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八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文言文八骏,第1张

1 请推荐一句 带有 骏 的文言文

◎ 骏

骏 jùn

〈名〉

(1) (形声。本义:良马)

(2) 同本义 [steed;fine horse]

骏,马之良材也。——《说文》

天子八骏。——《穆天子传》

天子赐许男骏马十六。

东市买骏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将胡骏马而归。——《淮南子·人间训》

(3) 又如:骏骨(骏马的骨头。比喻贤才);骏驭(良马拉的车驾);骏乘(骏良,骏马,骏骁,骏珍,骏骑,骏驹。都指良马)

(4) 才能出众的人 [outstanding person]。如:骏足(比喻贤能才俊);骏步(比喻贤才的足迹);骏民(贤人);骏才(才智杰出的人)

词性变化

◎ 骏

骏 jùn

〈形〉

(1) 迅速 [speedy]

骏奔走在庙。——《诗·周颂·清庙》

(2) 又如:骏发(迅速耕作);骏逸(本指马行急速。引申为超凡出众、才华纵逸);骏奔(急走,快跑);骏骥(良马)

(3) 高大,大 [great]

骏,大也。——《尔雅》

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遹骏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4) 又如:骏命(上天或天子重大的命令);骏庞(笃厚,大厚);骏业(宏伟的事业);骏功(大功);骏烈(盛业)

(5) 通“俊”。才智杰出 [outstanding]

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管子·七发》

雄骏不创寿于旗幢。——《韩非子·大体》

诽骏疑杰兮,固庸态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骏异(优异);骏概(英武的气概);骏彩(华美);骏徒(优秀的学生)

(7) 长 [long]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诗·小雅·雨无止》

常用词组

◎ 骏马 jùnmǎ

[fine horse] 骏足。即良马;跑得快的好马

◎ 骏足 jùnzú

[fine horse] 骏马

2 文言文国马骏马翻译

原文

有乘国马者①,与乘骏马者并道而行。骏马啮国马之鬃,血流于地,国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为之顾,如不知也。既骏马归,刍不食,水不饮,立而栗者二日。骏马之人以告国马之人。曰:“彼盖其所羞也,吾以马往而喻之斯可矣。”乃如之。于是国马见骏马而鼻之,遂与之同枥③而刍,不终时而骏马之病自已。 夫四足而刍者,马之类也;二足而言者,人之类也。如国马者,四足而刍,则马也;耳目鼻口,亦马也;四支②百骸,亦马也;不能言而声,亦马也。观其所以为心,则人也。故犯而不校,国马也;过而能改,骏马也。

编辑本段注释

1国马:一国的杰出之士称国士,因此而有国马之说。2支:通“肢”。3枥:马厩。 4刍:喂牲口的草。5栗:颤抖。6喻;晓喻,开导。7支:同“肢”。8校:计较。鼻:动词,指用鼻子亲近骏马。已:治愈。过:过失。

翻译

有骑国马的人,和骑骏马的人同道并行。骏马咬国马的鬃毛,(国马被咬得)血流出来滴到地上,国马行走自然,精神(状态)自然,不因为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骏马回到家,不吃食,不饮水,站在那颤栗有两天。骏马的主人告诉国马的主人。(国马的主人)说:“它那大概是由于感到羞耻啊,我把马送过来(让国马)劝喻它应该会好的吧。”便(将骏马送)去了。于是国马见到骏马就用鼻子触碰它(以示原谅),还和它在同一个槽里吃草,没到一个时辰(俩小时)骏马的病自愈了。 四条腿并且吃草的,是马的同类;两条腿能说话的,是人类。如同国马的,四条腿吃草,是马;耳目口鼻的样子,也是马;四肢和全身的骨骸,都是马;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声音,还是马。看它的情操,却是人啊。所以被冒犯而不计较的,是国马啊;知错能改的,是骏马。

3 问下古时八骏是哪八骏

八匹马传为周穆王的八匹马,说法有二。

一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见《穆天子传》卷一)

