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中应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古籍收藏,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古籍善本收藏原则古籍收藏的原则: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保护外,流通于民间的线装古籍日益稀少,能称得上是“善本”的线装古籍更是屈指可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收藏古籍善本,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鉴伪欣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辨别伪籍善本,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古玩行话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俗语,二是术语。俗语涉及的面较广,从看货到对货物的评价到做生意,整个过程都有行话。如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一眼货”,货物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够年份”;遇到新仿旧的货称之为“高老八”或“八爷”;对有些地摊货统称为“新加坡”,谐音“新假破”,新货做伪叫“做旧”,做旧做的好就是“高仿”,做的不好就是“判眼”。民国之前仿旧的叫“老仿”现在仿旧的就是“新仿”,如大明宣德炉因其珍贵,在明宣德年间就有了仿品,以后历代直至今日仍不断地有仿品出现。古玩行里有一种人,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然后再卖给各店家、收藏家,行里人称“游击队”,游击队收货出价都比较低,因此又叫“铲地皮”;而“拾麦子”、“捡漏子”则是指买者有眼而卖者不识购到好货或指买到从内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货。自己不太懂行受人骗,买了“高老八”叫“吃药”、“交学费”,懂行人买了“高老八”叫“走眼”、“打眼”,买了便宜货叫“吃仙丹”。
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叫“动过手”。倘若卖家说货绝对真,信誓旦旦,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假的,就只能说:“看不好。”有许多人总认为从农民手上买的货不会有假,殊不知有些货是游击队有意丢给农民“埋地雷”的。另外还有“下蛋”则专指复制品,如将别人送去装裱的名人字画进行复印或学生复印老师的作品,再将复制品以假充真卖给他人。
古玩行里,同行之间做生意叫“交行”,“倒行”。一般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交行价”、倒行价“,漫天开价是“天价”,一件古玩喊到几万,甚至几百万,弄不清楚是不懂还是存心坑人。以物换物是“打仗”,一批货物连好带孬一齐卖称作“一枪打”、“一脚踢”。某人带人上门来购货,行规要按成交价的10%付回扣,叫“打一”。购货时如说“1块钱”就是1百元人民币;“10块钱”就是1千元,“1毛钱”即是10元。
术语行话即是专用语,一般变化不太大,有陶瓷方面的专用语,还有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字画等方面的专用语。如新瓷器釉面的光叫“贼光”、“火光”,瓷器上有裂纹叫“冲”;老翡翠叫“老种”、新翡翠即是“新种”。老货无论出土还是传世,都有一层自然陈旧的光泽,叫“包浆”,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传世的东西叫“热坑”等等。由于术语行话专业性比较强,因此不是行家就难以掌握。上面所提及的古玩行话,仅是收集到的一部分,且各地区的行话也各有不同,随着古玩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行话。
在此列出一些较常听到看到的行话术语给大家参考,也许对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有些益处。
开门———用来评价一件无可争议的真货(在玉器及钱币收藏里也经常用到"开门"),也有呼作“大开门”的,那就更富江湖气了。“开门”是钱币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说某枚钱币的形制、工艺、文字及锈色和包浆(氧化层)都很自然和舒适,具备了真钱所应有的特征,也就是俗语说的“一眼货”,亦即“打开门(钱)就看见山(真钱的特征)”。
叉帮车———就是将几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装成一件。
掉五门———这是苏作木匠对家具制作精细程度的赞美之语。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置于地面上按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距离,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况,就叫“掉五门”。
后加彩———指在漆面严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绘彩,一般多用于描金柜。后加彩定义在洗干净的旧器表面重新画彩再以低温焙烧。后加彩作伪方式多种多样,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后加了贵重的珐琅彩,素三彩,斗彩,粉彩等使其升值达到作伪盈利的目的。
