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火旺要如何调理?胃火旺的食疗方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胃火旺要如何调理?胃火旺的食疗方有哪些?,第1张

胃火旺是胃部出现的一些不良表现,胃火旺的人,胃部会有灼热疼痛感,而且还会有腹胀、口臭、便秘等症状存在,不利于人体健康,平时要注意调理,吃一些食物改善胃火旺的问题,那么胃火旺要如何调理?胃火旺的食疗方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

1、胃火旺怎么调理

1、绿豆粥

古籍记载,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消肿下气,压热解毒。在炎炎酷暑,人们就喜欢在晚上煮一锅绿豆粥,放凉之后食用,清凉解暑,即使在三伏天也让人感觉舒服很多。感觉胃火大的朋友,不妨为自己熬一碗甘凉可口的绿豆粥吧。绿豆粥的升级版,有绿豆荷叶粥、绿豆薏米粥等,都属于寒性食物,对减轻胃火很有帮助。

制作方法是: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2、罗汉果凉茶

胃火旺治疗以清泻胃火为主,可选用胖大海、罗汉果、丹皮、生地等。罗汉果甘、酸,性凉,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等功效,常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症,对于治疗急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火、急性胃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制作方法是:罗汉果2~3枚,胖大海1枚,冰糖或蜂蜜适量。罗汉果去壳加胖大海用开水冲泡,加入适量冰糖或蜂蜜后饮用。

3、冬瓜汤

冬瓜性寒,能清降胃火,养胃生津,使人食量减少,促使体内淀汾、糖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同时冬瓜有抗衰老的作用,久食可保持皮肤洁白如玉,润泽光滑,并可保持形体健美。最重要的,冬瓜还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功效。

制作方法是:把排骨斩成小块,洗净沥干水分;冬瓜去皮适当切块;姜排破。将排骨放在开水锅中烫5分钟,捞出用清水洗净。将排骨、姜、大料和适量清水,上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炖约60分钟,放入冬瓜再炖约20分钟,捞出姜块、大料,再加盐、胡椒粉、味精起锅即可。

4、鱼头豆腐汤

豆腐中含有石膏,石膏有降胃火功能。豆腐的蛋白质和钙含量丰富,有清热润燥、降低血脂的作用,鱼头豆腐具有补虚弱,暖脾胃的功效,建议大家在做鱼头豆腐汤的时候,尽量做的稍微清淡些,豆腐的鲜嫩和鱼的鲜美就会融合在一起,很新鲜。

制作方法是:豆腐切块,姜切片、京葱切段。将鱼头、葱、姜放入油锅中,微火煸炒变色即可。砂锅加清水炖上,将鱼头放入砂锅中,加入八角、白胡椒粉,煮沸后,加入豆腐、草菇,加少许料酒大火煮开,小火慢炖至汤色发白,加盐调味即可。

5、蒸木瓜

木瓜具有护肝舒筋、和胃止痛的功效。有胃虚火的患者可生吃木瓜或将其蒸着吃。

制作方法是:木瓜削皮,从中间切开,去籽,洗干净;用小刀先竖切几条细沟,再横向切几条;把红枣拌白糖放入木瓜的肚子里,盘子扣到木瓜上,然后快速翻过来;把木瓜放入锅中,大火蒸15分钟;出锅后烧上蜂蜜和白糖兑好的汁水。

6、芦根粳米粥

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芦根粳米粥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制作方法是:鲜芦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7、银耳汤

银耳具有补脾开胃、滋阴清肠的功效。有胃虚火的患者可将银耳煮粥、煲汤来吃,一般每天吃大半朵即可。

制作方法是:将红枣洗干净备用,将银耳提前1小时用冷水泡发好,然后洗干净,撕成小朵。沙锅中装入800ML清水,加入银耳和红枣,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个小时。关火,放入适量冰糖,搅拌至融化即可吃了。

8、西瓜翠衣

吃西瓜是调治胃实火最简单的方法。除了吃西瓜的瓤以外,胃实火患者还可吃西瓜的瓤与皮之间的“西瓜青”进行调治。西瓜青也叫西瓜翠衣,具有很好的清除胃火的作用。

制作方法是:取西瓜一个,用刀将其切成四瓣,挖去瓜瓤,并削去西瓜表面含有蜡质的皮层,剩下的部分即是西瓜青。将西瓜青切成细丝,调入食盐、醋等调味品,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9、藕汁蜜糖露

