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茶经文言文,第1张

1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2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3 茶经全文有多少字

《茶经》全文有7000余字。

《茶经》是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茶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三卷十章、共7000多字,涉及了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茶过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鉴赏等多方面内容,对后世茶艺影响巨大。《茶经》存世版本甚多。

自宋代至民国,历来相传的《茶经》刊本共有60多种。但现存的哪种版本《茶经》刊印年代最早,以往学界涉猎较少,没有定论。

沈冬梅1994年就开始了对《茶经》的研究。她先后对国内外现存的50多种《茶经》版本进行了认真对照,确认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部的一部宋刻百川本《茶经》,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茶经》,它刻印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距今已有731年。

扩展资料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的,到了唐代因着陆羽所撰写的《茶经》,中国人的饮茶进入了有完整的理论与体例的时代。陆羽是个孤儿,自幼生长在寺院之中,长大成人之后,他谢绝了入朝为宦的邀请,行遍半个中国,采茶制茶,品茶觅水,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完成了7000余字的《茶经》。

这部书第一次全面记载、论述了与茶相关的多种问题,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与总结,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故宋人梅尧臣有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人民网--茶经古籍:现存最早《茶经》版本人民网--道不尽的茶事(美在生活)。

4 有谁知道有关陆羽的文言问叫什么

唐才子传 陆羽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従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5 陆羽与《茶经》课文的主要内容

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对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

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

“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

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

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

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所以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茶业的祖师爷。

6 文言文翻译《新唐书·陆羽传》天中宝,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他工于诗文,但传世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

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

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

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吴山明 茶圣陆羽图朱放等人论茶。

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2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

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后来陆龟蒙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

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

7 《茶经》的内容是什么

《茶经》就是陆羽创作的,成书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 历史。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 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 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 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 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劫作用。

《茶经》全书七千多字,分上、中、下 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 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上卷三节:一之源,论 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 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 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 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

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十九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 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 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六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 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八个等级。

四之 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二十八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 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 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 英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 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

记述了唐代 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 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 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 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 《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的《茶经》是茶叶生产广泛发展的产物,饮茶成为当时一种风习。我 国的茶叶于5世纪传到亚洲邻国,17世纪输人欧美,对世界做出了宝贵的贝歃。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汉代。

我国古籍中,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始于《诗经》。《诗经·邶风·谷风》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至公元前200年《尔雅》成书后,始将荼定为茶。《尔雅·释木第十四》记载:“槚,苦荼”。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至于“荼”字何时改写成“茶”字,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茶”字是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权书写《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书写《圭峰禅师碑》时开始,因此他确定“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描写茶的古诗词:

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2、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轼《汲江煎茶》

3、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4、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5、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着《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着《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人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2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3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

林福荣《陆子品茶图》

熟,元神始发。”

1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2 求一篇原创的写茶的古文

大白茶赋 世之茶,洋洋大观,普洱茶为茶中奇葩。普洱茶上品乃大白茶。

“南夷出白茶,亮如银。春掇悉数以贡”。

大白茶始祖何方何夕焉,于猛倮牛肩秧塔。重峦叠嶂,泉水鸣蝉,金乌玉兔,云雾弥漫。传武侯南征,孟获三战,军士劳顿多疾患。日虑稍酣,凉风习,觉醒手中鹅扇一翎去,旋落似一牛肩山。将士寻之,落翎处一白木见。嘱取叶煮汤饮洗,病愈强健。奉之神灵兮葫芦后裔世代护持与衣禄,献之猪羊兮岁二月八吐蕊笙歌又祭奠。

君勿忘,嘉庆元年护茶事。天子一啜好,茶农万滴泪。反暴敛,抗贡赋,扎那兄弟举义旗,乡邻父老振臂呼。皇家军队凶,普洱府兵恶,犹有土司酷。八年血腥千山恸,英雄战死万壑哭。

庇后世,癸酉年春志士谋。夫牛肩秧塔古白茶幸哉,籽秧而扦插。大白茶繁滋蓊郁连绵,远播江外临沧版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昔之帝王贡品,今之百姓共享。呜呼,武侯精髓得彰,万民同乐矣。

3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饮茶的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4 关于茶的古诗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为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极其浪漫。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5 求跟茶有关的古诗,古文,需要表达品茶的乐趣或深意的诗句~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1 《说茶》一文中,茶文化有哪些

明末清初山阴史学家张岱,对茶甚有研究,他在《茶史序》一文中写了他对品茶的切身体会,同时他又是精于茶艺的行家,曾帮助茶农创制了受人欢迎的“兰香茶”,当时民间有“茶饮兰香”之传,是日铸茶中的精品。

古人对平水珠茶的评价一直很高。陆羽在《茶经》中说:“浙东以越州上。”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说:“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说:“两浙之品,日铸第一。”宋高似孙在《剡录》中也说:“会稽茶以日铸名天下。”