二以速度命名:“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形;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见《拾遗记周穆王》所载)

(小注):

赤骥:火红色的马;

盗骊:纯黑色的马;

白义:纯白色的马;

逾轮:青紫色的马;

山子:灰白色的马;

渠黄:鹅**的马;

华骝:黑鬃黑尾的红马;

绿耳:青**的马。

4 什么是长安八骏

八骏为 骅骝、騄耳、赤骥、白义、渠黄、逾轮、盗骊、山子, 在我国古代有八种最好的马被列为‘八骏’ 八骏的名称: 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 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 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 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 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 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 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 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分别有很好听的名字: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5 八骏是指哪八骏

八骏图》中的八匹马传为周穆王的八匹马,说法有二。

一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见《穆天子传》卷一)

二以速度命名:“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形;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见《拾遗记周穆王》所载)

(小注):

赤骥:火红色的马;

盗骊:纯黑色的马;

白义:纯白色的马;

逾轮:青紫色的马;

山子:灰白色的马;

渠黄:鹅**的马;

华骝:黑鬃黑尾的红马;

绿耳:青**的马。

水经注河水四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文言文翻译如下:

翻译: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

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bì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原文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文字最好不要太多,内容详而简,谢谢

解析:

《穆天子传》:

又名《周穆王 记》,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书之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穆天子传》初经荀勖校分五篇,东晋郭璞注此书时,又把《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加入,成为六卷,这是古本。今本乃宋人修编,相较古本有所残缺。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传》、《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记载。虽然《穆天子传》在文字上可能有些夸张,有些神话传说的内容杂入,但基本事实是应该肯定的。它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能抹杀。

《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十三年至十七年进行了一次西征昆仑山的大旅游,行程九万里,见到西王母。近代刘师培著《穆天子传补释》认为“西王母”系译音,即今波斯;丁谦著《穆天子传地理考证》,说“西王母”是今巴比仑的尼尼微城;顾实著《穆天子传今地考》,则认为穆王经波斯到了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

周穆王姬满西游,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探险活动。姬满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穆天子传》则是我国最早的游记。六卷《穆天子传》,前4卷记述姬满的西方远游,自洛阳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东西陆路交通史上的大事,是我国旅游的开拓者。5、6两卷,则叙述姬满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穆天子西游时,与沿途各民族进行频繁的物资交流,如:珠泽人“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穆天子赐“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物资交换的规模、方式、品种。

《穆天子传》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传说虽不尽可信,但此书为丰富人们的西北地理知识,拓展人们的视野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地形的描述和沙漠中的游人用牲畜血解渴的记载,也都有它的地理价值。

-----------

《山海经》:

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参见诺亚方舟)、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不一样,但《穆天子传》里也有一些荒诞不经的记载。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书之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有日月可寻。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其体例大致与后世的起居注同。所以,《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把它列人史部起居注门。

  《穆天子传》初经荀勖校分五篇,东晋郭璞注此书时,又把《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加入,成为六卷,这是古本。今本乃宋人修编,相较古本有所残缺。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

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杞人忧天》注释

 1、杞国:杞,音 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 445 年被楚国所灭。

 2、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3、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4、躇步跐蹈:躇,音 chú(除)。跐,音 cǐ(此)。

 5、舍然: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6、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著书九篇,属道家一流。

 7、蜺:音 (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8、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9、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杞人忧天》赏析

 故事写了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其中忧天者每天都担心天会塌下来,太阳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在别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心。还有一种人就是开导杞人的人,他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开导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对天地星月的认识并不是科学的,只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创作背景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对《列子》的流传和文本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张湛告诉我们,《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的内容颇多佛学思想,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肯定有一些与佛经有关。章炳麟《菿汉昌言》卷四“湛谓与佛经相参,实则有取于佛经尔”。

 对此,季羡林撰《〈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为《列子》的断代问题提供了论证。季先生发现《列子·汤问》篇和竺法护译的《生经》都有关于“机关木人”的记述。在经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和考察探讨之后,他指出:“《列子》既然抄袭了太康六年译出的《生经》,这部书的纂成一定不会早于太康六年(285年)。”