要想发挥藕性味寒凉的作用,一定要生吃。所以,如果你上火了,想要去火,用生藕就可以了。此外,生藕还有清热止渴、凉血止血的作用。如果你觉得鼻子、嘴巴这一块喘气特别热,觉得要上火了,有这种阴虚生内热的现象,就可以吃凉拌藕,也可以榨成藕汁。

制作方法是:鲜嫩藕适量,白萝卜适量,蜂蜜30克。将嫩藕洗净切碎,绞汁120毫升;萝卜洗净切碎,绞汁60毫升。将汁液调和后,加蜂蜜拌匀。每日1剂,分次饮用,连用5~7天。、

10、鲜萝卜汁

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我国流传已久的中医早有指出,饮用白萝卜汁,可以解胃火,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所以,如果想通过白萝卜汁来解胃热,请先咨询医师以了解自己的脾胃类型。不喜欢生萝卜汁的,也可以将白萝卜煲汤后饮用。

制作方法是:取新上市的白圆萝卜1个。把萝卜洗净,擦干水,在萝卜的上部1/3处横切一刀,上部放在一边,用小刀把下部中心掏空,注意留1厘米左右的边,在空洞中放入冰糖。再把萝卜上部盖好,周边用牙签固定好,放入密封罐存入冰箱,6天后拿出来,打开萝卜,里面的冰糖已成浓汁(注意放萝卜时要放正,歪了水会倒出来),将汁水滗出,再加少许蜂蜜,即可做成冰糖萝卜饮。

11、冰糖炖梨

看到这里,会有人发出疑问,这不是治疗感冒和嗓子干哑的食疗吗?是的,一般我们咳嗽有痰时,会做一碗冰糖炖梨。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冰糖炖梨也有着滋阴润肺和养胃生津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刚炖好或者还很热的冰糖炖梨,热气过重的食物反而会加重胃火症状。将一碗雪白的冰糖炖梨拿出锅,冷却后,再慢慢品尝吧。

制作方法是:将雪梨洗净,切去梨蒂和梨把儿,把雪梨切成大片。将雪梨片放在容器中。加入冰糖,上锅蒸30分钟左右。把泡好的枸杞放入锅中,再蒸五分钟左右即可。

2、导致口臭的原因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臭多从脾胃出发。胃火旺盛,或食积于胃,郁而化火,导致胃阴受损、津液不足、虚火上蒸,胃中浊气随之呼出而引起口臭。对于一般症状较轻的口臭者,可用藿香、薄荷、白菊花、绿茶少许,沸水泡代茶饮,具有芳香悦脾、生津止渴化浊的功效,能带来清新的口气。病情严重者,须中医辨证,临床上多见胃火旺盛、肺胃郁热、胃肠食积三型。

胃火旺盛者,除了口臭,常伴有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或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等,治疗上应清胃泻热,可用清胃散加减,药用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藿香、苏梗、甘草。

肺胃郁热者,口臭常伴有鼻干燥、咽红肿疼痛、流黄鼻涕、苔少、舌红等。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可用芦荟汤加减,药用芦荟、甘草、麦冬、桑枝、赤芍、桔梗、薄荷、荆芥、黑山栀、辛夷。

胃肠食积者,口中常有酸臭之味,伴脘腹胀满、嗳气泛酸、不思饮食、苔厚腻等表现。治疗上要消食和胃,可用保和丸,药用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连翘、陈皮、莱菔子等。

3、怎么预防胃火

1、随时补充水分

常喝温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冷却体内燥热,促进表皮回圈,还能冲刷口腔中的细菌菌落,抑制生长,比较不会口臭。即使常呆在冷气房的人,水分蒸发较少,一天也要喝1300左右,流汗时更要多喝。上火时适合喝柠檬水,多吃柑橘类等酸味的水果。不喜欢水淡无味,也可多喝舒缓茶饮,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银花等花草茶。

