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饮主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五饮主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活人方》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五饮主方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五饮主方 1 拼音

wǔ yǐn zhǔ fāng

2 《活人方》卷四 21 方名

五饮主方

22 组成

茯苓3钱,制半夏2钱,广橘红5钱,车前子1钱,嫩桑皮1钱,前胡5分,生姜2片。

23 主治

五种水饮。

24 五饮主方的用法用量

水煎,午前、午后服。

25 加减

溢饮,加白术1钱5分,更加枳实,去前胡;悬饮,加天麻2钱,佐荆芥、甘菊,去桑皮;在下部,加泽泻1钱,车前子5分,苡仁2钱,去前胡;支饮,加前胡1钱,柴胡1钱,白芥子1钱;伏饮者,加前胡1钱,羌活1钱;留饮,加白术2钱,苍术1钱;病久元气衰惫,形神虚萎,饮食不甘,脾胃泄泻,必须加人参2钱,白术3钱以培元气,兼于治饮;倘下元虚冷,则桂、附、干姜亦所不免。

26 各家论述

饮邪水类,茯苓浚水而能降气,故为君;半夏燥湿,利痰为臣;橘红佐桑皮调和脾肺之气,使有所统运;车前佐茯苓分利水道,所谓引而决之;前胡之辛,消痰下气,生姜温能治呕,辛能豁痰,此谓通治痰饮之方。

古籍中的五饮主方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腹者。脾土之郛郭也。徐振公曰。四维者。乾坤艮巽之方。盖东南西北。水火木金之正位。土王四季月。故在四

《婴儿论》: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元真昏晦身热郁郁。睡反益剧者草果饮主之。草果饮方草果(三分)槟榔(五分)柴胡(一钱)黄芩(三分)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四之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颐生

砂烧炼之功,大开脾胃能进饮食,且脾属土,乃五行之主,一失调养,则五脏俱虚,百病由此而生。其药益精髓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六痔漏门]诸痔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详见百科词条:痰饮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活人方》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五饮主方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五饮主方 1 拼音

wǔ yǐn zhǔ fāng

2 《活人方》卷四 21 方名

五饮主方

22 组成

茯苓3钱,制半夏2钱,广橘红5钱,车前子1钱,嫩桑皮1钱,前胡5分,生姜2片。

23 主治

五种水饮。

24 五饮主方的用法用量

水煎,午前、午后服。

25 加减

溢饮,加白术1钱5分,更加枳实,去前胡;悬饮,加天麻2钱,佐荆芥、甘菊,去桑皮;在下部,加泽泻1钱,车前子5分,苡仁2钱,去前胡;支饮,加前胡1钱,柴胡1钱,白芥子1钱;伏饮者,加前胡1钱,羌活1钱;留饮,加白术2钱,苍术1钱;病久元气衰惫,形神虚萎,饮食不甘,脾胃泄泻,必须加人参2钱,白术3钱以培元气,兼于治饮;倘下元虚冷,则桂、附、干姜亦所不免。

26 各家论述

饮邪水类,茯苓浚水而能降气,故为君;半夏燥湿,利痰为臣;橘红佐桑皮调和脾肺之气,使有所统运;车前佐茯苓分利水道,所谓引而决之;前胡之辛,消痰下气,生姜温能治呕,辛能豁痰,此谓通治痰饮之方。

古籍中的五饮主方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腹者。脾土之郛郭也。徐振公曰。四维者。乾坤艮巽之方。盖东南西北。水火木金之正位。土王四季月。故在四

《婴儿论》: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元真昏晦身热郁郁。睡反益剧者草果饮主之。草果饮方草果(三分)槟榔(五分)柴胡(一钱)黄芩(三分)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四之

《卫生易简方》:[卷之十]颐生

砂烧炼之功,大开脾胃能进饮食,且脾属土,乃五行之主,一失调养,则五脏俱虚,百病由此而生。其药益精髓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六痔漏门]诸痔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枣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局方》卷十(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枣汤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枣汤 1 拼音

zǎo tāng

2 处方

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斤,甘草(炙)三斤。

3 炮制

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干,捣为末。

4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

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5 枣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局方》卷十(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1 方名

枣汤

72 组成

枣(去核)1斤,生姜(洗,切)5斤,甘草(炙,锉)3斤。

73 功效

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74 主治

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腹胁胀满,不美饮食。

75 枣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1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76 制备方法

上药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1宿。焙干,捣为末。

古籍中的枣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骤得之证。

《金匮要略浅注》:[卷五]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加茯苓(以直输水道。加)芒硝(以峻开坚结。作)汤主之。此言支饮重证。而两出其方也。男(元犀)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干(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大黄芒硝甘遂。即大陷胸汤。白蜜一合。亦即十枣汤中之大枣十枚也。增入葶苈杏仁者。盖以胸为肺之所处。膻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痰饮 5 悬饮 6 支饮 7 溢饮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方剂 2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穴位 3 治疗水饮内停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水饮内停证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饮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饮证 已经自动替换为 水饮内停证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shuǐ yǐn nèi tí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fluid retention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水饮内停证为病证名[1]。见《证治汇补》。又称“饮证”[2]。指体内过量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1]。以眩晕,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涎液,苔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2]。又因水饮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2]。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

4 痰饮

痰饮为病名[3]。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古称澹(亦作淡)饮[3]。指体内水湿不化而生饮酿痰[3]。痰饮为水饮内停证之一[3]。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3]。本证一名流饮[3]。

