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第1张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萆薢

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中华本草》)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萆薢,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名医别录》:“萆薢甘,无毒。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3《药性论》:“萆薢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4《日华子本草》:“萆薢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5《滇南本草》:“萆薢性微温,味微酸。”入肝、脾、膀胱经。”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6《本草纲目》:“萆薢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7《药笼小品》:“萆薢甘苦,入胃肝。祛风湿,治风寒湿痹,茎痛遗浊。肾虚无湿者禁。

8《玉楸药解》:“萆薢味苦,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去湿,壮骨舒筋。萆薢疏泻水道,驱经络关节之湿,治手足痿痹瘫痪、小便白浊频数诸证。并医恶疮痔瘘。”

9《本草通玄》:“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

10《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腠。”

11《中华本草》:“萆薢苦;平。归肝;胃;膀胱经。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12《中药大辞典》:“萆薢苦,平。入肝、胃、膀胱经。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山萆薢根茎主含薯蓣皂甙,尚含纤细薯蓣甙、薯蓣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蓣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约诺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纤细薯蓣根茎含纤细薯蓣甙和薯蓣皂甙。叉蕊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

2药理: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绵萆薢总皂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白萆薢

白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除湿,清热利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肠炎,痢疾,膀胱炎,小便不利。”

2《中药大辞典》:“白萆薢涩微苦,平。祛风湿,利尿。治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

3《中华本草》:“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湿;利小便。主风湿痹前;麻木;小便淋浊;湿热带下。”

粉萆薢

粉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中国药典》)

典籍摘要

《中国药典》:粉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红萆薢

红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的干燥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萆薢甘、微苦,平。祛风除湿,调经,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胃炎,月经不调。”

2《四川中药志》:“红萆薢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

3《云南中草药选》:“红萆薢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

4《中华本草》:“红萆薢红萆薢苦;甘;平祛风除湿;利水通淋;解疮毒。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浊;疮疖肿毒。”

绵萆薢

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根茎。( 《中国药典》)

一、典籍摘要

1《中国药典》:“绵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通痹。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热疮毒,腰膝痹痛。”

2《中华本草》:“绵萆薢苦;辛;平。祛风湿;利湿浊;消肿毒。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混浊;淋沥;白带。”

3《中药大辞典》:“绵萆薢性平、味苦。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二、现代研究

成分:含薯蓣皂甙、纤细薯蓣皂甙,另含有原薯蓣皂甙、原纤细薯蓣皂甙及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

刺萆薢

刺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长托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刺萆薢涩微苦,平。祛风利湿,解疮毒。治风湿筋骨疼痛,淋浊,梅毒,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2《中华本草》:“刺萆薢辛;苦;平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3《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苦,平。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小便浑浊,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名医别录》:勒草,生山谷。如栝楼。

《唐本草》:葎草叶似草麻面小薄,蔓生,有细刺。古方亦时用之。

《蜀本草》:《图经》云,葎草蔓生,叶似大麻,花黄白,子若大麻子。夏采叶用。所在墟野处多有之。

《纲目》:律草;二月生苗,茎有细刺;叶对节生,一叶五尖,微似萆麻而有细齿;八、九月开细紫花成簇;结子状如黄麻子。

中国五千年,医学人物数不胜数,传说中的黄帝就被奉为医学圣经,它的名字就是《黄帝内经》里面是深奥的医学知识,也是神农尝百草之后第一本有文字记录的医学书籍,而且其中不光包括医学,还有人体学和玄学,奥妙颇深。

历史上其次的医书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四大医书即四大本草代表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已知最早药物专著现存早完整本草《证类本草》

唐氏鉴于《嘉佑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炮制方法。因此,本书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本书在宋代曾几次修订,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于淳佑九年(公元lop年),有平阳张存惠将寇宗爽的《本草衍义》随文散人书中,作为增订,因又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古代中药典籍有哪些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金匮要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脉经》王叔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