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历史故事
一、关于文房四宝历史故事有哪些
追溯文房四宝的历史渊源,不能不提中国历史鼎盛之时的周秦汉唐,而这四个朝代都建都在陕西,关中自古帝王都嘛!
先说四宝中第一的笔,有“蒙恬造笔”一说。蒙恬作为秦朝的大将,传说他是在王翦灭楚时到了中山,见中山兔肥毫长,可为制笔原料,便改变原来的笔制,统一毛笔的名称,始称“蒙恬笔”。史书上载笔始于仓颉,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了。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创造了文字,是中华的文字之祖。仓颉是陕西人,白水有进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仓颉庙。
笔的历史传说纷纭,而笔的实物最早的有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笔,其后还有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云梦睡虎地、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笔。不过,秦以前毛笔有多种称谓,如“弗”、“石律”等,就是在后世的唐代韩愈也把笔戏称为 “毛颖”。可以说,是秦统一天下后,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也把文字的书写工具统称为“笔”。这项工作大概是由蒙恬具体管理的,历史上才有了“蒙恬造笔”一说。蒙恬为秦之大将,和太子扶苏一起统兵镇守陕北长城一线防御匈奴,后被胡亥、李斯假传秦始皇遗诏赐死。陕北绥德有扶苏与蒙恬墓。
文房四宝之二是墨。墨在早期应用时主要是天然矿物之石墨,或半天然之木炭、锅灰类。彩陶、甲骨、竹木简牍、缣帛上都留有原始用墨之痕迹。而人工制墨,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载:“尚书令、仆、丞、郎,赐愉麇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这“枚”差不多是指现在的锭,而愉麋在陕西千阳,其地靠近终南山,山中多古松。这里产的墨应是早期的松烟墨。
当然,墨的历史也十分丰富,汉以后有三国魏时,“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韦涎制墨。唐代设官置厂,有专事造墨的墨官祖敏。五代南唐,翼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延硅墨”,这当为传世至今的徽墨之祖了。
而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为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最为光灿的贡献。纸的历史,据史载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蔡伦的封地龙亭在陕西洋县,洋县有蔡伦墓,有建于东汉重修于明的蔡侯祠。
虽然,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纸的遗物,其中西汉中期在陕西西安灞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灞桥绒,这是早在蔡伦之前的植物纤维纸。当然这不能否定蔡伦造纸的历史定论,因为蔡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他是造纸技术的革新者,他监制出的优质纸被称为“蔡侯纸”。但灞桥纸的出现,无疑证明了作为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才是纸的历史源头。
文房四宝最后一宝是砚。砚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宋李之彦《砚谱》: “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关于砚起于黄帝之说,难有信服力,学术界基本认定的是砚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陕西临潼姜寨原始部落遗址出土一件上有盖,面下凹,凹处有一石质磨杵,旁有数块黑色颜料的石砚,应是中国最早砚的雏形。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历史,都和陕西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认真想一下,真为陕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独特而卓越的地位而骄傲。
当代传统意义上的文房四宝,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其代表,所以邮票主图的原地也被定为以上四种的原产地。但我以为这并不完全。如果换一种思路,从四宝的历史源头去发掘原地,厚今不薄古,并能以实寄邮品组成邮集,当有出奇不意之效果。
二、中国文房四宝历史故事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
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蒙恬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
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
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
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