2、提高睡眠品质

睡不好会造成身体过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颠倒更是大忌。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血液回圈会集中在头部,导致疲累却睡不稳,这时可用足浴把火气往下带,让人睡好。

其做法如下:先用温水充分湿润双脚,然后再慢慢的加热水,建议泡到自己的双脚感觉到热,还是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一般来说,足浴可以改善我们的皮表排汗功能,泡一个星期就会发现愈来愈容易出汗。

建议泡到自己的双脚感觉到热,还是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3、增加体表散热

中暑时刮痧,可以促进微血管扩张,强迫散热,减轻不适。

4、饮食清淡

建议大家还是少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会提供一定的火气,同时,上火时建议不要吃太多水分低的食物,如油炸类、坚果、饼干和烧烤类,建议改以蔬菜和清汤等低热量饮食对于我们的身体大有裨益。

4、上班族如何预防胃病

1、细嚼慢咽

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2、少吃寒食

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3、多吃馒头

面食可以帮助保护胃黏膜,因此日常不妨多吃面食,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4、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5、腹部按摩

每天晚上入睡前,双手交叠放在肚子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用掌心左三十下、右三十下,刚开始力道小点,后面可以稍微加大力道。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改善肠胃功能,还可以减小肚子嗷!

6、健康饮水

每天早晨起床刷牙后喝一杯温水,大概ml左右,有助于清理肠道;中午10点左右喝一杯;午饭前喝一杯;下午3点左右喝一杯;晚上吃饭时如果有汤品类的可以不用喝水。要注意的是晚上930以后不要喝水,以免隔天早晨起来,眼部水肿。

7、注意防寒

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8、心态平静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郁闷的时候,一点胃口也没有且原有胃病会加重。专家指出,人的情绪和心态会影响到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因此要保持开朗、愉快心情,hold住胃部。

9、讲究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做到便后、饭前洗手;生吃瓜果要冲洗干净,避免食物污染上致病菌;不吃变质、霉变食物等。

10、合理运动

饭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会直接影响胃肠的血液供应,导致消化不良。因此,进食后应休息0、5~1小时后再进行活动。但也不要立即睡觉,否则食物在胃内存留时间过长,将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经常食用酸枣仁会出现口唇麻木、咽喉堵塞、四肢麻木、心理紊乱等副作用。

最早关于酸枣仁的记载是在中医古籍《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道:“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皆酸枣仁之功也。”

市面上卖的酸枣仁良莠不齐,由于酸枣仁价格高、利润低,掺假现象很多。大多数是以与酸枣仁相似的理枣仁、枳椇子,以次充好,导致药效差,危害健康,那么如何辨别酸枣仁的质量。

看大小:正品酸枣仁比理枣仁、枳椇子个头要大。观颜色:正品酸枣仁颜色呈紫红色或者紫褐色,假的酸枣仁呈现黄棕色、红棕色、棕黑色等等。看种皮:真的酸枣仁种皮较脆,易于破开,理枣仁种皮坚硬。

作为中药材种植的话,要选择一块土地,这种植物的酸枣仁适合生长在荒地,或者是沟边。酸枣仁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我们还可以选择在靠近湖边,或者是河边进行种植,这样也可以让我们省时,省力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长出来的这种植物具有比较高的品质。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目录

  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治疗疾病

  养生保健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适用的药膳

  分类综述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按制作方法分

  按药膳的功用分类

  中国药膳发展简史概述

  蒙昧时期(远古)

  萌芽时期(夏—春秋)

  奠基时期(战国—汉)

  形成时期(晋—唐)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应用原则综述

  因证用膳

  因时而异

  因人用膳

  因地而异

  养生原理

  制作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服药食忌

  病人忌口

  冬季保健巧用药膳(来自《本草纲目》)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 治疗疾病

  养生保健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适用的药膳

  分类 综述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按制作方法分

  按药膳的功用分类

  中国药膳发展简史 概述

  蒙昧时期(远古)

  萌芽时期(夏—春秋)

  奠基时期(战国—汉)

  形成时期(晋—唐)