 《列子》的《周穆王》篇乃摄取汲冢书《穆天子传》而成,连“机关木人”也被套装在“穆王西巡狩”的叙述中。《穆天子传》的流传在束皙等人的整理本完成以后,即太康二年至太康六年之间(281年—285年)。由此可以断定,《列子》一书应当始创于太康六年后永嘉五年前这26年之间(285年—311年)。

 愚公移山故事则来自《佛说力士移山经》,《生经》的译者竺法护也是《移山经》的译者。如此看来,《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作者介绍

 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旷野上,心想这时候天要是塌下来,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肯定会被碰成肉饼的。他躲进房屋里,又想天要是这么一大块地碰下来,房屋不也被硬倒了吗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压到头上来吗

 他像一头丧家之犬东奔西逃,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个山洞,赶忙爬进洞里躲起来,这下他才放心了,悠悠然地观赏洞外的风光。但他马上又想天塌下来不把洞口堵死了吗暗无天日,不憋死,也一定饿死。他赶忙窜出去,连滚带爬地来到大路上。天瓦蓝瓦蓝的,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其实天离地面很远很远,哪里就塌下来呢这样想着,他才放心走起路来。

 走不多远,到了一块洼地,突然,他惊叫起来:“这块地不是陷下去了吗救命!”越叫,越觉得陷得深。他没命地往高处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坐到一条路上,连连说:“真险,真险,真是大难不死。”至于后面的洼地,他心有余悸,连看也不敢看了。

 远远看见自己那间破屋,他眉头紧皱,如果待在家里,地陷了,怎么办最的办法是房屋要建得像一艘船,地陷了,还能漂在水面上,再做几把桨,还能乘风破浪,哈哈,妙主意!可是,他转念又想,要是水面也塌了呢和房屋一起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有始无终地坠落,怎么办想着,他眼睛都不敢睁开,慌得六神无主。

 另有一个人却为这杞国人的忧虑而担忧,便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杞国的那个人说:“如果天真是由气体积聚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不都要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而成的,只不过它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打伤人的。”杞国的那个人又说:“地要陷落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践踏行走,整日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它会陷落下去呢”这个杞国人听了,才抛掉了忧愁,高兴起来。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

1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翻译如下:

传说这块大石头是大禹开凿出来的,河中的河床因为常年水流的冲击变得广阔,河流在深邃的崇山峻岭间流淌好长一段距离,河水不断冲击崖壁又返回来,巨大的石头立在两侧山上,好像随时要掉下来一样但又好像有所凭靠。

出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孟门山》节选。是作者游历孟门山时创作的散文。

扩展资料:

《孟门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孟门山,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这篇散文文辞优美而绚丽,读之如身临其境。

郦道元,字善长。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 孟门瀑布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译文:孟门,指龙门的入口。河中巨大的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叙述里,龙门是大禹凿出的,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真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瀑布好像有一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3 郦道元《孟门山》翻译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4 文言文翻译:(郦道元)龙门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5 孟门山翻译

《孟门山》

南北朝 郦道元

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译文:《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译文:《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

译文: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译文: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扩展资料:

《孟门山》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孟门山,由写水开始,黄河经屈县故城西,过风山,弯弯曲曲流经八十余里,到孟门山。

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这篇散文文辞优美而绚丽,读之如身临其境。

整体赏析

这篇散文首先叙述孟门山的地理位置及说明其地质情况,“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继而说明来历,既为水势怒涌绘出外观,也为下文叙写作好铺垫。

接着是文章主体,分三层说明:以夹岸山势描写开头,继而说明夹岸山石奇特形状,进而说明由于千百年的水石相击,终于水击石穿。作者落笔于山,着意于水,写出黄河与孟门山搏击的壮美景象。