一种常见的瓷器作伪手法。由清代康熙至民国初年,均有在瓷器上作后加彩的伪作。有的于旧器脱釉后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有的用后加彩手法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成为粉彩、斗彩、珐琅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
蚂蟥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因浅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圆状,形似蚂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玉器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浅浮雕参照了汉代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在硬木家具上比较多见。
坑子货———指做得不好或材质有问题的家具,有时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进后好几年也脱不了手的货色。包浆———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岁月存留在古玩器物表面的一层包裹物。器物由于外界条件差异而具有各种不同的包浆,例如老家具表面因长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迹,因为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木质表面会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红木家具的玻璃包浆,青铜器的黑漆包浆。因为包浆是天长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鉴定古玩重要条件之一。
皮壳———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家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漆面与空气、水分等自然环境亲密接触,被慢慢风化,原有的漆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包浆,还有漆面皲裂的效果。
生辣———指老家具所具有的较好的成色。
叫行古玩交易用语。旧时古玩是在行会里交易的,交易时的价钱是随市叫喊出来的,是同行之间的买卖,后称这种买卖行为为“叫行”。同行之间买卖成交的价位,也就称“叫行价”。
落家-----古玩生意行话。它相对于行家而言,泛指一般人家或市民,这些人是不做古玩生意的,这是古玩生意人常用的行话,如说这件青花瓶是从“落家”出来的。落家系指他人,决不能自称。
埋地雷-----古玩生意用语。它指古玩生意人设圈套,预先将假、赝品乔装打扮掩盖起来,造成种种假象以迷惑人,最后让人受骗上当的欺诈行为。如某某古玩生意人,将上海市场上买来的仿品瓷器,埋伏到苏北乡下,然后勾引上海人去买,这种行为便被斥之为“埋地雷”。其语属贬义词,是指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新家生-----古玩鉴定用语。系指一切仿冒之赝品。“家生”本是器物的总称,南宋吕自牧《梦粱录》十三“诸色杂卖”云“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杌子……”“新家生”即新的器物。在鉴赏古玩时常说:“这件瓷瓶是新家生”,有时干脆说“新家生”。
拖工-----古玩走私用语。是指那些专门从事秘密运输走私古玩的职业人员。此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属一种违法行为。“拖工”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指一类人。这些拖工大多是黑道上的人,他们常常具有通天的本领,并以此获得暴利。
吃药-----古玩买卖用语。“吃药”即受骗上当。将走眼上当称之为“吃药”,非常形象,因为药是苦的,上当的滋味就像吃药一样。而药又能治病,有素养的收藏家,就是从“吃药”中成熟起来的。
当账-----古玩交易用语。泛指物物等价交换的一种形式,大多为业内人士所为。有人在注释此语时,写成“打仗”,那是误解。做生意怎能和打仗联系在一起呢?“当账”的“当”是对等的意思,如成语“旗鼓相当”。当账就是账项对等的交易。
搬砖头-----古玩交易用语。指不花本钱搬弄他人的古玩器物,是做生意的一种经营手段。这种人常常依仗自己信息灵通,渠道广泛,可以不花本钱、无投资而从交易中获利。用“砖头”来形容古玩器物,无非是想隐蔽一点。
掮做-----古玩生意人的行为用语。就是掮着别人的货物去兜生意。此语从沪语“掮客”引申而来,有时亦简称一个“掮”字,如“让我掮一掮”,“他要掮我这种货”。虽说“掮做”与“搬砖头”都是利用他人的东西做生意,但“搬砖头”是有了买家后的行为,而“掮做”往往是拿着货兜揽买家,掮不掉可以退还。
下出笼-----古玩生意用语。泛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的行为。完全是一种贬义词,例如“伊下出笼”,“专门下出笼”。古玩行当的弊端诸多,而“下出笼”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种行为常常遭到谴责。
