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练习八段锦还是五禽戏
颈椎病可以尝试练习五禽戏。
传统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戏,据说为汉代名医华佗摹仿虎、熊、鹿、猿、鹤等五种动物形态、动势所制,其蕴涵深刻,对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防治功效。华佗五禽戏又作华佗五形戏,古籍多有记载。功法如下:
一、虎形:闭气低头,捻拳如虎威之势,两手如提千金,缓慢而轻提不放气,平身后吞气入腹,并使神气上而复下,可觉腹鸣,其势重复7~9次,是势可调和气血。
二、熊形: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足,意后主定,使气冲两胁,并动腰力,反复3~5次,是势有养血之功。
三、鹿形:闭气低头捻拳,如鹿转头顾尾,平身缩肩,立足尖跳跃并通体振动,反复3~5次,若每日起床为之1次则更妙,是势有通经活络之功。
四、猿形:闭气如猿攀树,一只手如捻果,一只足抬起,一只足随转身并运气之,吞人腹内,汗出则停,是势有疏筋壮骨之功。
五、鹤形:闭气如鹤起飞势,吸尾闾之气,双手躬前,头部仰望,汗出可止,是势可活血祛瘀。
另外,最近在京东众筹看见一款产品叫南山颈舒,是专门针对颈椎病的,看说明还不错,你可以搜搜看。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艾灸疗法简称 灸法 ,是运用 艾绒 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 烧灼 、温熨,借灸火的 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 气血 、扶正祛邪,达到 防治 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少都可以。
艾灸还可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奋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艾灸最佳时间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艾灸常用保健穴中脘、 神阙 、关元、 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 、风门、 命门 、肾俞、 涌泉。
具体的穴位怎么使用,你们可以去百度搜索清晰的穴位图,或则关注摆渡人-叶小依,我将为您分享更多的穴位图!!!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有人体经脉气血引起的,经脉不通就会导致了疼痛症状的出现。中医外用的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能,使病变部位自然恢复到健康状态,彻彻底底的治愈,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原理。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最好的外用药物!针灸治疗颈椎病以局部取穴为主,随证(症)循经远近配穴,针刺颈部夹脊穴时,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提插捻转手法诱导经气传感是取效的关键。配合电针可增强止痛效果,病久质寒可加灸法协同增效。久病入络可刺络拔罐祛瘀止痛。耳针按压可起防治作用,配合颈部活动可松解肌肉 ,解锁关节,缓解疼痛。头针、拔罐、针刀、穴位注射、小圆针在治疗上各有长处。针灸疗法分型治疗
(1)颈型颈椎病:主症以颈强为主者,可针风池、合谷、列缺、悬钟、外关;以颈痛咽痛为主者可选针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俯仰受限者,配昆仑、列缺;旋转受限者配支正。(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症以痛为主者,针风池、合谷、足三里、悬钟、后溪;有肩痛者配肩髎、肩外俞;肘臂痛者配曲池、天井、外关、尺泽;腕部者配阳池、阳溪、腕骨、大陵;以麻为主者可选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悬钟;以肌萎缩为主者,可针曲池、手三里、脾俞、八邪八风。
(3)脊髓型颈椎病:①以痉为主症,虚痉针中脘、足三里、悬钟、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气海、关元、命门;实证针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昆仑、脾俞、大椎、后溪;便秘可加天枢、支沟、上巨虚;小便不利针三阴交、阴陵泉、中极;②痿症:补肾益精: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太溪;补养脾胃:脾俞、足三里。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偏痰湿者针中脘、内关、丰隆、 解溪、悬钟、阴陵泉;②偏血瘀者针太阳、风池、阳陵泉、支沟、合谷、太冲、足三里、束骨、中渚、足临泣、后溪;③偏湿热者针大椎、合谷、曲池、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太冲;④偏气虚者针百会、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悬钟、劳宫。(5)交感型颈椎病:①肝阳偏亢针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行间、阳陵泉、太阳 ,前头痛加合谷。枕痛加后溪 ,头顶痛加太冲 ,颞痛加中渚;②血虚精亏针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肾俞;③胸痹针支沟、阳陵泉、郄门、内关、神门;④胃痛针内关、足三里、中脘、悬钟;⑤便秘针天枢、支沟、上巨虚、中脘、行间。