第二层着力写水的白气如云,描 切生动,形象自然,如雾沾人,令人惊心动魄,奇特雄伟。第三层,着重说明波涛汹涌过孟门的气势,奔浪、悬流无比壮观,水势浩大,如狂如怒。水势鼓涌,如山腾起。

奔腾的浪涛又向低处流去,水流之速,水势之大,实是气魄宏伟,这壮美既快人心意,又鼓人精神。其次,在于它美的丰富性。

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无穷无尽的伟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韧劲,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声响之美和形体之美,给人以雄伟的美感,但有时它又呈现出温和与细腻。

再次,在于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从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万寻”与“浚波颓垒”的变化。

这篇文章第一段写风山。第二、三段写孟门山。先写孟门山的位置,次引书证,然后具体写它是黄河的天险。

作者在描绘客观景物时,注意和游观者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水急浪猛,撞击山崖,山崖给人一种将要倾倒的感觉。

崖岸的巨石,“若坠复依”,濒临险境,流水撞冲,激起如烟如雾如云的水气,飘飘渺渺,一旦窥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中国 历史 上,见过西王母的皇帝至少有两个,一个周穆王,一个汉武帝。周穆王见西王母,互送礼物,互相唱歌表达情义。汉武帝则更多的是为了求得西王母的庇佑,是一种差距更大的拜见。关于周穆王见西王母的记载,出自《《穆天子传》》,里面虽然没有写西王母的外貌,但她自称是天帝的女儿,而且临别时两个人依依不舍,周穆王还承诺三年之内还会回来看她。这说明西王母应该不会是山海经描述的那样: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住在昆仑之丘。戴胜听着是个人名,实际上是一种鸟,头上有着凤凰一样的羽状头冠,细而长的喙,作为鸟类,它是很漂亮的。那山海经里描述的西王母就是戴胜鸟一样的外形,但是长着老虎的牙齿,尾巴也是豹子的尾巴,居住在洞穴里,洞穴是在一个叫昆仑的山上。如果真是这样的形象,周穆王多半不会说还会再回去看她的话。

山海经还描述了西王母住的昆仑之丘的环境,位于西海的南边,旁边有沙漠,在红色河流和黑色河流之间。

除了名称不太一样,这个所谓的“昆仑之境”,倒是和今天的埃及的地理位置有些相似的,埃及的北边是地中海,右边有红海,左边有沙漠。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国力强盛可以和当时的中国一较高下的,只有古埃及。这也是论证穆天子最终是否真的到了埃及的一个重要论据。为什么呢,故事很长,我们先从穆天子的出发开始说起。

《《穆天子传》》并不是从正规的图书馆传下来的,它是西晋的不准 (fou biao) 在**魏襄王墓穴的时候,发现的一堆竹简古籍中的一部分。盗墓贼没有多少文化,认为竹简不如金银值钱,所以一部分竹简还被他点燃照明;再加上时间久远,年代动荡,因此《《穆天子传》》的有一部分内容已经缺失,无法考证。

就算是它的成书,有人认为是真正的史料记载,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认为它是真实穆天子游记的,是因为它的记载和真实的史料记载有重合的地方。比如《《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西巡的八匹好马分别叫做赤骥、盗骊、白义、山子、绿耳、逾轮、山子、渠黄。穆王一并带着的狗也是好狗,分别叫重工、彻止、雚猳( guan jia )、来白等等;他的车夫分别是造父、参百、芍及、耿翛( xiao )。

这在《史记》中得到了印证:造父为穆王得盗骊、华骝、绿耳之马,御以西巡游,见西王母,乐而忘归。

但因为它的描述有时候数据过于夸大,所以被当成是后人假托伪作,或者干脆堪称是志怪小说,也不足为奇。整个旅程,完全可以当成是周穆王的一场华丽梦境冒险。他在梦里到达了西王母的瑶池,和她畅饮欢歌,一路上收集到了奇珍异兽,喜欢的果实,数以万计的玉石,还征服了沿途的部落。这完全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赢家的理想。