敲锒头-----古玩生意人经营用语。“敲锒头”,系指古玩生意人在叫行时硬碰硬地交易。如说“这件瓷器是敲锒头下来咯”,有时也简称一下“敲”字,如说:“格件铜器是阿拉敲下来咯”。用“敲锒头”来说明某桩生意,无非是显示扎实、牢靠,说的人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态。
偷冷饭-----古玩生意人行为用语。“偷冷饭”与“下出笼”有同义,但又有区别。它常常说的是老板手下人所为,具有瞒天过海的含义,为贬义词。“偷冷饭”是一种古玩行业的不良习气,因而会被人们谴责。“偷冷饭”常谓他人所作所为,而绝无以此自诩的。近年来,其他行业也有使用此词语的。
工手-----古玩制作工艺术语。表示匠人制作工艺品时的功夫。谓之“工手”,很可能是“工匠的手艺”的简称。被使用于“工手”的对象,大多是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品,如紫砂、竹木牙雕、金属器物。而对纯艺术品的书画就不能使用。
扒散头(爬山头)-----古玩修复用语。原用于评价修补过的老字画,在老家具行业特指修补过的老家具。多指对残损残缺的工艺品进行整修,或者是为了遮人眼目的修补。有人称此为“爬山头”,意不通。“扒散头”有把散了的东西扒起来的含义。“扒散头”在古玩行业中带有一种贬义,它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公开性的,而“扒散头”则常常是隐蔽的,为的是蒙人。
妖气-----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后仿品和作伪品,为了做旧而残留下的色、泽、光。这种人为的假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称为“妖气”。妖邪手法的狡诈,常常会让人上当受骗。
品相-----古玩鉴定用语。是品质与外相的意义,泛指收藏品的外观工艺和内在质量的优劣程度,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年份的器物。如称:全品相、品相一般、品相一塌糊涂等。品相是构成古玩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蜡-----古玩鉴定用语。多指完整无损完好如初的收藏品。究“蜡”字的含义,可引申为光亮、光辉,“生蜡”就是生辉。该语是典型的沪语,同类词如“克蜡”。
拾漏-----古玩经营用语。即拣拾别人漏掉的东西,而且是指好东西。拾漏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古玩生意人或收藏家自己的眼光,或灵通的信息,寻觅收藏品的行为。
妖怪-----古玩鉴定用语。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赝品,也指某些改头换面的作伪品。人们在使用时,常说:“这件东西是妖怪”。有时干脆说:“妖怪”,还有时更干脆,只用一个“妖”字。
皮壳-----古玩鉴定用语。旧时古玩行当里的人,将家具、竹、木、牙雕、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层玻璃质感的包浆,称为“皮壳”。顾名思义,称之为“皮壳”的包浆,是一种较厚的包浆,但有些古玩不称“皮壳”,例如瓷器、绣品、古籍版本、珠宝等。
至尊-----古玩鉴定用语,系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使用起来,常说:“东西绝对至尊。”或者也可以说:“侬这件古玩不至尊。”“至尊”是“大兴”的反义词。此语来自骰戏的“至尊宝”,它指骰戏中最大的牌色。此语不仅古玩行当用,其他行业也用,也常见于上海社会流行语中。
打闷包-----古玩行业中,称不准开封检验的买卖为“打闷包”,有时也指没有看到东西而交易的行为。据说此语原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民间,源于打花会赌博的“打闷包”。此语现在沪上其他行当也有使用。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一枪打-----将这批货物好的带坏的一起卖称作“一脚踢”。
留下吧-----以前拎包裹的送货上门,买家决定购买他的东西,让送货人将货留下。
吃仙丹-----买了便宜喜欢的藏品叫“吃仙丹”。
拦一道------抬高竞买者的价钱抢先买来,对手就说他被拦一道。
搬砖头------不花本钱拿别人的东西去卖,从中赚取差价。
交学费------不太懂行总是花钱买到新货,受人骗叫“交学费”。
包袱斋-----行内有的人眼力好,但没钱开店,便用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这种经营古玩的现象被称之为“包袱斋”。
有一眼-----就是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
收起来-----买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而请卖家将藏品收回去,就说收起来吧。
俏货-----比较精美的的藏品。一般指瓷器的收藏术语。
天价-----漫天要价,价格高出市场价很多。
行价-----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上货-----古玩商从农村市场或者收藏者手中购买或征集的藏品,叫上货。
压堂-----是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砸浆-----从同行中买来打眼货“没年代”或价钱过高,掌柜可请行内公会帮忙调解,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内话称之为“砸浆”。
走宝-----就是卖亏了,把价值十万的,几千卖了。买家便是“拣漏”了。