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
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
三、文房四宝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 “文房”之称,笔、墨、纸、砚被誉为“文 房四宝”。
“文房”之名起源于南北朝。当时所 谓“文房”,是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处。
唐 宋以后,文房则专指文人书房而言。南唐后主李煜,喜好文学,收藏甚丰, 今见其所藏的书画皆押有“建业文房之印”。
北宋雍熙三年,翰林学士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学所资,不可斯须而阙”,撰《文 房四谱》五卷,分笔谱二卷,砚、纸、墨各一卷。各卷分述:叙事、制造、杂说、辞赋诸事,博收约取,内容详赡。
故文房从此有“四谱”之名。南宋初,叶梦得撰《避 署录话》谓“世言徽州有文房四宝”,故“文房四谱”又称《文房四宝谱》,以笔、墨、纸、砚为文房之宝用。
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名品名师, 见诸载籍。长期以来,浙江湖州之湖笔, 广东肇庆(隋唐时为端州)之端砚,安徽泾县(旧属宣城郡)之宣纸,歙县(旧为 徽州府冶)之徽墨,至仍负盛名,被说成是“四宝”代表。
四、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有哪些啊词目 文房四宝 发音 wén fáng sì bǎo 释义 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 出处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示例 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 随即取捧过~。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近义词:文房四士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笔、墨、纸、砚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
五、中国文房四宝历史故事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
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蒙恬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
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
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
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
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
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
六、中国文房四宝的由来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 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墨 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
”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
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
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
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
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
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
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
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手"。
因。
七、文房四宝历史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先说笔(毛笔)。笔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称笔为“管”。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白居易称笔为“毫锥”,故《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陆游则称笔为“毛锥”,其《醉中作》诗云:“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
次说墨。三千年前,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如《庄子·田子方》所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如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龙香剂”、“黑松使者”、“松烟都护”、“玄香太守”等雅号,语出唐冯贽《云个杂记·墨封九锡》:“薛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烟都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
