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太阳病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伤寒论笔记:太阳病篇,第1张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1 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阴阳脉,寸为阳,尺为阴。病在表,脉浮,张仲景主要代表的四个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脉,沉迟为阴脉。由阴脉变成阳脉,为病退,由阳脉变成阴脉,为病进。稍稍一碰皮肤摸不到则不是浮脉,稍微按下去就可以摸到就比较平和,按到骨才能摸到则为沉。张仲景很会望诊。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只有进入少阳或阳明才会呕逆,如果在太阳就出现呕逆,代表脾胃不好。所有的痛都是来自于压力,并非发炎,大汗时毛孔张开,一吹冷气,则毛孔收缩,汗水停于皮内肉外,寒水则替换不掉,就会痛。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阳明无死症,病传到阳明就不会再进了,有的人便秘一辈子。太阳病可传到阳明,就结束了。也可传到少阳,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静,为没有变化。传经的原因是心脏,抗生素第一个伤心脏,舌为心之苗,服用抗生素后舌苔第二天变成地图舌。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感冒、出汗、又感冒、最后变成汗流不止者,就是风温。

6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就是汗流不止,即脱水。必须要补水、补津液,所以有新加汤,加人参。缺水了,血液变浓,循环变差,舌头力量不够,没有力量说话,肺津液不够,则打鼾声大。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

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

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阳药。汤剂服用时是吃气(大火)还是吃质(小火)?重症用汤剂,久病痹病用散剂,硬块肿瘤用丸剂。

9 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枚劈开。人体的血管动脉和静脉是等长平衡,阴阳调和。桂枝,阳,动脉,白芍阴,静脉。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红枣,生胃液,红**,火生土,生姜刺激胃液。甘草,解百毒,解肠胃宿食的毒,炙甘草强心脏。

10 项强者,加葛根。葛根能吸水,排旧水,剂量一定要高于桂枝白芍。有的3040g,有的甚至用到100g。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的,头部的肌肤肌肉麻痹都可用,如果脚麻就不要用了。剂量是7碗水煮成3碗药。桂枝汤加葛根,就是桂枝汤做基础,利用桂枝到头颈部。那如果要到脚步、肩部就再加别的药好了。

11 桂枝汤禁忌:酒客,吐家。酒客不喜甘,甘为桂枝,桂枝伤胃,辛温发散可扩展胃部血管。内经里有苍术和泽泻解酒方,苍术祛湿,泽泻利水。

12 桂枝加附子汤,很多都用炮附子3钱左右,炮附子在此是固表,它与其他药物汇合时又会产生别的作用。桂枝解肌,把皮肤解开,炮附子一上来就把汗液给固住了,两个打配合,起到止汗的作用。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if !supportLists]一、[endif] 本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 经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中风表虚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桂枝汤证

①标准的桂枝汤证外症:脉浮缓、恶风、可以出汗

②病机:就是有风气伤到了我们的卫气

③治疗的原则: 要把一些什么样的东西送到我们的卫气的范围,而且还要把我们卫气里面的风邪打出去

④桂枝汤剂量: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

⑤桂枝汤不能喝太烫的,第一碗喝下去后,要喝一碗热粥(水比较多比较稀的),“以助药力”,借着发汗把邪气逼出来。所以吃完桂枝汤一定要喝热水或热稀饭,加衣服,让这个人热点出汗。吃药以后大概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伸手到衣服里面,感觉皮肤有点湿润感,微微出汗就好。如果出大汗,这个人就容易伤到元气,会比较虚。毛孔打开又会把邪气吸进体内。一碗药喝完后如果病好了,就不要再吃第二碗了。不然老发汗人会整个虚掉。

[if !supportLists](2)[endif]桂枝汤兼证

①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②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④桂枝新加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if !supportLists]2、[endif] 伤寒表实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麻黄汤证

① 麻黄八 大主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麻黄汤证绝对辩证点:是“脉浮紧,无汗”

③典型的麻黄汤证:因为身体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失温,但是体表温度已经达到高烧39度,病人的感觉就是很激烈的怕冷,要加衣服盖棉被还是觉得好冷好冷。

④麻黄汤构成: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70个) 炙甘草(3克)

[if !supportLists](2)[endif] 麻黄汤兼证

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②大青龙汤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麻黄九禁,大青龙汤也适用。

③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辩证点

!小青龙汤的咳嗽就咳得稀里呼噜的啦,痰饮很多,所以这是一个辨症点。

!痰饮很多,稀痰,白色透明或是把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吐到水里会很快划掉。

!咳嗽厉害,平躺的时候咳得更凶。

!也可能是热,黄痰,这时候可以加石膏

 

[if !supportLists]3、[endif] 表郁轻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桂枝麻黄汤各半汤