针刺注意事项:①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以免出现晕针与滞针;体质虚弱者,尽可能选择卧位,刺激不宜过强以免晕针;②怀孕妇女,针刺须谨慎。怀孕3月以内者,下腹禁针,三月以上者,腹部与腰骶部及一些易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不宜针刺以免流产;月经期间如非调经需要不宜针刺;③针刺应避开血管,有出血倾向与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针刺,以防出血或出血不止;④面项及躯干部穴位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穴位要求的角度与深度进针,以免造成气胸或重要脏器损伤。
实验表明,针刺可使血管痉挛得以缓解,使颈椎动脉血流增加;可使患者的主观疼痛感觉缓解,颈部肌电明显改善。颈椎病是退行性病变,针灸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不能根除,常易复发。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当注意防护,避免长期低头工作,工作1~2小时后适度活动,平时采取正确的睡眠姿势,枕头高低适中,注意颈部保暖,避风寒、寒湿之邪。
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基础上结合通电的一种新疗法。当针刺穴位得气,在留针过程中针体上通入特定的电流,用电刺激结合留针刺激,以达到适合的剌激量,使刺激的效应有所提高。电针能使留针时的刺激量增强,具有类似持续运针的刺激效应,还能客观地记录剌激参数,便于分析研究。
(1)取穴:选穴可参照体针法。
(2)方法:根据病情,每次取4~6 穴。以颈项部、神经干上段为主穴。根据病痛扩散部位,循经选取远部穴位为配穴。以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选疏密波,电流频率为每分钟120~300次,强度以病人忍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5日。
(3)注意事项:同体针部分。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以热力刺激人体,是防治疾病的方法。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灸法有艾条灸与温针灸,均有良好的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解痉止痛与温阳补中、益气固表的作用。(1)艾条灸:取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O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15cm的圆柱形,用胶水或浆糊封晒成。也有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这种艾条又称药条。中药房一般都有成品出售。艾条灸使用时一般分温和灸与雀啄灸。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17~3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元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雀啄灸是艾条点燃的一端像乌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也可以均匀的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颈椎病可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温针灸:指在针刺得气后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或装上1~2cm长艾条点燃,使艾绒点燃后的热力与针刺同时起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3)注意事项:艾条灸与温针灸时要防止燃烧的艾绒或燃尽的热灰脱落,引起烫伤或烧坏衣物。颜面部、血管肌腱表浅的部位与孕妇腰骶部,应慎用灸法。
拔罐
拔罐法又名吸筒法,古称角法。这是以一种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使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方法。(1)取穴:阿是穴、大杼、风门、天宗、肩井、肩贞。
(2)方法:用玻璃罐或竹罐,采用闪罐法,将罐吸于穴位上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瘀斑或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3)竹罐药水置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千年健、海桐皮各1Og,乳香、没药各5g,布包加水煎煮而成,使用时将大小不同的竹罐在煮沸药水中煮2~3分钟,拔罐前甩尽药水,并冷却到50℃左右。
(4)注意事项 :拔罐时注意时间,以防烫伤。
耳针
耳针,是在耳廓部一些特定穴位上用针刺等方法来防止疾病的一种疗法。从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表明,耳是人体整体的一部分。分布耳廓上的穴位,既是各部病症的反应点,又可作为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出现在耳廓的阳性反应点,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1)取穴:颈、颈椎、神门、枕、皮质下、肝、肾。