再说纸。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
后说砚。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砚还有“石友”、“石泓”之称。如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判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苏轼则称砚为“黑白月”,其《龙尾石月砚铭》云:“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砚形似月,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称。
://yhsz185/ReadNewsaspNewsID=151&BigClassName=%C0%D6%CF%E7%C8%CB%CE%C4&SmallClassName=%CE%C4%BB%AA%DC%F6%DD%CD&SpecialID=0
古人养生,道家有云阴阳交合。房中术历史悠久,中国人想寻求长生,因而产生此法的。
古时候,凡是修炼房中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寿之人,例如老子,彭祖,孙思邈……他们都是因为修习房中术有所成就而长寿。那什么是房中术呢?房中术就是男女在房中交合之术。道家认为,阴阳调和,男阳女阴,他们可以相互依存同生同灭。如此便可以更加和谐幸福健康的生活。
东汉末年时期,张道陵将房中术加以钻研和探索,为房中术增添了道家养生气功以及男女双修之功。但是这与当时的封建思想相违背,因此房中术被人斥为*邪之术。
再到后来,唐朝时期,道教得到国家扶持,但这一时期却没有太多的房中学著作。直到五代时期,陈抟老祖留下了一部《陈希夷房术玄机中萃》。后来机缘巧合被明朝一个道士意外得到,改名为《房术奇书》。但是这部书被许多皇室贵族用来行*乐女色之事,这让本来养生之术逐渐被人误解,而被称为*邪之术。自此以后,房中术就开始被世人所误解。
房中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历代小说家的杜撰渲染,再也不是当初那样了。
房中术之所以一步步没落,这和封建的制度以及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有很大关系。房中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养生之术了。尽管现代人思想开放了起来,又重新重视房中术,但是它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性养生的关键在于阴阳调和。人顺乎自然规律,则能够体验优质的性生活,从而达到调剂身心、延年益寿、优生优育的目的。而古代房中术的理论,建立在保精不出的基础之上,这是种不合民学道理的推想。古代房中术理论有两方面,其一为闭固:晋代高洪的“御女多多益善”,这违反了中国古代正统的性养生观。“数交不泄”也违背了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容易引发疾病。其二为还精:忍精不泄,容易引起”重腿疲惫”之类的疾病。行房时男子以泄精为乐,女子以承取为乐,若强忍精不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两种情况都主张将即欲泄出之精,忍而不泄,相反要吸取女人精气。
房中术,是古代秘术少不了的一项内容。咱们中国传统的道教神仙体系,一直都讲究一个阴阳调和,房中术就是典型的例子。说白了,男女之事很重要,技术过硬的能延年益寿;反过来,一味放纵自己的,轻了一身病,重了直接丧命。所以,房中术的关键不是找乐子,而是知道节制、调节精气,打造一个好身板儿。从这个意义上说,房中术的研究和推广,其实就是古代的养生教育。其实在宋朝之前,谈男女之事,床上之事,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比如人家曹操,那就十分注意房中术的修行。
到了东晋时期的葛洪,就开始全面的系统的阐述房中术的作用。他认为“人不可阴阳不交”,要通过房中秘术延年益寿。之后著名的陶弘景、孙思邈都对房中术进行过研究,尤其是孙思邈,明确认为房中术不是什么*秽的东西,只要不放纵自己,是能达到养生效果的。更为关键的是,有很多的房中术相关记载,都普及了一些禁忌问题。实际上,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有伤身体的习惯和行为,还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养性延命录》中的记载,就告诉人们,“交接”不要在大醉或者太饱的时候,对身体损害很大。
在古代,这算是一种性教育的科普,房中术的性知识有一部分还是有道理的。很多人把“性”看作洪水猛兽,其实,如何看待“性”,是一个能否接纳自己的问题。而且,我们科普“性”知识,是为了保护大家,而非宣扬某些有伤风化的东西。毕竟,一个人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
分类: 烦恼 >> 夫妻
问题描述:
昨天偶尔听到“房中术”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有么,真的能延年益寿!
解析:
房中术,即性的技术,其质为两性性生活的修为,它是中国古代一门口口相传的奇特秘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更由于世俗伦理道德及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使“房中”这个在古代本来十分常用的字眼,或被宗教套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或被正人君子之流误解抨击,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养生的人,都讳言“房中”二字,似乎“房中”就是荒*。这种讳莫如深、避之如蝎的做法,使有关房中术的资料长期埋没在古代典籍或国人的口头流传之中,令人难取真经,甚至产生出种种误解,致使这一领域至今还极为封闭,一般人难以了解房中术的真面目,更远远说不上被现代人正确认识和利用。
其实,只要我们排除房中术中某些巫术因素,房中术便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我国当代权威性最高的新版《辞海》是这样写道:房中术,古代方士所说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一语道破了房中术的本质,说明它是以研究男女性生活为课题的。人类不可能根本断绝性行为,大抵有男女即有房中之事,专于其术者,即以家言;就其技艺而言,即以术名。人类两性的修为本不可忽视,更不应该受到轻蔑。懂不懂房中的修为与保养,不仅关系到性生活是否和谐美满,而且还关系到人类天赋的寿命。而房中术的中心之点正是探讨人应该如何在性生活中养生保气,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几乎和我们现代人使用的性科学(Sexology)差不多,或至少可以说它是“准性科学”与“前性科学”。从现有文献上看来西方性科学(Sexology )的建立,自德国科学家克拉夫特·埃宾在1886年发表《性心理病》算起,至今还不到两个世纪;而在我国,最早研究男女闺房性生活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三干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房中术实际上是全世界各民族中,研究得最早、最深的性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性医学史上的一大探索奇迹。
在中国,对房中术研究最多的首数道家。道教从一开始就与房中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早期受方士影响,“采取玄、素”之道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传说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为房中术的代称。据资料记载,道家修行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开始流传,秦汉时期已成为四门方技之一,《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序方技四种,一曰医院、二曰经方、三曰房中、四曰神仙。”实际上,房中术最初
乃神仙家创造的一种方术,它以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及男女卫生指要等为主旨,本是战国神仙术三流派之一,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承袭了此术,后东晋的葛洪也以此为道教最重要的三方术之一,予以重视。据葛洪说,修炼房中之法的共有“十余家”,术虽各有所法,但均以“还精补脑”为其要务。饮食男女乃为人之大欲,道家修炼如果不注重这两个方面。无异于‘釜底抽薪”,是断难成功的,至于房中秘术,“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所以,葛洪这样说:
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天寿。至于玄女之法,传之万古,都具其梗概,仍未尽其机微。余每览其条,思补其阙,综习旧仪,纂此新经,虽不穷其纯粹,抑得其糟粕。其坐卧舒卷之形,偃伏开张之势,侧背前却之法,出入深浅之规,并会二仪之理,俱合五行之数,其导者,则得保寿命,其危者,则陷于危亡,既有利于凡人,岂无传于万叶。
如此,葛洪更进一步阐明了他研究房中术的目的,是在于思补古代房中家之缺遗,使人人的寿命得以长保。不过,对于房中术的作用,在历代道家口中都被吹嘘得神乎其神,这也引起葛洪的反感。他说:
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移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者增加润色,至今失实。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汕而却祸致福乎”
葛洪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房中术的作用。认为房中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耻笑了那些把房中术看成无所不能的巫术,企望以房中术“单行致神仙”、“消灾解罪,转祸为福,居室高迁,商贾倍利”的种种妄想,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社会上那些“欺诳世人”,靠房中术谋私利的江湖骗子。葛洪的话,辩证地指出了房中术的作用与限度,说明他的确是深得房中之道的。
房中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之一,成为道家功理功法类养生修为的专有名词,又被称为“男女合气之术”或“黄赤之道”。在长期流行过程中,房中术有其不断发展壮大的高峰时期,产生过许多房中家和房中医学专著,并形成一套极为隐秘、系统、完善的男女双修术。它不仅能满足性的需要,还能延年益寿,驱病强身。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道教房中术承认男女地位平等,承认妇女在事物上的重要性;认为健康长寿需要两性合作,不受禁欲主义和阶级偏见的约束。这些都显示了道教与儒家、佛教的特异之处,因此,道家的生理学纵然很原始和幻想,但在对待男女、宇宙的态变方面,比家长统治严厉的儒家(典型的封建所有制之下的心理状态)或冷淡出世的佛教(对它来说性不是自然或美的事情,而是真的诱惑)都要恰当得多。
