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荆芥汤简介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处方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炮制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卷三○一:荆芥汤处方荆芥、黄柏。功能主治玉茎上生疮。用法用量先用上药煎汤,洗患处;后用黄白真蚌粉、荆芥、青黛为末,干掺疮上。摘录《普济方》卷三○一《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般经》:荆芥汤处方荆芥、好茶。功能主治痔疮。用法用量上为散。水煎,洗痔。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般经》《直指》卷二十一:荆芥汤处方荆芥、脑荷、升麻、细辛各等分。功能主治风热齿痛。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2钱,以沸汤点,漱口含咽,并擦牙。摘录《直指》卷二十一《圣济总录》卷一六二:荆芥汤处方荆芥穗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干姜(炮)1两,五味子1两,石膏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产后伤寒,头目昏痛,咳嗽痰壅,肢节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荆芥汤处方荆芥不拘多少(生锉)。制法上为粗末,用水23碗,入瓶内。功能主治痔疮。用法用量先用枯药涂,再常常水煎,洗患处。如用了,依旧入瓶内用火煨之,可用35次。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引《李防御五痔方》《三因》卷十六:荆芥汤别名甘桔汤、三神汤、荆芥散处方荆芥穗半两,桔梗2两,甘草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风热壅肺,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喉中如有物哽,咽之则痛甚。用法用量甘桔汤(《易简方》)、三神汤(《医方类聚》卷七十四引《济生》)、荆芥散(《医方类聚》卷七十四引《澹寮方》。摘录《三因》卷十六《症因脉治》卷三:荆芥汤处方荆芥、防风、薄荷、地肤子。功能主治辛凉散表。主
详见百科词条:荆芥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7:08 共34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栾华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原形态 25 生境分布 26 化学成份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注意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栾华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栾华 1 拼音
luán huá
2 《辞典》:栾华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Luán Huá
23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
24 原形态
栾树(《正字通》),又名:木栾(《梦溪笔谈》),石栾树、黑叶树、木栏牙、山茶叶、软棒。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暗黑色,被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时呈2回或不完全的2回羽状复叶;小叶7~15,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75厘米,宽25~35厘米,基部钝形或截头形,先端短尖或短渐尖,边缘锯齿状或分裂,有时羽状深裂达基部面呈2回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顶生,大,长25~40厘米;花淡**,中心紫色;萼片5,有小睫毛;花瓣4,被疏长毛;雄蕊8,花丝被疏长毛;雌蕊1,花盘有波状齿。蒴果长椭圆状卵形,边缘有膜质薄翅3片。种子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10月。
25 生境分布多生于杂木林或灌木林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四川、陜西、甘肃、山西等地。
26 化学成份果实含甾醇、皂甙、黄酮甙、花色甙、鞣质和聚糖醛酸。皂甙中分出了栾树皂甙A和B。干燥种子含水分94%,粗蛋白175%,卵磷脂磷酸0045%,淀粉70%,灰分90%,脂类209%。种仁含油38%,皂化后分出甾醇和棕榈酸。叶含没食子酸甲酯,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27 性味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28 功能主治①《本经》:"主目痛泪出伤毗,消目肿。"
②《唐本草》:"合黄连作煎,疗目赤烂。"
29 注意《本草经集注》:"决明为使。"
210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栾华的方剂 冬除散
拼音:dōngchúsǎn别名:冬阴散处方:栾华5两,莎草根(炒,去毛)3两,丹砂(研)2两,消石(
更多用到中药栾华的方剂古籍中的栾华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栾华
栾华味苦,寒,无毒。主目痛泪出,伤,消目肿。生汉中川谷。五月采。(决明为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十二药味畏恶反忌]木药下部小蓟)巴豆(芫花为使恶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蝥毒)栾华(决明为使)蜀椒(杏仁为使畏款冬唐本云畏橐吾附子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莽草雷丸梓白皮桐叶石南黄环溲疏鼠李松萝药实根蔓椒栾华淮木大豆黄卷腐婢瓜蒂苦瓠六畜毛蹄甲燕屎天鼠屎鼠伏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栾荆当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颂曰∶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
《医心方》:[卷第一]诸药和名第十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急方是药性峻猛,治疗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当前一般认为急方有下列4种:1病势危急,应该即速救治的;2汤剂荡涤作用较速的;3药性剧烈,气味俱厚;4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针灸学·急方急方为七方之一。指治疗危重病症的一类处方。主要特点为用穴不多,针对性强。组方多具有清神志、苏厥逆、回阳固脱等功效。适用于各种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是中医治法中“急则治其标”的具体体现。
详见百科词条:急方 [ 最后修订于2015/11/13 14:10:53 共3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天麻钩藤饮记载于《杂病证治新义》,其组成为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2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实验研究本方有降压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天麻钩藤饮各味药具有一致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对大脑及神经细胞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具有显著的降血压、抗凝、抗血栓作用,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同时又具抗炎、抗氧化、降血脂作用,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因此对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型高血压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和预防并发症的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天麻钩藤饮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12:50 共548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
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前款所称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具体目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本条是关于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方面的规定。
条例背景:
中医经典医籍中汇载了大量的方剂,有很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这些方剂经过了长期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如果严格按照一般药品生产的规定进行临床试验后再审批,耗时较长,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为此,本法专门规定,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这一规定大大简化了生产此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审批程序,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古代经典名方发扬广大,造福广大社会公众。
清营汤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一,系治疗温热病邪热传入营分证的代表方剂。其组成为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9g、金银花9g、连翘6g、黄连5g、丹参6g,具有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功效,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等热性病而属热入营分者。
清营汤作用最强的地方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调解水盐、酸堿代谢平衡,改善心脏、循环功能方面,因此对流脑、乙脑、伤寒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保护大脑功能,改善脑缺血、缺氧,减轻脑细胞变性及坏死,有镇静、抗惊厥、调节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及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在调解水、电解质及酸酐平衡时必须配合多饮水或静脉补液,否则丢失的水分难以补足;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并发颅压增高症、脑水肿时应结合现代医学降颅压治疗。当该方剂适应证发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时单以此方难以挽救病人生命,该方剂也只可用于上述适应证的早期或中期。
详见百科词条:清营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3 11:19:33 共742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荆芥汤简介
本文2023-10-05 08:08: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