 ①桂麻各半汤的意义在于已经辩证得很清楚了,病邪已经的的确确在最表面了,只要打开一点点汗孔把病邪逼出去,病就好了。

②桂麻各半汤----临床应用在风疹块、身体痒。风湿症状的酸痛、受湿受寒后有脉浮而紧细寒气病。也可以治疗寒湿,又寒又湿那种,很有效。

[if !supportLists](2)[endif] 桂枝二麻黄一汤

①汗出必解啊,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②桂枝二麻黄一汤它就是一碗汤里面有三分之二碗桂枝汤,而有三分之一碗麻黄汤,比桂麻各半汤药更重虽然桂麻各半汤要重,可是从药物的性质的比例来讲,就是桂枝汤的比例就占得更多,这个邪气比较散的时候,麻黄汤的比例要少,桂枝汤的比例要多,这样子麻黄汤开了一点点汗孔,这个桂枝汤把那个邪气慢慢推出去,所以桂枝汤比例多让它的效果缓一点。

③服法:桂二麻一汤它是日三服,慢慢把这个风气、寒气扫出去;桂麻各半汤是一口下去就好了。

 

[if !supportLists](3)[endif] 桂枝二越婢一汤

①“太阳病,这个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不可以发汗,这个脉微弱而无阳在病症上比较偏少阴病,就是少阴病的人阳气会弱,脉会比较微弱,那少阴病是一定不可以发汗的。

③在少阴病的框架,脉是沉细微弱的,然后发烧又怕冷,又烧一烧不烧,脉几乎把不到,那个时候是可以吃当归四逆汤。

④桂枝二越婢一汤-----治风水,身上有风寒之气而水肿;治疗急性慢性肾脏炎;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腑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蓄水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五苓散

①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 ② 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③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④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⑥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着,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if !supportLists]2、[endif] 蓄血症

[if !supportLists](1)[endif] 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仍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抵当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深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缔也,抵当汤主之。

[if !supportLists](3)[endif] 抵当丸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变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 热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栀子豉汤

[if !supportLists]2、 [endif]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if !supportLists]3、 [endif] 白虎加人参汤

[if !supportLists]4、 [endif] 葛根芩连汤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虚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心阳虚

[if !supportLists](1)[endif] 桂枝甘草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桂枝甘草龙牡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桂枝去芍药蜀漆龙牡救逆汤

[if !supportLists](4)[endif] 桂枝加桂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阳虚兼水气

[if !supportLists](1)[endif] 苓桂术甘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福林桂枝白术甘草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脾虚

[if !supportLists](1)[endif]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小建中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桂枝人参汤

[if !supportLists]4、[endif] 肾阳虚

[if !supportLists](1)[endif] 干姜附子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茯苓四逆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真武汤

[if !supportLists]5、[endif] 阴阳两虚

[if !supportLists](1)[endif] 甘草干姜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芍药甘草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芍药甘草附子汤

[if !supportLists](4)[endif] 炙甘草汤

[if !supportLists](三)[endif] 结胸

[if !supportLists]1、[endif] 热实结胸

[if !supportLists](1)[endif] 大陷胸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大陷胸丸

[if !supportLists](3)[endif] 小陷胸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寒实结胸

(1)三物白散

[if !supportLists](四)[endif] 脏结证

[if !supportLists](五)[endif] 痞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热痞

[if !supportLists](1)[endif] 大黄黄连泻心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附子泻心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寒热错杂

[if !supportLists](1)[endif] 半夏泻心汤

[if !supportLists](2)[endif] 生姜泻心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甘草泻心汤

[if !supportLists]3、[endif] 痞气痞证

[if !supportLists](1)[endif] 旋覆代赭汤

[if !supportLists]4、[endif] 水痞

[if !supportLists](1)[endif] 五苓散

[if !supportLists]5、[endif] 痞证误治疗后下利

(1)赤石脂余粮汤

[if !supportLists](六)[endif] 上而下寒:黄连汤

[if !supportLists](七)[endif] 火逆证

六经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而邪之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导读距离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还有一段备考时间,相信大家都在紧张的进行复习备考,近日小编在整理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时,发现了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增考点:太阳伤寒证,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下。

考点1

1如何理解“利遂不止”:误用攻下,引邪内迫大肠,因而肠热下利。

2脉促的含义:表邪陷而未尽,正气仍趋表抗邪。促脉是浮脉的变脉,“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与数中一止的促脉迥异。

3如何理解“喘而汗出”:大肠有热,上蒸于肺,迫津外泄。

4三表七里之证:原文34条为太阳表证误下,邪气内迫阳明大肠导致热利的证治。为表里同病。尤怡认为:“邪陷于里十之七,邪在表十之三”,又称三表七里之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与葛根汤证的证治异同:两者均治疗表里同病的下利。不同: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里热为主的热利,葛根汤治疗表寒为主的寒利。