  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现代药膳的形成与发展

  应用原则 综述

  因证用膳

  因时而异

  因人用膳

  因地而异

  养生原理制作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服药食忌 病人忌口冬季保健巧用药膳(来自《本草纲目》)展开 编辑本段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药膳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 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 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上述医籍的记载,说明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食疗理论已具雏形。《黄帝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食物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血枯病。说明这时药膳的制作与应用也较成熟。  药膳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当归、杏仁、乌梅、核桃、莲子、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甘麦大枣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我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疫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这时还有医博士昝殷编著的《食疗心鉴》、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晋唐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食疗功效的专著,将食疗、药膳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详细的论述。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编辑本段中国药膳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编辑本段作用

  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与保证,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病人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四大类。

  养生保健

  药膳用于保健养身方面数量多、范围广。近代出现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进健康为目的补养食品。当今,我国市场上保健食品颇多,大体有下列数种: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而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食疗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的制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大枣、薏苡仁、莲子、枸杞子、银耳、龙眼肉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等等,不胜枚举。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浆、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日常饮食中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肴深受群众欢迎。由于药膳食品具有东方特色,富有饮食文化艺术内涵,可在家居、休息、饮宴、娱乐交际、接待宾客、旅游、疗养活动中,丰富饮食保健内容、改进烹调技术、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汤剂的煎法 41 煎药用具 42 煎药用水 43 煎药火候 44 煎药方法 441 先煎 442 后下 443 包煎 444 单煎 445 冲服 5 汤剂的服用方法 51 服药时间 52 服药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汤剂 1 拼音

tāng jì

2 英文参考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coc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ea herb [朗道汉英字典]

broth,medicina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dicinal brot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汤剂(decoction[1])为药物剂型之一[2]。又称"煎剂"[1]、汤液。是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2][1]。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2]。还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汤剂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3]。

4 汤剂的煎法

煎药方法针对汤剂而言,其他剂型不涉及此步骤。煎法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方剂的疗效。煎法包括煎药用具、用水、火候及具体方法。

41 煎药用具

煎药用具对汤剂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原则上要求选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传热均匀和保温等特点的用具,传统以选择有盖的瓦罐、陶瓷沙锅为好,亦可选用搪瓷器具。忌用铁锅、锡锅,以免煎煮时发生沉淀或化学反应,导致溶解度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42 煎药用水

用洁净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2~3cm为宜。每剂药煎煮2~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第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药液100~150ml后一起混匀。

43 煎药火候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武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快的火;文火是指温度上升速度及水分蒸发比较慢的火。一般用先武后文的煎法,但解表剂宜武火急煎,而补益剂宜文火久煎。

44 煎药方法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有利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溶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加以注明。

441 先煎

矿物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对于有毒药物,应先煎、久煎1小时左右,如乌头、附子等,这对于减轻毒性,防止中毒具有重大意义。

442 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后下以免药效散失,一般只煎5分钟左右即可,如砂仁、白豆蔻等。对于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也需后下,如钩藤等。

443 包煎

某些对咽喉有 作用或易于粘锅或混浊药液的药物,要用纱布包好后放入锅内与他药同煎,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

444 单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羚羊角、西洋参等,为了避免其有效成分损失,可切片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液兑服,亦可单独服用。5.烊化“溶化” 含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鹿胶、饴糖等,应单独加热烊化或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匀服用。

445 冲服

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的细末或不宜加热煎煮的药物或新鲜汁液,应用药物煎液或温水冲服,如麝香、芒硝、竹沥等。

5 汤剂的服用方法

服药方法是否恰当,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应予充分注意。其内容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两个方面。

51 服药时间

不同作用的药物,服用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补益剂应空腹服用;对胃肠有 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安神剂宜在睡前服用;驱虫剂宜在晨起空腹时服用;止吐剂宜饭后服或少量频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药;有的方剂可以煎汤代茶,不拘时服。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治疟药宜于发作前2小时服。同时,应掌握某些方剂的特殊服药方法:如十枣汤服在平旦,鸡鸣散服在五更。

52 服药方法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glucan),试验抗癌。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临床用名猪苓。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亥疟,解毒,辟蛊疰不祥,利水道。

《药性论》: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本草图经》: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此即五苓散也。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驶,今人皆用之。