单就房中修为的形式和内容而言,其要点无外乎顺天地阴阳之和,全人身性命之真,或戒*不漏以固精,或借术还精以补脑,或避忌卫生以益寿,用葛洪的话说:“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抱朴子·释滞》)考察历来房中所传之秘法,有关房中术的修为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①采抽铅精:即女子顺采“白铅”,男子逆采“红铅”之法.此法历来视为非道,视为下乘,因为后天采练于气功修为是无益的。
②乘交元真:此法为房中术的先天修为,为上乘上双修功法,“元真”是指阴阳交感后所产生的形神真一之气。此气为二五之妙合,至灵至微,一方采得,双方罗通。故谓之“双修”,又谓之“真采”。
③乐气通脉:此为房中术的基础修为。属双修中的单修术,即男女各自采交感时的乐感之气以自通脉络。一般先通中脉,次通任督,即道教秘传“乾坤固天法”。
④乐气开窍:此即采感之气以自开关窍,关窍有一门、三关、九窍、十八户等等。
⑤采阴补阳:道家以男子属阴身,内含真阳;女子为阳体,内含真阴。交感之时,乐感冲开女子乐脉,地脉开张。男子天脉开张,阴阳乐气相交,男得之谓之采阴补阳,女得之谓之采阳补阴。
⑥还精补脑:交感时,男女各引乐感循冲脉归元,交感之精逆行归脑,即谓之还精补脑。
⑦乐气治病:引交感时之乐气,培补真元,延年益寿,通和痛病,疏通痹阻。
⑧入大乐定:藉交感之乐入于定境之中,形同掸乐,但此境非先闭绝精路及入于禅乐之境者,殊不易得。
以上这些奇特的道家房中修为,令人读来一定似懂非懂,难以知其“真诀”,仗此一录,姑作参考。更进一步对房中术修为功法的研究,还有待于医学家们的努力,今人万不可冒然仿效,以免反而误伤了身体。
说起皇帝,这可是如今无数宅男和屌丝以及一些穿越妄想症都十分向往的职业,因为在他们看来,皇帝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女性资源,能够过着日复一日的性福生活。但是皇帝真的能够猥(为)琐(所)欲为吗?随意释放自己的荷尔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
除了少数把败家当成主业的昏君
可以没羞没臊地放飞自我
大部分皇帝都要克制自己
在有关部门的管制下规规矩矩地行房
早在周朝时期——
就有了皇帝临幸妃子的规章制度
以及管理皇帝啪啪啪的编内人员
在当时,皇帝的后宫有着
非常严格的等级划分和人数限制
分为——
皇帝跟妃子们深入交流感情时
通常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顺序
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
月亮的变化是从缺到圆
皇帝会根据嫔妃地位的从低到高
依次睡过去
而后半个月
月亮的变化是从圆到缺
皇帝的临幸顺序也会颠倒过来
为了防止出现皇帝肆意飙车的情况
周朝专门设立了
对皇帝进行交通管制的职位
当时,皇帝跟妃子进行的成人娱乐
统称为阴事
所以,这个经常给皇帝添堵的工种
便叫做——
周朝之后的朝代
也都设立了各自的皇帝临幸制度
比如——
唐朝的后宫管理条例规定
皇帝必须按照日期变化进行啪啪啪
为了保证后宫妃子能够雨露均沾
共同构建性福美满的和谐后宫
每个月的初一到初九
皇帝每天晚上要搞定九个御妻
初十到十二,每天晚上睡九个世妇
十三号独战九嫔
十四号单挑四夫人
十五号则是皇后娘娘的专场
而后半个月
临幸的顺序会调换过来
可谓是日夜奋战,全年无休
这种生活看起来风光无限
其实异常苦逼
不仅毫无选择的权利
还要经常凭借一己之力
单挑九个深宫怨妇
想想都觉得心酸腿软
到了明朝时期
出现了一件影响皇帝性福指数的大事
当时,嘉靖皇帝
是个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术发烧友
天天沉迷于各种不靠谱的化学实验
为了通过吸风饮露的方法飞升仙界
嘉靖皇帝命令宫女们
必须在凌晨时分到御花园中采露
这种往死折腾员工的操蛋政策
引发了基层宫女的强烈不满
于是,杨金英等人
策划了一场简单粗暴的解放运动
她们趁着嘉靖熟睡之际
准备用黄绫布勒死他
结果这帮宫女没啥作案经验
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计划的崩盘
这就是著名的壬寅宫变
嘉靖皇帝虽然侥幸苟活了下来
但却因此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从此,嘉靖皇帝再也不敢玩通宵了
每次进行完成人娱乐之后
都会把妃子撵出房间
后来——
嘉靖险些挂掉的不光彩事迹
成为了清朝皇帝们的反面教材
为了保证每一位皇帝
都能够安全行驶不翻车
清朝设立了一套独有的侍寝制度
而负责落实该项政策的机构
就是专司皇帝交媾之事的——
每天吃过晚饭
敬事房太监就会端上一个银盘
上面放着十几个绿头牌子(赍牌)
每块牌子上都有一个后妃的名字
如果皇帝没什么播撒雨露的性致
就会说一声退下
如果皇帝有战斗欲望
就会选择一块牌子翻过来
被选中的妃子在侍寝之前
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先脱光衣服
然后用锦被或披风把自己包起来
因为这样,就可以——
随后——
会有负责运送妃子的驼妃太监
将妃子扛到龙床前
而皇帝只需要盖上被子躺好
并把双脚露在被子外面
妃子到达目的地后,就会——
赤身……逆爬而上,与帝交焉
光着身子从皇帝两腿间匍匐前进
然后和皇帝进行少儿不宜的操作
而在这个不可描述的过程中
敬事房总管和驼妃太监就等在门外
他们的后续工作就是
限制皇帝成人娱乐的时长
每当到达规定时长
总管就会在门外高声提醒——
是时候了
如果皇帝装聋作哑,继续飙车
总管就会再喊两次
皇帝尽兴之后
妃子会在被窝中原路退回
然后裹上锦被或者披风
由驼妃太监送回住处
而皇帝在某年某月某日
睡了某个妃子
都会被值班太监记录下来
这本让皇帝毫无隐私的记录册
就叫做——