(2)方法:每次选3~4穴,严格消毒后,以30号33cm长的毫针刺入07~lcm,每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过程中行针2~3次,并配合颈部活动,幅度由小变大,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或以揿针行皮内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穴按压3~5 次/日,使产生酸、麻、胀、痛。每周治疗1~2次,10次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注意消毒,严防感染。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改善机体病理状态的目的。
(1)取穴:颈夹脊穴、大椎穴、阿是穴等 ,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2)药物:维生素B1 50~100mg,维生素B12 250~500ug,有营养神经作用,麻术者适宜。维生素E:油剂50mg,有改善局部组织氧供,消除局部炎症水肿及止痛作用,可缓解根性症状。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5~10ml时,有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对颈椎病的眩晕、头痛等症状较重者适宜。当归寄生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 2ml,可缓解根性症状。野木瓜注射液:可缓解疼痛。
(3)方法:每次选2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略作提插,使得气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达到病臂及手指为佳,回抽无血后,缓缓注入上述药液一种,每穴1ml,隔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选穴取穴注意、安全,避开重要神经、血
管,进针后避免大幅提插捻转,以免伤及邻近组织。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皮上的一些特定穴区针刺治病的一种方法。头部与人体各脏腑器官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关于头部经穴的记载,就有用以治疗全身性病证。
(1)取穴:神经根型取对侧感觉区上1/5 的下段,对侧上肢感觉区。脊髓型取对侧运动区、双足运感区。
(2)方法:快速进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快速捻转,不提插。持续捻针2~3 分钟,留针10 分钟,然后再重复捻转行针,反复行针2~3 分钟,此后即可出针。急性期 ,每日1次,缓解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 日。
刺血疗法
(1)取穴:颈部夹脊穴、大椎、阿是穴。
(2)方法:在颈项部穴位上用皮肤针中等刺激叩刺,或在颈项病变部位循经叩刺,待轻微出血后加拔火罐5分钟左右,使局部出血少许。每周1~2 次,10 次为一疗程。
小圆针疗法
(1)取穴:大椎穴
(2)方法:采用Ⅱ型1号扁头长针针具对颈椎部、环枕部与颈肩结合部位进行整体大面积松解。患者俯卧于治疗床,胸前垫一薄枕,完全暴露头颈肩部,定点(进针点)第七颈椎棘突上,皮肤常规消毒。取Ⅱ型1号扁头小圆针,由进针点刺入到达浅筋膜层,向上通透平刺,松解棘上韧带及项韧带和浅筋膜,平行摆动扫散松解,退针到进针点分别向左右两个风池穴方向透刺,到达环枕部,可触及枕骨骨面,对环枕肌群进行摆动通透拨离松解,再分别向左右两个肩胛骨内上角进行通透松解。可分别松解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肩胛提肌、头直肌的浅筋膜与肌间筋膜,松解拨离手法不宜过大,另一只手可以引导针尖进针通透拨离松解的方向、深浅及关键部位。小圆针对颈肩及环枕部松解的整个过程一般只需1-2分钟即可。
脖子真是我们身体上顶顶重要的一个部位了,一条颈椎支撑了头部又连接了身体。很多人头晕头疼去检查大脑,结果大脑正常,问题出在颈椎上。更严重的,在颈椎下的大椎穴长出了一个“肉包”,也就是富贵包,殊不知这个肉包还可能引发中风、脑梗等严重的问题。
颈椎病怎么形成的?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长期工作和学习,保持一个姿势,尤其是长期低头玩手机,形成了经络的淤堵。我们手臂外侧有三条阳经,其中经过我们颈椎部位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有颈椎病的时候,小肠经上就会出现淤堵点,所以颈椎病还经常波及肩膀和手臂,造成酸麻痛。经络不通,气血受阻,会导致头部气血供应不足,进而出现眩晕、眼花等症状。气血供应不上,颈椎关节之间的椎间盘就在缺血的状态下干磨,转动脖子会“咔咔响”。
富贵包,出现在第七节颈椎下的大椎穴,由于颈椎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导致周围的软组织出现了肥厚和增生。在初期,增生摸上去软软的,但这个位置又容易受到风和寒的侵袭,风湿寒堆积久了就成了稍硬的筋包;再往后发展,椎骨偏离了正常的位置,骨质变形,富贵包就成了骨包,摸上去的感觉是硬的,好像第七节颈椎骨头特别大。到了这个阶段,引发脑血管问题的风险就比较大了,而且调理起来会比前两个阶段更困难。
通常我们治疗颈椎病,都会选择在颈椎部位进行推拿,或者再加上后背膀胱经推拿,但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有的甚至按摩后比不治疗还要疼。其实想要真正解决颈椎问题,必需要疏通小肠经,艾灸加推拿效果非常好。
疏通小肠经,必选以下几个穴位:
天宗穴。位于肩胛区,平时没有颈椎病的人按压这个穴位也会有强烈的胀痛感,并且这种感觉会一直通到手指。如果经络不通,胀痛就只停留在上臂。我们需要先忍住疼痛,用拇指按压3分钟左右,两边肩膀都要按到。天宗穴对于颈椎病和肩周炎都有重要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记载: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肩贞穴。手臂自然下垂时,位于腋后纹头上一寸的位置。按揉起来也是非常痛,我们不仅要点按这个穴位,在小肠循行的区域都要按揉,特别是大臂外侧,经络不通时会出现很多硬结,遇到有硬块的位置要重点按揉,尽量将硬块揉开。