《本草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猪苓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本经》谓其味甘,应兼淡苦,其气平而无毒。气味具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其主阂疟者,疟必由暑,暑必兼湿,淡以利窍,引暑湿之气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淡涌之性,故利水道。湿胜则身重,湿去则身轻。解蛊毒疰不详,义将安出?亦未可尽信也。

简误:寇宗奭曰: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洁古曰:淡渗太燥,能亡津液,无湿证勿服。皆确论也。有湿尚宜暂用,久服断乎不可。

《本草蒙筌》:味甘、苦、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作块类猪粪,故此名猪苓。经入膀胱与肾。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盖苦泄滞,甘助阳,淡利窍故尔。《衍义》又云:行水之功居多,大能燥亡津液。倘无湿证,勿轻用之。若久煎尝,损肾昏目。

《本草思辨录》:《本经》猪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圣以猪苓名方者,必渴而后与之,恶得无故?邹氏谓猪苓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虽《本经》《别录》无起阴之文,然考《尔雅正义》、《述异记》、《一统志》、《南方草木状》、《物类相感志》、《荀伯子临川记》,所载枫树诸灵异,确与阴气相感。猪苓生枫树不,其皮至黑,气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阴。况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肾气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于其胸(释名:消渴者,肾气不周于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与泽泻之上消渴,有相侔之处。然有不如泽泻者焉,泽泻形圆,一茎直上,能起极下之阴以济极上之阳,平极上之阳*。猪苓甘淡,不能直上至头,故泽泻汤治冒眩而猪苓不与。然猪苓之阴,阴中有阳,能开腠理达表,与茯苓为伯仲而泽泻亦不与。五苓散、猪苓汤,所以治脉浮发热者,以其有猪苓茯苓也。夫以猪苓视茯苓,所同者为太阳阳明药耳,猪苓究何足与茯苓比烈?茯苓结于土中,猪苓亦结于土中。茯苓肉白,猪苓亦肉白。茯苓甘淡,幽暗而扩。茯苓甘淡,得土味之正;猪苓甘淡,得土味之偏。此茯苓所以主治广,猪苓所以主治狭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猪苓能明显抑制膀胱化学致癌;猪苓多糖可抗诱变,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2  猪苓多糖具抗放射作用。

3  猪苓多糖还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4  猪苓多糖对中毒性肝炎的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  以猪苓为主药的猪苓汤、五苓散均有利尿作用。

6  猪苓多糖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7  猪苓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红枣按果实大小和果形分为大枣和小枣两类。鸡心枣属于小枣,形似鸡心一样而得名,鸡心枣小巧如樱桃,深红色,有光泽,果肉中厚,其核小质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百药之引”。

三大特点

特点一:外形美观口感极佳

鸡心枣果实中大,呈长圆形,成熟前阳面常有花红,外观美,赭红光亮,皮薄,肉质酥脆,汁液多,甜味浓烈,略有酸味,口食无渣。

挂树果实

特点二:营养物质丰富

鸡心枣不仅含有人体所需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B1、B2,尤其以维生素C的含量最为丰富,为100g/352mg,是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70倍。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E和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百果之王”和“天然维生素丸”的美称,被枣树知名专家誉为“全国260个鲜食枣品种之冠”。

特点三: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鸡心枣中含有的钾、钠、铜等微量元素及抗癌物质环磷酸腺苷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对心血管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癌症和过敏性疾病都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2食用方法

生食:即食,充分享受鸡心枣的甘甜醇厚。

煮粥:熬制小米粥、糯米粥、八宝粥、红枣菊花粥、百合红枣粥、薏米红枣粥等各种粥品,与不同的食材搭配还能起到不同的养生奇效。

熬汤:汤,是中医学最常用的剂型,古称汤液,现称汤剂,民间则叫作汤药。食疗上说的汤,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适量中药,放较多量的水,烹制成汤多料少的一类汤菜。使用和田御枣熬汤,在汤品熬好之后将枣一并吃下即可。