旧仿-----明清时期的仿旧叫“旧仿”,而现在仿旧就是“新仿”。
到代-----收藏品攴莺茫锏揭欢ǖ哪甏小暗酱被颉肮荒攴荨薄
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叫“贼光”或“火光”,如:真品青花瓷器砸碎后,同样充满了光泽,赝品是没有这样的光彩的。赝品的光是“贼光”。
生坑------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熟坑"是指出土后已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已经过他人盘玩,。另外,"水坑"相对于"干坑"而言,"水坑"指器物埋藏地低下具有较为丰富的水源,出土的器物往往受沁较重,并对器物有较大的侵蚀,而"干坑"则相对缺水,器物出土的沁色相对于"水坑"也不同。干坑出土的器物往往多自北方
#
拿了-----投资者决定将藏品买下。这件藏品我拿了。
绷价-----坚持要高价,想卖个好价钱。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一般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看新-----这个东西有点看新,东西不到代,现代仿的。
包上-----买家决定将藏品买下,请卖主将藏品包起来,这件东西我要了请您包上。
要了-----买家决定购买某件藏品。
虫儿-----就是已经收藏了很多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整间店的古玩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有镇店之宝的藏品。
没用-----买家不要这个藏品觉得没多大意思,一般说没用。
走眼-----也叫“打眼”买家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假货。
掌眼-----这件东西没把握看年代,请个师傅为你“掌眼”看看新老。
搂货-----古玩行商户们相互将对方的货拿走代为销售,即为“搂货”。近百年来行内人士没有发生“搂货”不守信用之事,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
伙货-----二人或以上合伙买卖古玩。售价早已商定,卖时可由一家出售,但必须将实售价格公开,平均分配利润。
棒槌-----就是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的人。老是被骗的人,行内人就说他是棒槌。卖家卖新货给他,背后还称呼他“棒槌”。
杀猪-----就是经营新仿瓷器的人对卖假货行为的一种口语,把新仿的东西拿到和顾客约好的地方卖给顾客,他们称杀猪。
抓-----到市场去购买古玩说抓货,刚抓了一件光绪官窑。
吃-----我是吃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买瓷器的。
纳-----买进藏品,叫纳入。较早的古玩术语。
追-----发现很好的藏品追着要,在拍卖会上追价。
匀-----有的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
让-----有的古玩商买东西不叫买而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
玩-----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如:我是玩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收藏瓷器的。
天书-----重要的鉴定专著。
今玩-----现代制作的收藏品。
现玩-----即今玩。
祖----即古玩行的祖师范蠡。其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
回了-----收藏者决定不购买某件藏品,经营者决定不经营某件藏品。
盗幕行话:
现玩、今玩——当今制作的藏品
纸儿、片儿、纸头——书画
绿头——翡翠
老种——老翡翠
新种——新翡翠
石头——玉器
石头帮——做玉器生意的一伙人
生玩——新出土文物
水货——从境外走私来的收藏品
爬山头——把损坏的古玩修补好
做旧——把新品做成旧品
装棺材——以新画做旧后,找来不值钱的旧书画去掉原来的画心,套上旧裱边(即所谓“装棺材”)的一种做旧方法。
下蛋——复制品
高仿——做旧做得好
判眼——做旧做得不好
老仿——民国以前的仿旧
铲地皮——挨家挨户上门收购
洋庄——做外国人生意
本庄——做国内人生意
掮做——代销
打仗——以物易物
天价——漫天要价
一枪打——批货好坏一起卖
开冲——第一笔生意
吃仙丹——低价买进价值高的古玩
漏掉——好东西以极低的价格卖掉
吃药——买进假货
分——元
角——10元
块——100元
一只数、一桶水——1万元
(一)科技手段在鉴定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器物学鉴定工作中,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物年代的分期断代和真伪鉴别之中,诸如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纪年法”、“穆斯堡尔谱纪年法”、“同位素纪年法”,可以再考古学范畴中对出土文物的实际年代做出较精确的测定,等等,这就为文物的真伪区别,提供了准确而有科学依据的佐证。 目前,利用高科技造假和辨伪,在鉴定和“反鉴定”上,鉴定家和作伪者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新的、无声无息的较量。