后溪穴。握拳时第五指关节后掌横纹头赤白肉际。这是一个通治颈肩腰椎问题的重要穴位,但这个穴位比较深,我们可以借助桌子的边缘滚动按压。这个穴位也要坚持3分钟以上,平时我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多按压此处。
推拿之后,我们要逐个艾灸以上三个穴位,最好选用艾灸条悬灸,不必拘泥于艾灸时间,最重要是把一个位置灸透,让热量能够进入身体。没有人帮忙时可以用艾灸盒,木盒最好。有人帮忙的话也可以三个穴位一起灸,事半功倍。
大椎穴。如果富贵包也很严重,那就要好好疏通大椎穴了。我们身体的七条阳经都在大椎穴的位置交会:督脉、膀胱经、大肠、小肠、三焦经、胆经、胃经,都经过这里,大椎穴淤堵了,除了颈椎问题,还会发生其他很多问题。
对于富贵包,一定要先揉,从上往下推揉,使富贵包变得软一些再进行艾灸。如果可以先刮痧是最好的,效果会加倍。之后对着大椎穴和富贵包附近悬灸,如果没有人帮忙,用艾灸盒也是可以的。
防治颈椎病最重要的还是在平时。特别是现在,一定要注意颈部保暖,不可背对空调一直吹。如果办公室里空调温度比较低,可以选择高领的衬衣,或者女性朋友可以准备一条丝巾保暖。其次在工作之余多学习古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每天上午下午各做几分钟颈椎运动,让颈部肩部得到放松。最后睡觉时要选择硬枕头,硬一点的枕头更能支撑颈椎,减轻颈椎的压力,古人用瓷枕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的脖子已经开始转动起来咔咔响,一定要开始注意了,颈椎如此重要,颈椎好,头才好。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一说最早见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珠整个病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燥皆可引起风证。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以皮肤病为例,历代治疗风证皮肤病名方甚多,仔细分析其组成药物,每方之中都蕴含有“治血”之法,其中尤以养血、活血、凉血治风之方为多。
根据李氏的本意,治疗外风都有从血治这一思路,通过补血、养血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随血的运行而解除,如他列于“风痹”———行痹条下的防风汤、如意通圣散、桂心散、十生丹、一粒金丹等都使用了当归、有的还加了何首乌即是此意。
早在李氏之前,已有治外风先治血的用法,他们用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方法治疗外风。出于《和剂局方》的活络丹,《医方考》一书中对其分析道:“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乳没温行活血、通络逐瘀,使气血畅通,则风与夹杂之寒湿不复留滞也”;金·李杲《医学发明》之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的真中风,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这一点已在李中梓对真中风的认识里见到;稍早于李氏的明代医家陈实功撰《外科正宗》,创消风散,治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的风疹、湿疹,因风与热毒相合,用生地、火麻仁、当归凉血活血,亦深含治风先治血之意。由此可见,李氏这句话中的风属“外风”是显而易见的,治血不仅补血养血活血,而且前贤的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的治血之法意可囊括其中,从而使这句话的内涵更充实。
更进一步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也含“内风”之意,这里所治之血实指瘀血或阴液而言。
众所周知,在中医古籍中不乏瘀血导致内风病证的记载, 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瘀血生风可以由多种原因所致。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因此,瘀血生风的根本病机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均与血瘀有关。中风病从血而治,要使血脉运行,经络通畅,才不为风中。血脉运行失常,表现各异,或气血并上,或血实瘀阻,或血与气滞、血与痰搏、血随风动,血随阳亢,或阴血亏损、经络失养等,均致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
此外,此处之血也包含阴液的意思。内风之生有四因: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者之中都有阴血、津液虚乏的病理基础,故而治内风必滋阴血、增阴液是成立的,临床医家的实践又证明了滋阴增液达到了熄风的目的,如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元明论方》之地黄饮子,治类中阴虚阳实之音痱证等,以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滋养阴液;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羚角钩藤汤治热极生风以芍药、甘草、生地酸甘化阴,增液舒筋;清·吴塘《温病条辨》之大小定风珠治温热久羁、灼伤真阴、虚风内动,用血肉有情之阿胶、鸡子黄、龟版、牡蛎育阴以潜阳,芍药、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酸收敛阴,熟地、麦冬、麻仁滋养肺肾之阴以熄风,后人以阿胶鸡子黄汤治血虚生风宗此;清·张锡纯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治肝阳化风,龟版、玄参、麦冬、白芍、牛膝滋阴制阳,肝风自熄。后世“天麻钩藤饮”似之;考诸现代名中医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治中医弄舌风(西医小舞蹈病)案:对肝郁化热生风,肝热上燎心火所致者,估用归尾、白芍养血柔肝而收效等,以上传世名方验案充分证明了治内风先治阴液,阴血津液得养,内风自熄观点的正确性。所以,广义地讲“治风先治血”中的风应含“内风”之意,这可谓是后人的发展,治血即治阴液,有滋阴、育阴、养阴、敛阴诸法,阴血一行,内风自平。
