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中医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疾病病因
一、提高血压
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160/95mmHg)时。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1、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2、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二、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Fisher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三、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Mast等的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不过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的增高、血小板黏附性的增强,无疑可加重脑的深穿通支动脉的血流供应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临床类型
一、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常见,占40%~60%。主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而仅有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病灶可发生在内囊、脑桥、大脑脚、基底节、大脑皮质、放射冠等处。常于2周内恢复,但易复发。
二、纯感觉性卒中
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数病例可由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个丘脑的外侧及内囊后肢的放射冠而引起。常于数周内恢复。
三、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以往认为此型较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预后良好。
四、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病灶发生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放射冠、小脑等处也可发生。常于数周内恢复。
五、手笨拙综合症
表现为明显的构音障碍、呐吃、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伴有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行走时步态不稳,但无感觉障碍。本型病前无TLA,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处或内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鸱张,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肝肾阴虚、风阳内动,上冒巅顶,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肝阳暴亢,引动心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热移膀胱则尿赤;热灼津液,大肠失润则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汤:怀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钩籐20克,黄芩15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草决明2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龟板10克,天冬12克,茵陈20克,川楝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天麻丸、泻肝丸口服。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肢体肌肤失养故偏身麻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征。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祛风化痰汤:秦艽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寄生20克,黄芪30克,鸡血籐30克,丝瓜络12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熟地20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南星12克,全蝎6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通络丸、珍珠丸口服。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嗜酒肥甘、饥饱失常致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横克脾上,脾失健运,湿停为痰,痰浊停聚,郁而化热,热盛即可动风,风痰上扰,横窜经络,痹阻气血故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痰热夹湿阻于中焦,传导失司,升清降浊受阻,下则腑气不通故便干便秘,腹胀,上则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舌苔黄或苔腻,脉弦滑是痰热腑实之征。脉大为病进,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是痰浊阻络,病有发展趋势。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化痰通络汤:胆南星12克,竹沥12克,全瓜蒌20克,生大黄6克,丹参30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赤芍12克,鸡血籐30克,钩籐20克,菊花12克,夏枯草15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蛇胆丸、抗衰丸口服。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气虚故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中气下陷则便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自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益气养血汤: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54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12克,穿山甲6克,水蛭10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泽泻12克,薏仁20克,防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参茯丸口服。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滋阴熄风汤:阿胶10克,地黄30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黄精12克,玉竹12克,白芍20克,龟板12克,鳖甲12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10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地龙15克,蜈蚣6克,鸡血籐30克,水煎服。知柏丸、消瘀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脑梗直接说就是脑血管阻塞,和血液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要根治的话需要对全身进行全面调理。
一、恢复血液粘稠度,使血液流通顺畅;
二、停止吃药,必免药物对身体的再次伤害,由于是肝、肾方面;
三、去除身体湿度,恢复人体的平衡。
只有以上三点,脑梗才可以说是去根。
北京有项技术“五行回元”,您可以在网上查下。治疗原理就是对全身进行调理治疗,治疗中就可停药,治疗后不再吃药,包括降压药等药物,来实现身体的真正康复。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帮助到你们。
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中医认为脑梗塞、脑出血多由气虚血滞,阻塞脉道而溢血,风邪阻络而出现口眼歪斜;脾虚气陷,二便失禁;风痰阻窍失语,气虚瘀阻脉络不通而偏瘫等。
脑梗塞患者可以适当服用如复方丹参片、血栓通、维脑路通、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药物治疗;对于日常的饮食起居应做到:居住环境安静、明亮、舒适、通风;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补充;衣着要宽松,不宜过冷或过热;如有瘫痪肢体应多练习伸展、屈曲等;也可作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等。多与人交流,练习其语言能力,循序渐进。也可配合针灸治疗,促进功能恢复。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物理加中医治疗,辅助配合服用益智康脑丸。具体治疗情况您可以继续在线咨询我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全世界人民健康,影响寿命及生活质量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并发症多这样一种特点,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下脑梗的中医治疗 方法 。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方法:
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
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
7加强营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病人创造恢复的机会。
脑梗塞的西医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血压不能过快过低。
急性期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
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
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恢复期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腔隙性脑梗死的中医治疗
本文2023-10-05 07:50: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