5 悬饮

悬饮为病名[4]。四饮之一[4]。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4]。治宜逐饮为主[4]。方用十枣汤、三花神佑丸等[4]。悬饮类似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4]。

6 支饮

支饮为病名[5]。四饮之一[5]。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5]。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5]。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5]。方用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5]。

7 溢饮

溢饮为病名[6]。四饮之一[6]。多因大渴暴饮过多,或水气溢于肢体肌表所致[6]。《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症见身体痛重,支节烦疼,或兼见喘咳胸闷等[6]。治宜温肺化饮,发汗去邪[6]。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6]。

8

1 关于时间定格的成语

时不我与、 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 只争朝夕、 持之以恒、 昙花一现、

2 形容停留的词语有哪些

逗留[ dòu liú复 ]

停驻[ tíng zhù ]

盘桓[ pá制n huán ]

勾留[ gōu liú ]

停息[ tíng xī ]

停歇[ tíng xiē ]

停顿[ tíng dùn ]

停留[ tíng liú ]

中止[ zhōng zhǐ ]

休息[ xiū xi ]

3 形容一个事情已经定格用什么成语

大功告成

功:抄事业;告:宣袭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出处:《尚书·禹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及~,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

4 定格在历史上有成语表达吗

名垂青史

míng chuí qīng shǐ

解释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出处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辨形史;不能写作“吏”。

近义词万古流芳、名垂千古、名垂后世

反义词遗臭万年

例句只有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才能~。

5 形容一个事情已经定格用什么成语

大功告成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出处:回《尚书·禹答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及~,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

6 形容停留的词语

·小停 ·下马看花抄 ·小拄 ·须留 ·悬饮 ·濡滞 ·蟠泊 ·驻跸 ·止顿 ·驻足 ·驻脚 ·驻日 ·驻疑 ·驻点 ·中暑 ·滞留 ·滞阂 ·驻泊 ·驻留·驻彩 ·驻云 ·驻隙 ·滞* ·主星序 ·滞留 ·滞阂 ·滞* ·住滞 ·淹阻 ·*滞 ·移持 ·奄留 ·延驻 ·淹息 ·淹驻 ·淹次 ·淹泊 ·途次 ·同羁 ·痰症 ·停止 ·停逗 ·涂次 ·停留 ·停住 ·停待 ·停蓄 ·停阁 ·停潴 ·停伫 ·停眠 ·停留长智 ·停靠 ·停缓 ·停积 ·停凝 ·亭长 ·宿舍·宿泊 ·宿留 ·少驻 ·栖止 ·门不停宾 ·弥节 ·马不停蹄 ·流滞 ·落脚 ·留止 ·留滞 ·留停 ·靠泊 ·稽留 ·居留 ·居停 ·羁留 ·疆顿 ·稽停 ·居止 ·届止 ·驹留 ·过场 ·句留 ·顿舍 ·顿息 ·顿留 ·顿节 ·顿驾 ·顿止 ·登勒 ·耽延 ·担搁 ·打前站 ·待待儿 ·逗留 ·逗延 ·躭搁·不处 ·不居 ·安止

7 关于定的成语有哪些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回

指麾可定 指一经调答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神闲气定 指神气悠闲安静。

盖棺论定 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昏定晨省 昏:天刚黑;省:探望、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老僧入定 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举棋不定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坚定不移 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惊魂未定 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举棋若定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君子协定 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

8 关于“时间定格”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时间定格”的成语有:

时不我与、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只争朝夕、持之以恒、昙花一现、电光火石、铁树开花

9 比喻“短暂停留”的成语有哪些

白驹来过隙、弹指之间自、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机不旋踵、人生朝露、石火风烛、瞬息之间、朝生暮死、日月如梭

10 画面定格,打一成语

静观其变

支饮悬饮溢饮痰饮好记的方法有:分类记忆、关联记忆、助记词联想、制作记忆法等。

1、分类记忆:将这些术语分成两组,一组是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悬饮,另一组是与呼吸系统相关的支饮、痰饮和溢饮。通过区分这两组术语,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

2、关联记忆:将这些术语与具体的症状和特征关联起来。例如,支饮是指肺部有痰液积聚,可以联想到肺部咳嗽、痰多等症状;溢饮是指体液在胸腔或腹腔内积聚,可以联想到胸闷、水肿等症状。

3、助记词联想:将这些术语的音节或汉字与易于记忆或熟悉的词语进行联想。例如,支饮可以联想到“支持”,表示肺部需要支持和调理;溢饮可以联想到“溢出”,表示体液积聚超过了正常范围。

4、制作记忆法:根据术语的音节和含义,制作自己的记忆法。例如,支饮可以记为“支棍”或者“支援”,表示支持、液体多的状况;溢饮可以记为“溢余”,表示液体过多的情况;痰饮可以记为“痰咽”,表示喉部堆积的情况。

支饮悬饮溢饮的区别

悬饮: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也称为“悬浊”。这是一种液体在胃腔内悬浮而无法下降或排出的情况。

支饮:也属于中医学的概念,指的是因肾阳亏损导致的一种水液不化的病理现象。肾阳亏损会影响正常的水液代谢,使得体内的水分无法被及时排出,从而形成支饮。

溢饮:也是中医学的术语,指的是一种由于体内湿气积聚过多引起的病理现象。湿气积聚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超出机体承受范围,从而发生溢饮。溢饮的主要症状包括体重增加、肿胀、浮肿等。

五饮主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活人方》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五饮主方的用法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