总之,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所治之血即指阴液或瘀血,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说明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治法准则。
全身无力只是一个症状。那么? 引起全身无力的原因有很多,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等。也有可能是肝肾阴虚,如果体型偏瘦,脾胃也有可能虚弱,脾主四肢,脾胃虚弱就会造成四肢无力,精力不足。另外自律神经失调,或者突眼性甲状腺肿也可导致全身无力 此外,全身无力可能也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亚健康”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交相造成如腰腿颈痛、心理压力大、失眠,而由此造成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最为明显。所以,亚健康也可能是造成全身无力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引起全身无力的疾病有: 1、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目前不少白领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患上此综合征。加上近来天气炎热,更为亚健康一族火上加油。精神紧张会影响肝脾,就会使胃肠功能受影响。而脾胃功能受阻时,气血不足便易使人产生全身乏力感。2、缺乏微量元素,钾缺乏、钠缺乏、碘缺乏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引起全身乏力,血压低,头晕等症状。治疗的根本是找到造成其缺乏原因,对因治疗,才能治愈。3、颈椎病引起的,现代人们长时间在办公室不活动,整日看电脑会引发颈椎病,而颈椎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全身乏力。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而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此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风池就是护城河
中国文字的含义是很深刻的,绝对不能随便用一个代号来代替。现在我们就先来看“风池”这个穴位。我们把“风池”叫“合谷”行不行呀?如果是代号就可以。但,实际上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今天就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先看风池的池,“池”是什么?是蓄水的地方。这是一个共通 的涵义 。但,池在古代还有一个专指,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在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只要我们看一看电视上的 历史 剧,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在古代,城市的周围都有一条环绕的河,要想进城,必须先过河,所以它有护卫城市的作用。敌人要想攻城,我就把吊桥拉起,这样他就难以奈何,所以护城河对于城市来说,就是一道保护的屏障。护城河又叫池,所以,城池城池总是联起来称呼。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有哪些:
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祛风散寒、疏解头部经络、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它在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
其能治疗揉眼、眨眼等由颈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减缓偏头痛、治疗鼻塞晕眩等症状。
减缓偏头痛
突发偏头痛时,可以用自己的两个中指重力按压双侧风池穴,一边按一边揉,连续按压3分钟,再配合按压患侧的太阳穴3分钟、合谷穴1分钟,偏头痛的症状即可缓解。
治疗眩晕
颈动脉供血不足常会导致头晕头涨、恶心欲吐、耳如蝉鸣、不敢睁眼等,头部侧转活动时症状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可以用指压自己治疗。指压双侧风池穴3分钟,然后再按压头顶部的百会穴3分钟,即可减轻头晕症状。
耳鸣
风池穴在耳鸣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董氏奇穴的三重穴和驷马穴效果非常好,但是治疗时间会长一些一定要有耐心才可以。
风池穴在针灸过程中进针的方向和深浅是很有讲究的
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
风池穴在治疗针灸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可大意,一定要安全放在第一位上。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颈椎病练习八段锦还是五禽戏
本文2023-10-05 07:22: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