你用碳十四测定,我就在你“取样”的底足部位,把原来往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结上去,让你刮去的碳标本测出的年代仍旧古远;你用“热释光”鉴定来测试陶俑,我便用原墓葬中碾碎的砖土碾碎制作,不经过烧结,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剂,这样,即使你用“热释光”测定,年代数据仍然是那样的久远。所以,作为文物器物学的鉴定,必须研究高科技,掌握高科技,依靠高科技。 (二)科技检测手段在书画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 上述的这些科技手段,对古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的鉴定来说,目前还无法应用。因为书画鉴定有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由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主观臆测阶段上,感觉的成分因素居多,辅助的证明手段一般也是依赖于文献的考证、印章的核对,缺乏有力的,直接的科学依据。所以,中国人感觉书画鉴定太难,外国人感觉中国书画鉴定“太玄”。其实质都在于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积累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去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凭对某人作品风格的把握,记忆,由综合记忆形成感觉,由主观感觉再升华成较为客观的判断。一般地说,当一件书画放在我们眼前,我们在心理上必然会做出这么几种反应;一,胸有成竹。这就说明书画中显露出笔性、款识、色彩、节奏、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各项相关信息吻合,不存在任何差异。因此,感觉正确,定论当然。二,犹犹豫豫,迟疑不定。这说明书画中的笔性、款识、节奏、色彩、章法、风格和鉴定者掌握的信息不吻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曾见过,或印象十分模糊的。这当中的原因,有主观上的,有客观方面的,如书画本身传递的信息量不够,时代风格不够明显,不典型,不“开门见山”等等,假画、代笔画更是如此。三是:完全别不认识,诸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传世作品中鲜见的,说明鉴定者头脑中从来就没有储存过他的有关信息,因而也无从对比判断。总之,以上三种情况存在,必然会在鉴定中产生“是和不是”、“对与不对”的不同看法。这在无法取得直接的、科学的依据的情况下,往往把握不住真伪优劣,于是就产生了“靠不住”“吃不准”等模糊的说法。所以,书画鉴定只能取得相对的结果,而不能达到绝对的正确。 (三)现代书画的造假和做旧方法剖析 话说回来,现代的书画作伪造假,有时已经运用高科技了,过去传统的作伪手段,经过时代的变迁,也有了长足的演进。如果我们对目前的高水准的造假认识不足,对一些先进的作伪方法不甚了解,就容易进入鉴定的“盲区”。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临摹仿造手段有所改进,高倍的实物投影仪、经聚焦幻灯机已经应用到书画作伪中来。造假人员也由过去不法画商改为今天的某些画院画家,美院学生。他们的绘画水准较高,又有投影仪,幻灯机辅助,便彻底解决了“形准”的问题(包括款识题字的“形准”)。加上他们谦恭好学的精神,也使得不少专业鉴定人员乐意为他们“点拨”一下。于是一大批高水准、具有反鉴定水平的赝品,就脱颖而出,充斥众多书画市场。 同时,我们确实也应该具体的了解造假人员的所谓先进作假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做好作品真伪的鉴别。 对于当前书画造假、做旧手法,我们也不妨做些剖析: 1、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2、笔墨的做旧及鉴定 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3、整体做旧及鉴定 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也有以舌舔试,既可知生熟,亦可辨矾味。 总之,现代书画的防伪方法很多,有的是假画、假章、假款;有的是真画、假章、假款;有的是假画由知名鉴定家或书法家题跋;有的是在旧宣纸上造假;有的是在新宣纸上造假,然后再做旧;有的是一本册页中真小名家假大名家;有的是假大名家与真小名家合作,由小名家题跋;有的故意在赝品上题上送给某某人的上款等等。只要消费者不断观察,认真思考,多向专业人士及有经验的人请教,就一定会辩真假、明是非的。
不知你是在博宝商城还是在地摊看到的,在商城里的应该都是真的,其他具体的你还可以资讯客服。 转自博宝网资讯: 古籍中的伪本,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贾们为了谋利,采用一些手法伪造的古籍版本;第二类是书籍作者假托古人之名而编写的著作;第三类是以前的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的版本。 古籍本身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传世本日稀,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特别受收藏家的珍视,致使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暴利的刺激,使一些商贾见财忘义,运用各种作伪手法,炮制赝品,以假充真。由于各种伪本的出现,又给古籍版本的鉴定增添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促进鉴定者与作伪者斗智的本领。 