旧时绍兴的茶馆,可称是综合性的民间文化场所,听说书、听莲花落,情趣尽在品茗之中,那情味,那浓郁的古越风采,使它成为绍兴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茶圣陆羽,以毕生精力撰写了《茶经》,这是一部全面论述茶的性状、功用、品质、产地、水质、采制、烹饮、茶具的“茶事大全”,全书三卷十章,文笔精简,仅7000余字,曾三易其稿,于唐大历八年完成。在三卷《茶经》中,说述到平水珠茶的有多处,且赞誉有加。

古今茶人浙江多,浙江茶人数绍兴。著名的园林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祖籍绍兴,他也是爱茶崇茶,在长期从事茶事的经历中,他深深感受到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在《说茶》一文中说:“饮茶,中国人称之为品茶,重在品字,这是真正的东方文化。”绍兴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模仿爱莲说写一篇关于爱茶说的文言文

亦瀹茶而非煎茶。

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伺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

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

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

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

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以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永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3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木贾]:读音jia。

6[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7[上艹下舛]:读音chuan。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9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10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20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4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5 关于茶的一个古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三段是作者着力之处,也是全诗重点及诗情洋溢之处。第四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转得干净利落,却仍然保持了第三段以来的饱满酣畅的气势。

头两句:送茶军将的扣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第二段写茶的采摘与焙制,以烘托所赠之茶是珍品。

头两句说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尝新茶,百花因之不敢先茶树而开花。

接着说帝王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

以下四句,说象这样精工焙制、严密封裹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们享受的,现在竟到这山野人家来了。在最后那个感叹句里,既有微讽,也有自嘲。

以上两段,全用朴素的铺叙,给人以亲切之感。诗中虽然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样,但并无谄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却把自己和他们区别开来,把自己划入野人群中。

作为一个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有一种坦直淡泊的胸襟。卢仝一生爱茶成癖。

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第三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

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摆脱可厌的世俗,过他心灵的生活。

纱帽,这里指一般人用的纱巾之类。纱帽笼头,自煎茶吃,这种平易淡泊的外观,并不说明他内心平静。

读完全诗,才会见到他内心炽热的一面。 碧云,指茶的色泽;风,谓煎茶时的滚沸声。

白花,煎茶时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这里也不单纯是为了修饰字面。

以下全力以赴写饮茶,而所饮之茶就象一阵春雨,使他内心世界一片葱翠。在这里,他集中了奇特的诗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稳。

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浅出”,或说“险入平出”。七碗相连,如珠走坂,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直,实则沉挚。第三碗进入素食者的枯肠,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肠中搜索的结果,却只有无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却又使人平添无限感慨。

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紧处。看他写来轻易,笔力却很厚重。

心中郁积,发为深山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着力一搔的 。 饮茶的 以致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了。

这,虽也容或有之,但也应该说这是对孟谏议这位饮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说,作者也要用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转入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明确的思想。

这是诗中“针线”,看他把转折处连缝得多么熨贴。 蓬莱山是海上仙山。

卢仝自拟为暂被谪落人间的仙人,现在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风,返回蓬莱。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哪知下界亿万苍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莱山,替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去问一下下界苍生的事,问一问他们究竟何时才能够得到苏息的机会! 这首诗写得挥洒自如,宛然毫不费力,从构思、语言、描绘到夸饰,都恰到好处,能于酣畅中求严紧,有节制,卢仝那种特有的别致的风格,获得完美的表现。

6 神农百草

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并且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很多地方饮茶的习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唐代陆羽的《茶经》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都最终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因此,神农时期也许就是饮茶的发源时间。

饮茶发源的地点,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说法各异。陆羽的《茶经》认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制成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作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作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在开始采制以后,有1 000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 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起源的时间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 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 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1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觉得不错的话。就给分。 不满意的话。说下

7 为什么说《茶经》是世界茶叶“奇书”

茶叶类著作中以陆羽的《茶经》为最早。

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 (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

厚本为弃儿,后为僧人收养,因不堪师傅虐待, 离开了寺院,并一度作为伶工,后隐居。上元初(公元前760年)又至苕溪 (今浙江湖州)隐居。

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 顾渚山 在浙江湖州,此地是个著名的产茶区。

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 著有《顾渚山记》一卷◦当年陆羽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 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

后来陆龟蒙在此 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著有《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 后又一本茶叶专著。 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 三卷传世。

《茶经》分三卷十门:一之源、工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 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事经验和 自己的体会,也讲述了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 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等,是世界第一部 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茶经》系统地记载了我国 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从而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同时它还从 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生态环境、种植方 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第 二,《茶经》对饮茶功效的探讨,为茶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书 中把饮茶的作用概括为几个可以理解和验效的方面,即饮茶有解热渴、驱凝 闷、缓脑疼、明眼目、息烦劳、舒关节、荡昏寐等功效。

同时《茶经》中还具 体提出,饮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长期饮茶能“有力悦志”,“增益 思考”,“轻身换骨”(减肥);茶叶还被列入医药处方,主治“瘘疮”, “小儿惊厥”等症。 第三,《茶经》总结并推广了迄唐代中期我国先进的造茶 工艺,书中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并提出了 造茶质量的鉴别方法“别”,使得造茶有了完整的概念和统一的规范便

茶经文言文

1 茶经全文翻译的,谢谢 茶经全文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