6g/ 袋的散剂约40袋, 按照每天服用3 袋计算, 中药的服用时间超过13 天, 所以同样药量的散剂服用时间将达到汤剂的10 倍以上。虽然药材经过加工, 散剂成药的成本会增加不少, 但与同样疗程汤剂中药量的费用相比较还是显得经济实惠。

33疗效的认可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用散剂的话会不会由于药量不足而临床效果不佳, 本来一付中药只是一两天的药量, 而现在变成了十天的药量。实际上, 用中药治疗疾病最关键的还不是药量的轻重,首先是理法是否正确, 然后是药物配伍是否恰当,如果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 合理遣方用药的话, 散剂的临床疗效是非常高的。

4散剂中成药的应用

我们运用中药散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极好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何努力促进中成药散剂的开发, 让更多的患者得以受惠, 并且更好的发展和发扬中医, 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41使用散剂的历史 

中药散剂运用于临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方剂之多浩如烟海, 散剂(包括煮散剂[4 ]) 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治疗所涉及的临床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广泛, 其中包含众多的名方,例如升阳益胃汤、秦艽鳖甲散、防风通圣散、五积散、参苓白术散、苏子降气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养心汤、咳血方、槐花散、小蓟饮子、复元活血汤、大秦艽汤、独活汤、川芎茶调散、失笑散、当归散、止嗽散、五淋散、八正散、五苓散等。还有许多膏剂和丸药的制作需要先将药材打为粉末才能进行, 例如还少丹、金匮肾气丸、虎潜丸、保和丸、小活络丹等, 不胜枚举。

42运用散剂的关键 

对于散剂的运用来讲, 最为关键的部分应该是处方。一般来讲, 病人对于散剂临床疗效的要求会比汤剂高。散剂的运用方式有两种, 一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临时处方配药, 然后粉碎加工成散剂给病人服用; 二是医生根据经验选取适当的处方事先配药, 粉碎加工好后保存,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病人病情用于一大类相关疾病的治疗。这两者在处方的选择上有所区别, 对于后者需要医生有比较全面的医药学知识, 能够比较透彻理解中医药的理论, 结合临床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特点, 既考虑到一类疾病特点的共性, 又考虑到了同一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的个性而恰如其分的处方配伍。所以与汤剂的运用相比, 要在临床上运用好散剂, 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3散剂的临床运用经验 

如果期望运用散剂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该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名方的配伍思维和用药方式, 融汇贯通, 成为己用。例如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 原本的服法是将药打为粗末, 每服3 钱, 加姜枣, 水煎服, 而如果医生仅是开处方后, 让病人将一大包药一起加水煎服, 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散剂的组方还需要根据配伍药物的特点来进行, 如含挥发油较高的、加热后容易失效的、难溶的、毒性较大的药物适合于做成散剂。有些贵重药材, 如三七、贝母、麝香、虫草等加工成散剂后直接用水冲服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并且不至于浪费药材。

对于一些慢性的疾病, 病人需要比较长时期地服药调理, 如果服用汤剂的话, 会影响病人的食欲和肠胃消化功能, 反倒不利于痊愈, 而运用散剂则比较和缓,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运用于散剂中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比较平和, 安全性比较高,基本属于无毒或毒性很小, 否则是不能够长期服用的。像感冒这种疾病, 急性发作时通常都需要服用汤剂, 而在后期的恢复阶段则可以常服一些散剂来巩固疗效。对于实证来讲, 运用汤剂的较多, 而对于虚症, 则运用散剂和丸剂有着独特的优势。通常汤药的力量比较强, 对于胃局部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胃粘膜存在问题的话, 也不利于对药物的吸收,同时, 强烈的苦味常会影响整个消化功能。与此相反, 对于胃肠道的一些疾病来讲, 如胃炎、胃溃疡等, 运用散剂则常常能收到远高于汤剂的疗效。除了针对慢性疾病以外, 散剂也常运用在许多急性病的治疗方面, 李东垣指出: “大抵汤者, 荡也, 去大病用多; 散者, 散也, 去急病用多; 丸者, 缓也,不能速去之, 其用药之舒缓, 而治之意也。”如何能够灵活巧妙地在临床中运用好散剂需要医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而对于一些成熟且疗效卓著的散剂处方则适宜于开发成中成药。“云南白药”便是疗效确切而且非常成功的散剂成药, 既可外用,又能内服。

5散剂研究与新药开发

中医药理论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科学的组方原则和依据, 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成药的开发成为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一个热点。散剂中成药的开发具有非凡的市场潜力, 可以规模化生产, 其便捷性和高效性是汤药剂型所无法比拟的。

51从现代角度看散剂的运用 

按照中医理论, 能够入药加工为散剂的药材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在某些方剂如紫雪丹中也使用金属、矿物质等, 如黄金、石膏、朱砂、磁石等,但一般不常用。为什么很多方剂中原本的用法是需要将处方里的药材打成粉末呢 药材加工为散剂后,药物颗粒表面积增大, 直接服用时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 加工为粉末的药材同样可以用水煎煮,有效成分变得容易析出而疗效更佳。天然植物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树皮、根、茎、叶、草、花、果实、种子等, 含有较多的植物纤维、蛋白、粘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动物类药物则包括一些昆虫、动物的脏器组织、甲壳等,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等,其实就其本质来讲, 都还是属于可以成为人类食物的一些东西, 只不过由于其偏性较大, 一般不长期服用, 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 正好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药物来进行校正, 使人体恢复健康。

汤剂以及现在开发的各种提取类中成药, 主要成分都是药物中的可溶性成分(溶于水或醇) 。一般来讲, 胃是汤剂中药物成分的一个主要吸收部位,所以汤剂对于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大一些, 长期服用容易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对于散剂来说, 则整个消化道都是药物的吸收部位, 每次服用的药物量相对较少, 作用比较缓和而持久。使用散剂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或是严重的疾病例如肿瘤等方面常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原因在于一方面避免了使用汤药对食欲的影响, 另一方面散剂中的药物除了发挥治疗的作用外, 还可以为病人提供一定的营养, 例如昆虫类药物中的蛋白质、脂质, 植物类药物中的糖分、微量元素等,所含的大量粗纤维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在不使用泻下剂的同时, 帮助病人解决便秘的问题。

52散剂中成药与新药开发环境 

目前, 按照国家新药的审批办法, 像中药散剂这样的复方中成药通过新药认可还存在一定难度, 主要原因在于不能解析清楚天然药物成分的复杂性和配伍后发生的复杂化学变化。西方国家对于新药开发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 适合于西药的自身特点, 而同时, 对于天然药物的开发又采取着非常灵活的态度。作为新药开发来讲, 在成分和作用机理不能完全分析透彻时,最重要的是对于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大小和质量稳定性的评价。所以中成药的开发除了需要认真研究和遵循中医药理论外, 还需要用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科学态度正视中医药的特点, 而不能完全按照西药开发的模式来生搬硬套, 否则就无法开发出真正优秀的中成药品种。随着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进步,对中药饮片加工的方法、细度与药物成分析出的关系、微粉加工对于中药药性变化的影响等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 在中成药创新方面, 以散剂这种剂型为基础的新药开发必将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D

答案解析散剂可按其给药途径、组成、性质、剂量等进行分类。按医疗用途和给药途径散剂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按药物组成散剂可分为:单方散剂(由单味药制得的散剂,俗称“粉”,如川贝散或粉)与复方散剂(由两种以上药物制得的散剂,如参苓白术散)。按药物性质散剂可分为:普通散剂和特殊散剂。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分剂量散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