其它食用方法:可用来制作枣泥、红枣核桃酥、补中益气红枣糕、白鸽红枣饭,红枣布丁等美食,也可以用来泡茶。

3储存方法

置于阴凉干燥处,0-5度环境中储存效果更佳。

4食疗功效

补气药类,其性味甘平,有润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的功效,药理研究,红枣有增强体能,加张肌力的功效。红枣的含糖量高因而产生热量大,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他命,尤其所含的维他命C量,几乎是众水果之冠。最特别的是红枣含有环磷酸腺甘,能扩张血管,加强肌力的功效,增强心肌收缩力。红枣还有镇定作用。

5古籍记载

红枣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药物之一,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干枣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大枣味甘无毒、主心邪气、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果实为缓和强壮剂,常用为滋药,治泻痢、调营工、疗寒热、治阳痿、贫血、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树皮性强无毒,收敛性强,止血、祛湿,能治腹泻,刀伤止血,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可根治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酸枣仁可做兴奋剂,炒黄后又可做镇静剂,有安神、养心、敛汗之功能。

吴小生:燕窝也能治病??简直颠覆了我的三观!

燕窝被称为“东方瑰宝,稀有名药” ,中国人吃燕窝已有数百年历史了。郑和于公元1405年回到中国后,便将珍贵的燕窝献给了大明皇帝。燕窝因其神奇的功效而被太医指定为滋养圣品。从那时起,燕窝已成为皇宫中的皇室宝藏。从那时起,燕窝作为古老的神话传遍了中国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燕窝已经“飞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中国传统燕窝的临床知识

哮喘

中药处方中记载了燕窝对咳嗽的功效。 《本草再新》:“燕窝,补充生命力,滋阴养阴,治虚寒咳嗽。” 《本草从新》:“燕窝,补阴,化痰,止咳。圣药,所有由于肺部不足而无法清除的疾病,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愈。” 《医林纂要药性》:“燕窝其胶粘之性,可以滋养和增加痰液。” 《本草理新》:“燕窝能治肺火,咳嗽和痰,气虚,咳嗽和哮喘,失血和受伤。” 《文堂集验方》纸坛串食谱:“秋白梨,放心,放入一钱的燕窝,先用水浸泡,然后加冰糖蒸。每天早晨服用,勿间断。”

痤疮

又称青春痘,在男性和女性中更为常见。

由于这个时期,年轻人的血液热量过高,这是由内脏功能障碍引起的。

预防和治疗痤疮的药物饮食疗法历史悠久。清凉热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利水渗湿的药膳与食疗,可收到较好疗效。燕窝性平属水,具有消火养阴的功能。 《本草再新》记录到燕窝“引火归原”; 《萃金裘本草述录》记录:“经常穿服用燕窝,,以阴和肺,或以阴和阳阳之类的衣服,不会引起火灾和煤气。”如燕窝等平淡清补、益阴养肺之品或能裕阴而摄阳,不致状火食气。”燕窝可以平肺经热症,可以治疗痤疮。

中风

中风是脑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疾病。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以下情况有关:一是起居失宜,七情郁结,肝热化风;二是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聚生痰;三是体质素虚,外感风邪。风、火、痰、热互相影响而突然发病,是中风最常见的直接发病因素。

出于饮食原因,饮食应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萝卜,香菜,芹菜,大白菜,香蕉等,并伴以凉开的血清热,消化开胃菜,宽阔的胸膛和气血。快餐食品,例如鸡肉,猪油,胡椒,烟草和酒精。燕窝属水'《本草再新》,《本草从新》和其他历史医学书籍,记录的燕窝是“引火归原”、“清肃下行”、“入肾滋水”、“润不致滞”,适于中风患者。

水痘

《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出:“燕窝具有治疗小儿痤疮的功能(将其制成汤剂或单煮汁)。同时,要注意避免吃热和有营养的食物。

便秘

中医古籍记载:燕窝补而不致燥,润不致滞,有润肠开胃的功效,因此调整饮食结构,食用燕窝对便秘是有帮助的。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您觉得有用的话,欢迎大家转发给更多朋友知道,如果有任何健康问题都可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助你健康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胃火旺要如何调理?胃火旺的食疗方有哪些?

胃火旺是胃部出现的一些不良表现,胃火旺的人,胃部会有灼热疼痛感,而且还会有腹胀、口臭、便秘等症状存在,不利于人体健康,平时要注意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