一、作伪的目的: 鉴定伪本,首先要了解作伪的目的,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较、辨认。古籍伪本的制作目的主要有三种。 1.商贾作伪的目的在于牟利,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对各种价值较低的古籍在版本年代、作者姓名、收藏家的姓名、题跋、印章等各方面进行伪造。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编写著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书籍的权威性、神秘性,或因某种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姓名。因此,这类古籍,大多只是著名的姓名是假的,并没有更多的作伪手法。 3.收藏家、著录家错定版本,大多是由于其自身的学识、眼力不济而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著录书只能作伪参考,而不应盲目相信。 二、作伪手法 作伪的手法有许许多多,鉴定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主要几种。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色,或用粟子熬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赭石藤黄水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古纸上面新印内容,然后装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较少,却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干支年代。 4.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全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兜售伪本。总之,作伪的手法有各种各样,有时只有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结合应用。鉴定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书籍,注意去伪取真,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前人考辨古籍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项:
①利用各种书目和提要,从文献的流传线索上去发现问题和寻找区别真伪的佐证。对文献的真伪产生疑问,是辨伪工作的起点,而这些疑问有很大部分是从流传上发现和提出的。至于区别真伪的佐证,更离不开查考作者生平和从目录学、版本学角度对文献形成、流传过程的考察。
②根据其他文献对一书的引证来核实该书真伪。任何一部真实存在的文献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流传过程中留下其形式和内容的踪迹,特别是当时能见到这部书的人对它的引证,这些资料可以作为鉴别真伪的有力佐证。例如当发现“后人谓某书出现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或“甲书未佚之前,乙书有引用,而甲书今本无乙书所引之文”(以上梁启超语),则可基本断定此书系出于伪造。
③从文献的内容和文体上鉴别其是否与著作年代相符。例如可从作品所表现的史实、学术思想、文体、文法、语言文字(包括特定时代的方言)以及称谓、提法等方面去寻找佐证。如书中引及了后代的史事和学说,出现了与特定时代环境不符的语言现象,则至少可确定其书在著作年代上存在问题。前人对《列子》真伪的考定,即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这一方法。为了更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还要求人们对古书的著作体例有所了解。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文献,有其独特体例,一些著名典籍往往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增补才定型的。这和严格意义上的伪书有所区别,张心说:“大抵战国及战国以后之伪书,由于后人之伪造者居多,其过多在作伪者;战国及战国以前之伪书,有由于读者之误会,其过或在于读者,此又辨伪者所宜知也”(《伪书通考·总论》)
篡改和窜改的区别是:“窜改”是改动的意思,窜改的对象一般指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变或曲解,篡改的对象适用于比较重大问题,具有贬义色彩,一般指经典、理论、政策等。
“篡改”多指精神实质方面的改动。“篡改”的对象一般是历史、经典著作、理论、学说、政策、指示等。也就是说,用假的、错的代替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对某些理论或精神实质进行改动或曲解。“窜改”指改动、删改。“窜改”的对象一般是文字、词语、成语、文件、古籍、账目等,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里的字句。
篡改造句:
南京大屠杀是铁的史实,历史是任何人也篡改不了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是不能篡改的。