历史 上,周武王向东边扩张,周昭王向南边扩张,到周穆王继位的时候,他想要建功立业,就只能向西征服各部落。关于周穆王继位的时间,有人说是公元前1026年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976年。但不管哪一种,似乎都默认了周穆王活了大概105岁,并且统治周王朝的时间也很长。他习惯了在外征战游猎,即便是在位期间,也经常不在都城。即便是这次西巡开始,他也是一路喝酒,一路打猎,但也带着六个师的兵力,一路浩浩荡荡,凡是走到一处好风景,必然要喝上一阵,遇到天冷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打猎。“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首先到了犬戎, 历史 上记载,他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只收获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穆天子传》则干脆只记载了犬戎首领请周穆王喝酒的事情,白狐玄貉,还是他自己打猎得到的,用来祭祀河宗,也就是河伯,或者叫河神。紧接着到了阳纡之山,一个名叫伯夭的河神,到燕然山迎接他。带来了玉璧等礼物。周穆王于是把军队交给三位大将带领,他自己挑了吉时,换了庄严的礼服,用最严肃的礼仪,来祭祀河神。河神把周穆王交给他的玉璧沉到河里,助手们又把祭祀用的牛羊猪马沉到河里。伯夭借助河伯的口吻说,周穆王姬满,你现在做的事情是有利于国家的,所以我告诉你舂山有宝贝,还告诉你昆仑的70处泉水,这样你才能到昆仑之丘这个地方,才能找到舂山的宝贝。周穆王拜谢河伯。

为此他还就假惺惺地感叹过:哎,你说我这样贪玩的君主,是不是不负责任啊?

这时候他身边的近臣就安慰他,说人们希望的圣明的君主,就是能够让他们好好地生活的。您现在这样征战,游猎,虽然是没有处理朝政,但是人民在平安地生活,不需要经历战乱。这就是好的君主。

周穆王满意地奖赏了他,然后放心大胆地准备西巡。伯夭自告奋勇要陪同周穆王去找舂山的宝贝。周穆王对他非常看重,把天子的八匹马的座驾都分了他一半。

紧接着就到了赤水东边,周穆王在这里修整了几天,爬上昆仑之丘以十分丰厚的祭祀礼仪拜了黄帝宫。还安排人专门守护皇帝庙。今后的路程,周穆王仿佛就是来郊游,顺便“征”一“征”的,从记录来看,更像是沿途的物资补给点,沿途的部落送给他马牛羊、谷物和美女等,而周穆王也用贝带、黄金、珍珠等当做赏赐。

到了群玉田山,发现草木虫鸟都很少,周穆王准备了好几辆车,起码采集了一万只玉,仍然舍不得走,还在玉山歇息了四天。最后他还留下了邢侯将军带人继续采玉。他本人继续往西走,直到找到舂山,这是一个山清水秀,不冷不热,也没有狂风骤雨的地方,也就是先王认为的仙境。这里有各种动物,红色的豹子,白色的老虎,熊罴财狼,白鸟,青雕。太适合醉心狩猎的周穆王了,他在这里抓羊,打野猪,玩得不亦乐乎,足足待了五天,才满意地题字离开。另外他还带走了孳木华和赤乌族的良种谷子,准备回国栽种。

《穆天子传》的卷一主要是做西巡的准备工作,卷二记载的都是西巡途中和各部落的交往,卷三花了大半的篇幅来写周穆王和西王母的会面。他送了一块白玉和一块黑玉给西王母,这是他整个西巡途中,唯一一次送礼送两块玉,并且是唯一一次由周穆王先送出礼物。

周穆王请西王母吃饭喝酒。西王母借歌传情:白云飘在蓝天上,山陵自古就在那里。道路漫长,山川阻隔,如果你以后没死的话,你还能再来吗?周穆王说:我还要回去管理我的国家,但我以三年为期,我必然会将国家治理得安安稳稳,大家都有钱吃饭,那时候我就回来见你。西王母又感叹:哎,我也只能留守在我这西方,和虎豹鹊鸟为伴,我是天帝的女儿,不能不听从安排。我本来应该平等对方世间万民,但我的心已经为了你而欢欣鼓舞了。

