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疗法的十三科一理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聚焦于骨伤诊疗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在治疗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卅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手法上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之准则。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各种损伤比如骨折、筋伤都可以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虽然感觉这是一个局部的损伤,但是对全身也是有影响的,所以除了外在的治疗也需要用药物进行调养,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这点可以发现中医治疗伤科疾病的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不仅仅是治疗局部的损伤,更是从整体全身进行调理,以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样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痛等疾病,除了局部的治疗,甚至手术的固定够不够呢?其实按照整体观念这完全是不够的,除了以上之前的治疗,更需要的进行中医的调理,让人体的气血得到通顺,病理物质如瘀血,痰湿等排出体外,这才是真正的治病求本。
研习《医宗金鉴》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的辨证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辨证瘀血和出血的概念,之前认为受伤后出血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治疗过程中主要予以活血化瘀进行治疗,其实对于伤科疾病的内治方法中辨明瘀血和出血是非常重要的,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困,导致亡血过多,所以损伤后出现的不同结果,所使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瘀血的确是以活血化瘀为主,但是对于出血就要以补血为主,两者需要相互结合,并重点辨证出哪个为主,再基于这个主要病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同时对于治疗伤科疾病也是需要确定病位,之前一直认为伤科疾病的病位确定是比较容易的,哪里受伤病位就在哪里,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于内治法尚可疾病也参考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采用三焦,脏腑,阴阳脉络的不同进行辨证,比如三焦辨证比较好理解,损伤的部位可以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的区别,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上部常常用犀角地黄汤,在中焦多用桃核承气汤,而下焦多用抵当汤,这样不同的治疗方法让我们的治疗更有针对性。虽然该书已经给不同部位的损伤有了相应的方剂,但是真正到临床没有这么简单,多包含不同层次的损伤,所以治疗时候更需要综合考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辨证用药的重要性,特别对于伤科用药时候采用引经药更是需要重视,比如上肢用桑枝,下肢用牛膝,胸胁用柴胡等等这样的引经药使用是有临床基础的。
同时损伤就是导致人体的脉络受损,这个脉络也是有区别的,分为阳络与阴络,在体表的血管,神经,肌腱等可以归纳为阳络,多因为劳损,遭受寒凉侵袭引起,所以以祛邪活血等为主,而深层的积血,内部肌肉肌腱损伤,可归为阴络,多属于内部脏腑的亏损的,所以多以补益为主。
骨碎补,听名字就能猜到其有一定补骨强骨的作用。临床上,骨碎补也确实很经常用来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
骨碎补,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分布,例如江浙一带,两广地区,陕甘青地区等等。骨碎补全年均可以采挖,收集后将叶、鳞片去除,洗净,切成片状,干燥后使用。
骨碎补 味苦,性温,归肝经、肾经 。
骨碎补主要功效是: 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
骨碎补属于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强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创伤,筋骨损伤,骨折,瘀滞肿痛等。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骨碎补有很好的活血散瘀功效,能消肿止痛,续筋接骨。骨碎补入肝经、肾经。肝主筋,肾主骨,因此与筋伤骨折有很强的针对性。《太平圣惠方》便记载有“ 骨碎补散 ”治疗跌打损伤。骨碎补属于 “伤科要药” ,单味浸酒服用既可奏效。
骨碎补还能补肾强骨,针对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痛等问题,也有很好的疗效。前提是这类问题是因肾虚引起的。前面的文章也强调了中医思维以辨证为主,肾虚导致的各类疾病。骨碎补温苦入肾,有温补肾阳的功效,可以强筋壮骨,治疗肾虚诸证。针对上述各类肾虚病症,取骨碎补,配合补骨脂、牛膝、山茱萸、益智仁等等,有很不错的疗效。
另外,有医家研究发现,骨碎补还能治疗斑秃、白癜风等疾病。
骨碎补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外用。外用的时候研末调敷或者用新鲜的骨碎补捣碎外敷,也有将骨碎补浸酒外擦者。
古籍摘要: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140年历史。 石氏伤科历经五代人的传承,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在诊治、手法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用药上也积累了一系列名方验方。
2007年,石氏伤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次年获批。当时上报的石氏特色方药中,包括内服方18则、外用药13种。而实际目前临床上,除部分汤剂仍有运用外,很多散剂、片剂已不再生产,真正日常使用的外用药也只有三四种。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筱山、其子石仰山
石氏伤科传承百余年,在江南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中家喻户晓。白发苍苍的患者常常怀念过去简便廉价、不开刀治好骨折的日子,也有年轻的患者在长辈带领下来寻求石氏名药,却失望而返。
缺医少药的年代发挥过卓越功效的传统医药,在现代临床上正遭遇着困境,这恐怕不独为我们这些石氏伤科继承者需直面的问题。
石氏伤科疗法传承至今,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优秀制剂,有方剂百余种、外用敷剂十余种,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制剂已濒于失传。
陈伤劳损名方——石氏损伤风湿膏
此方为石氏经验方,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屑等。