这项政策要原原本本贯彻,不得随意篡改。
他的说法篡改了这篇讲话的精神。
他们故意篡改了这一学说。
窜改造句:
1他因企图窜改公司财务记录而被逮捕
2布雷赫特的结论是他的**剧本已被窜改。
3此外,也有人怀疑当局延宕公布选举结果并窜改选民登记册
4迷信野道,报酬的气鼓鼓候窜改的确会带去更加频简和更阔重的极度地气鼓鼓,如冷浪、暴风雨、大水、做早乃至持绝的冷冷地气鼓鼓。
5如许的一个俄然窜改一订会影响她。
陶器的起源与人类的定居生活或相对定居有密切关系,远古人类先民依山傍水而居,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逐渐认识到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从而掌握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制陶技术,进而发现了陶器。
三足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万年左右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这些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搀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其烧成温度大致在700℃。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出现了以彩陶纹样和主题造型相结合的彩陶,距今约78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已出现绘有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彩陶的大量出现是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时期,因此人们一度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而距今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则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
双扳罐
近年来随着文化收藏的大热,彩陶的收藏爱好者也直线增加,于是一条灰暗的彩陶仿制线便悄然出现其规模也不断的壮大,给收藏爱好者乃至于文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今天就讲一些常见的彩陶作伪者惯用的伎俩,以飨各位收藏爱好者。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虽然社会上各种彩陶作伪的方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而且作伪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万变不离其宗,彩陶作伪不外乎以下儿种方式。
三足盉
(一)新仿制品,就是整体作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东西原属于高仿工艺品,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美化人们家庭居住环境。但是由于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不法分子以假充真,作假作旧,冒充真品出售。由于仿制技术越来越先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使不少经验不足者上当受骗。
双联罐
(二)后画彩,也叫老胎新画。是在没有花纹的素陶上勾画纹饰冒充真品彩陶的作伪方法。还有些是用脱彩严重的彩陶,先将原彩打磨掉,然后再重新绘彩而成,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进行后画彩的鉴定,不仅要了解有关彩陶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素面陶的知识有所了解。后绘彩一个重要的破绽是器形的文化类型与纹饰特征大多不符,有时会张冠李戴甚至主观臆造。
彩陶罐
(三)残缺彩陶的修补。这是当前彩陶作伪中最常见也是最难办别的形式。一般分两种情况:
1.陶体的修补。由于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陶体开始变脆变软,出现破损。有些彩陶在盗挖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损伤、破碎,部分彩陶在随葬前已经破伤、残缺。作伪者往往将破碎的彩陶用化学粘合剂对接复原,对残缺的部分用其他陶片替代,或用掺胶的泥土修补,经过处理后一般看不出端倪。
2.彩饰的修补。经过数千年的土壤浸蚀和空气的氧化等作用,出土的彩陶纹饰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残缺。对于这种情况,作伪者主要利用化学颜料进行勾勒、描绘、涂染、修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为了作伪的需要,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矿物性颜料,使得作伪痕迹不明显,更具有隐蔽性、欺骗性。
古籍收藏中应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本文2023-10-05 08:18: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