也就是说——
清朝皇帝明明是跟自家妃子睡觉
却搞得像嫖娼一样
翻牌子,类似于妓院的报花名
而敬事房总管和驼妃太监
就像安排姑娘上钟的老鸨
如果皇帝的床战时间过长
还会被人扯着嗓子催钟
而记录皇帝啪啪啪详情的起居注
也跟妓院的账本极为相似
总得来说——
皇帝的性福指数
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百间朗朗”、“插架三万”,乃藏书家气派,却不是读书人平常可得。有屋一间,无论大小,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即文人的书房。
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看看古人的书房。古人的书房里有什么?
1.植物花草。书房又称“芸窗”、“芸馆”,是因为“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是也。” 芸窗里摆放植物花草,清新怡人。
2.鱼。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这样描述书斋环境:“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3.书桌与文房四宝。宋代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包括“笔谱”二卷,“砚谱”、“纸谱”、“墨谱”各一卷,共计五卷,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因而后人提到文房四宝,必会谈到《文房四谱》。这部书也是宋初文房清玩风尚的发端。
4.香炉。古人书房中常设香炉,篆香缭绕,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带入旷远澄澈的境界。据载,有好事者在山中囊云而归,在书斋中放出。暂不论效果如何,其行为真是憨得可爱。烟云是书房的清韵,本不可强求的。古书名画、四时花草、茶酒谈笑,都会散出烟云。
5.古玩。文人好古,读先贤书,重历史经验,发思古幽情,追求会古通今的乐趣。书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书画真迹、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书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书,用旧窑或古铜的器物,成了一种雅趣。
6.书架。书房是为人设,而不是为书设,其实意不在书,而更在于它的环境、气氛、境界。除了书斋中的必备之书,可用画卷、墨迹各若干幅来充实书架。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是人生难得之快乐。
看看那些著名书斋什么样?
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
“三希”有两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一曰 “三希”(古文“希”同“稀”),即三件稀世珍宝,因为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得名。
三希堂面积不大,却大气、肃穆,窗明几净,皇气逼人。几案左首是玉如意,右首是铜暖炉。墙壁上有一副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为乾隆皇帝亲笔,联语平起仄收,天然古朴。
阅微草堂
阅微草堂是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纪晓岚的书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相传故宅中前院的藤萝,后院的海棠,均为纪晓岚亲手栽种。
纪晓岚以才名世,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亲手删定润色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并奉命创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聊斋
“聊斋”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书斋名。相传,在书斋中,蒲松龄专设一茶棚请人来喝茶,伺机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记录下来。“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静香书屋
静香书屋是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书屋坐北朝南,是三间开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檐下“静香书屋”四字集自金农字,其特点是体形瘦长、横粗竖细、撇钩飘逸、墨色乌黑,犹如漆成,故称漆书。正门两侧有郑板桥所题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房内有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古色古香,令人驻足其间,回味无穷。
潇湘馆
潇湘馆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住所及书房。据书中描述,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如诗如画的景致,加上林黛玉的品格与才情,使潇湘馆成为大观园中最为清新脱俗之所在。影视作品为我们还原了这里的雅致与清幽。
文房四宝历史故事
本文2023-10-05 06:25: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