6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利下**稀水势急臭秽,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

理:太阳邪热内迫阳明下利。

法:轻清解肌,清肠止利。

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药用四味,方中葛根升津止利,辛凉透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坚阴止利,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证证治。

考点2

1如何理解“无汗而喘”:本条明述无汗是

太阳伤寒证的重要特点,以资与太阳中风证相区别。无汗而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症状,有三层意义。①说明病机②提示治疗③鉴别症状

2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证治异同:两者均有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均为风寒袭表,

营卫受病,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治疗皆用辛温解表之法,都用桂枝、甘草以宣通卫阳。不同:桂枝汤证以自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恶风寒相对较轻,是风寒外袭,卫强营弱所致。麻黄汤证以无汗,脉浮紧为特征,可有咳喘,身疼痛,乃风寒外束,卫遏营郁所致。

3如何理解卫遏营郁:伤寒表实证以外感风寒为病,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凝敛,遏阻卫阳,闭郁营阴,致身疼痛,无汗出。

4麻黄汤证主脉为脉浮紧,为何浮数之脉亦可用麻黄汤:麻黄汤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表寒实证。临证时,应知常达变,主脉是浮紧,设若病人发热,可因体温升高则出现浮数之脉,或仅见浮脉,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5麻黄汤中杏仁的作用:降气平喘

6麻黄汤的辨治要点

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呕逆,喘咳,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而润,脉浮紧有力。

理:风寒外束,卫阳闭郁,营阴郁滞,正气抗邪有力。

法: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麻黄汤。药:麻黄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方中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较强,为发汗之峻剂;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对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有双向调节作用;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布的关于“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新增考点:太阳伤寒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环球医学在线好课(hqyx24ol),获取更多资讯,更有机会免费领取学习资料与免费课程哦~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

2013

太阳病辩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伤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桂枝汤证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附子汤证

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去芍药汤证

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新加汤证

1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麻黄汤证

13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汤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加半夏汤证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大青龙汤证

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小青龙汤证

19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五苓散证

2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茯苓甘草汤证

24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25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治则及辩证要点

-

变证治则

2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寒热真假

27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标本缓急

28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栀子豉汤类证

29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

子生姜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热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0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2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甘草汤证

33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加桂汤证

34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6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7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小建中汤证

38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桂枝人参汤证

39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干姜附子汤证

4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真武汤证

4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

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阴阳两虚证

-

炙甘草汤证

4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结胸辨证

43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汤证

44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丸证

45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小陷胸汤证

46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痞证

-

成因及证候特点

47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证候分类

-

痞证

-

热痞证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8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总论

一、《伤寒论》的概况述要

(一)成书与沿革

(二)篇目与体例

(三)伤寒与温病

1-伤寒的基本概念

2.伤寒与温病之争

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二)六经辨证的源流

(三)六经辨证的体系

(四)六经辨证的特色

(五)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二)太阳伤寒证

(三)太阳温病证

三、辨病发阴阳

四、太阳病传变

五、太阳病愈期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

(二)桂枝汤禁例

(三)太阳中风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新加汤证

二、太阳伤寒证

(一)麻黄汤证

(二)麻黄汤禁例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2.葛根加半夏汤证

3.大青龙汤证

4.小青龙汤证

三、表郁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治纲要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虚证实证

(四)辨表里先后

(五)辨标本缓急

二、证候分类

(一)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4.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6.热入血室证

(二)虚证

1.心阳虚证

2.阳虚兼水气证

3.脾虚证

4.肾阳虚证

5.阴阳两虚证

(三)蓄水证

(四)蓄血证

(五)结胸证

1.结胸辨证

2.热实结胸证

3.寒实结胸证

4.结胸证治禁与预后

(六)痞证

1.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2.气痞证

3.痞硬证

4.旋覆代赭汤证

5.大柴胡汤证

6.五苓散证

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七)上热下寒证

(八)欲愈候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饮停胸胁证

二、水停阳郁证

三、胸膈痰实证

附:备考原文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分类

三、阳明病传变

四、阳明病外候

五、阳明病主脉

六、阳明病愈期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一)白虎汤证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正阳阳明证

1.调胃承气汤证

2.小承气汤证

3.大承气汤证

4.承气汤证辨证

5.承气汤禁例

(二)太阳阳明证

(三)少阳阳明证

三、阳明中风证

四、阳明中寒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一、兼表虚证

二、兼表实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二、虚烦证

三、蓄水证

四、血(热)证

第五节 阳明病疑似证

第六节 阳明病预后

附:备考原文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附:备考原文

……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第三节 少阴病变证

第四节 少阴病疑似证

第五节 少阴病预后

附:备考原文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附录一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几点说明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 条文索引

附录四 方剂索引

……

伤寒论笔记:太阳病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