石氏损伤风湿膏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者亦可应用。其疗曾经效得众多患家的肯定,尤其在陈伤劳损的治疗上疗效颇著。但由于受到制剂工艺的限制(传统手工制作过程中使用黄铅粉等收丹,产生环境污染及对制药师的伤害),石氏伤科科自20世纪70年代后就再未制作。
最负盛名的外敷剂——三色敷药
此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等,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该方为石氏伤科最负盛名的外敷剂,在临床上曾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骨折伤筋、青紫肿胀疼痛,亦可治陈伤及寒湿痹痛。该敷药目前我院仍在临床上使用,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其对于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有着确切的疗效。但由于该药采用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无法通过目前的药物审批制度,仍停留于院内制剂的范围,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其次,由于该药制剂过程中部分成分的缺失(部分药材目前已法采集到),致使目前已无法完整地保留该制剂的原貌。
很多中医的绝活、特别是一些经验方剂,在长期的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但由于缺乏制剂开发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面临着逐渐消亡的现状。
涉及珍稀动物的验方—— 桂麝丹
桂麝丹处方组成:麝香、肉桂、公丁香。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由于涉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此药也不再生产。有类似遭遇的药物,还有需穿山甲做原料的黑虎丹等。
这些传统制剂曾经在许多疑难杂证的治疗上发挥了卓著的功效,如今在叹息之余,只能积极开发替代产品。目前,临床上以人工麝香加入丁桂散代替桂麝丹,以期尽量保留其功效。
焕发新颜的传统名方——石氏伤膏
当然,传统医药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石氏传人做了艰苦的努力,对祖传中药的剂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 石氏伤膏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外敷剂型,存在不易保存、使用不方便的缺点。第五代传人石仰山先生主持进行了祖传三色敷药的剂型改革,成功地开发出石氏伤膏(现名复方紫荆消伤膏),使这一传统名方以“巴布剂”(将药材提取物涂布在无纺布、弹力布等背衬材料上的贴膏剂,药物包容量大、渗透力强)的新面貌展现于当代临床。
三色敷药是石氏伤科运用最广的外用方剂,制作时以饴糖调底,过去一般是当天制作、当天用完。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不仅功效显著,而且透气性能好、保存期长、不污染衣物、使用携带方便。1993年,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不久获得国药准字号,批量生产上市。它就是今天广大读者熟悉、喜爱的伤科名药——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
石氏伤科传人寄语
尽管前路险阻,我们仍会继续努力。我们希望,这些闪光的名字将来不只留存于教科书,不只是人们口中的一个传奇:
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黑虎丹、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
服务信息
去哪里看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目前主要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地区还分布于曙光医院、龙华医院、闸北区中心医院、浦东新区崂山地段医院。此外,南京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医院也有石氏伤科传人。
石氏伤科有哪些特色专病专科?
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下设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腰腿痛、骨折迟缓连接、老年性骨关节病等专病专科。
《大众医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计划用稿
望诊包括望全身(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望局部(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望舌苔,量法(即测量肢体长短粗细)。
望诊·望全身
一、望神色: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反映伤病的轻重,主要通过伤者的肢体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色泽气质、语言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若伤者表情痛苦、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光,均说明伤势严重;若伤者神志昏迷或谵语,汗出如油,四肢不温,口开目闭,瞳孔缩小或散大,呼吸急促或微弱等多为危症。
二、望形态:即看伤者的体态或姿态。在严重的骨折脱位、伤筋及先天性畸形的患者中可发生姿态改变,如下肢骨折则不能行走;肩、肘关节脱位时患者多以健侧手臂扶持患侧的前臂,身体也向患侧倾斜;腰部急性扭伤,身体多向患侧屈曲,且用手支撑腰部等姿态。
望诊·望局部
一、望畸形(即望局部形态的改变)
骨折或脱位后,肢体一般均有明显的畸形,如骨折可出现成角、旋转、短缩;肩关节脱位可出现“方肩”畸形等等。
二、望肿胀、瘀斑主要看其伤部肿胀程度、皮肤色泽,如新伤肤色青紫,陈伤则肤色变黄。
三、望创口指看伤口的大小深浅,创缘整齐与否,污染情况等。如有脓液要看色泽及稀稠程度;如金**葡萄球菌感染则脓液较稠厚;绿脓杆菌则脓色发绿,味恶臭,另外还要看排脓是否通畅。
四、望肢体功能主要观察伤肢功能及活动情况,严重骨折脱位可有功能丧失,一般损伤则有肢体功能障碍。
◆ 望舌苔
望诊·量法
一、测量肢体长短粗细长于健侧:伤肢显著变长,常为脱位的标志,多见于肩、髋关节向前或向下脱位,亦可见于骨折过度牵引等。
短于健侧:伤在肢体,多为骨折短缩畸形,伤在关节,多因脱位而引起,如髋关节及肘关节后脱位。
粗于健侧:有畸形者多为骨折脱位;无畸形者多为伤筋肿胀。
细于健侧:伤后因治疗不当而致肌肉萎缩或因神经疾患而致肢体瘫痪。
二、使用量法的注意事项测量前要观察有无先后天性的畸形。
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
定点要准确。
三、肢体长短测量法:根据人体解剖标志量取。
上肢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至中指尖)间的距离。
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间的距离。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间的距离。
下肢长度:方法有二。一是髂前上棘至内踝尖下缘;二是脐至内踝尖下缘。第二种方法多用于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如髂骨取骨术后病人。
大腿长度: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 考试大网站整理
肢体周径:测量周径时,要求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位置,测量肿胀时应取最肿处,测量肌肉萎缩时应取肌腹部。如常在髌上10~15厘米处测量大腿周径;在小腿取最粗处测量小腿周径。
四、测量关节活动范围中立位0度法: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则可成140°,在描述时应写成肘关节伸屈范围为0°~140°。
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例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屈曲时可成40°,则关节活动范围为180°-40°=140°。
高考 填报志愿 时,中医骨伤 专业怎么样 、 就业方向 有哪些、主要学什么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骨伤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诊治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等能力,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中医骨病、伤病诊疗、整脊、康复等 工作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就业 方向
面向中医助理医师、乡村医生等职业,中医骨伤科、中医康复科、中医整脊科等岗位(群)。
3、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等中 医药 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的能力;
具有运用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和骨伤科动诊、量诊等诊断骨伤科疾病的能力;
具有运用物理学检查、影像学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等诊断骨伤科疾病的能力;
具有运用手法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及辨证用药处理骨伤科常见病的能力;
具有运用中医伤科手法、小夹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药方法和手段,进行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的能力;
具有运用手术、牵引、石膏固定和用药等现代医学方法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能力;
具有运用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等评定和实施运动系统疾病康复的能力;
具有运用 计算机 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日常诊疗、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的能力;
具有探究 学习 、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主要专业课程与 实习 实训
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
专业核心课程:中医骨伤科基础、骨伤科影像诊断技术、中医正骨、中医骨病、骨伤科手术、中医筋伤、人体解剖学、中医内科学。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中医诊断、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治疗、推拿手法、康复理疗、骨伤科手术等实训。在 二级 甲等及以上为主的医院进行岗位实习。
5、职业类 证书 举例
职业资格证 书 :医师、乡村医生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家庭保健按摩
6、接续专业举例
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中医骨伤科学
学习指导
学时安排:2学时。
本章重点介绍了中医对伤病的治疗原则,重点在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中要熟悉骨伤科的三期用药原则,外治法中要掌握整复骨折和脱位的手法以及治筋的各种手法。
基本概述
骨伤科疾病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治疗中要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固定与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及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医患合作)的原则,对损伤进行详尽的辨证而选取恰当的治疗方法。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
内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内服药物以达到全身治疗的方法。可按中医辨证原则来选方择药。但重点应放在脏腑、经络、气血与筋骨等方面。它通常分为三期用药。
一、早期 ── 血肿形成期 ── 以攻利为主
损伤后,经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血滞不散,形成血肿产生疼痛,瘀血不散则新血不生,影响损伤的修复,故受伤后对于有瘀血停滞者应采用攻下逐瘀法,如桃核承气汤、大成汤等。此法为下法,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及妊娠、产后、经期应禁用或慎用。对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因各种原因不能猛攻急下者可采用行气活血法,如复元活血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对于创伤感染者可采用清热凉血法(包括清热解毒法、凉血止血法,如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
二、中期 ── 以和营为主
中期局部肿胀消散,软组织内可有硬块,骨痂刚刚形成但不牢固,可采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如和营止痛汤、接骨紫金丹、舒筋活血汤。
三、后期 ── 以补益为主
骨折已连接,经络疏通,瘀血已去,但筋肉萎缩,肢体乏力,脾胃虚弱。此时应强筋壮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温通经络法。方如:八珍汤、健脾养胃汤、壮筋养血汤、独活寄生汤等。
但是骨伤科三期用药不是机械地搬用而是临证中灵活运用,审慎辨证,抓住主要矛盾,攻其一点,波及一般,补其一虚,拯救全面,从而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1、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2、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
3、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石氏伤科疗法的十三科一理
本文2023-10-05 07:33: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