西王母十分大胆直白,周穆王也没有觉得对方地位比较低而感觉冒犯。这证明双方的实力或者说心理地位是相对平等的。纵观全文,除了河伯和西王母这里,周穆王可都是先“征”而后接受贡品,再赐与礼物的。

所以,如果西王母所在的地方,只是简单的少数民族,周穆王不会如此客气。这样一来,如果说是埃及的法老,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个猜想,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就是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公元前900多年,周穆王的马即便是千里马,即便是还带着一个能够通河伯的向导伯夭,但他还带着六个师的军队,而且他还一路游山玩水,采玉石矿,移植植物,采石矿,征服沿途部落等等,他能在两年时间内从河南洛阳走到埃及吗?更何况,《穆天子传》还记载他在和西王母会面之后,还在西北大旷原修整了好几个月。

那么如果西王母的昆仑之丘,不是比较相似的埃及,更合理的猜测它应该在哪里呢?根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最初从宗周瀍水以西,到阳纡之山、河宗之邦,走了3400公里。宗周瀍水,根据推断是在今天的河南洛阳附近,而河宗之邦应该是今天的河套地区。两者相距750公里。按照这样的换算方法,再加上一定的误差,周朝的1里,相当于现在的230米左右。

按照这样的换算标准,在周朝距离阳纡2500里的西夏氏,再算上往西延伸路途上的曲曲折折,应该可以推测是宁夏平原附近,当时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可好太多了。而河首,更简单一点推断会不会就是黄河的起源呢,当时应该会认为黄河的起源就是昆仑山脉。而且距离换算下来,也相差无几。不知道这里是物产丰富呢,还是周穆王要调节一下身体适应度呢,总之在这里耽搁得比较久,然后再踏上了寻找西王母的路。舂山以北到西王母所在地,要3000里,向西到了甘肃西部。

更为巧合的是,在今天的甘肃泾县,有一座山叫回山,相传就是周穆王和西王母离别的时候,频频回头而得名。山下还有北魏时期就开凿的西王母石窟。

而在《穆天子传》里也记载了,周穆王感念西王母的情义,登上弇( yan )山,不仅题字留恋,还栽下一棵槐树,还把弇山改名为西王母之山。这样看来,弇山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回山。

而至于西王母的长相,我们不妨再大胆假设,她只是一个偏远的母系 社会 的少数民族首领,因为长期的与世无争,因此带上了一定的神话色彩。而她长相,只是头上装饰着漂亮的戴胜鸟的羽毛,戴着虎牙项链,腰间围着虎皮或者豹皮,当然的确是住在洞穴里。不过她们部落聚居的地方,环绕着水流,不远处还有活火山口。至于昆仑之丘有神,会不会是西王母的部落的图腾或者守护神是人面虎身呢?越封闭的民族往往有越强的信仰和仪式感。也许就是这样的形象,导致了西王母的神化。并且经过文字、故事的加工,而塑造成为了今天的形象。而正是这样的神化,让周穆王在面对明显落后的西王母时,仍然是比较尊敬的心态。

《穆天子传》的魅力就在于神秘,不可断定,但同时又能够让人们在史料和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从它面世之时起,就引得人们痴迷不已。而且,穆天子书仍然有疑点解释不通,为什么周穆王去昆仑之丘走了14000里,回来没有绕路走了10000里。但记录者却要说总共走了35000里呢?一时笔误吗?除了美丽的神话,《穆天子传》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央政府和西北部落的一些交流,期待考古中有新发现,可以帮助《穆天子传》的解密。

《穆天子传》又称《周王游行记》,共六卷。作者不详,有晋代郭璞注本为晋咸宁五年(279),不准盗发战国魏王墓所得。同时出土的其他竹简都已经亡佚,只有《穆天子传》流传下来。

《穆天子传》前五卷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之乘,西行参加西王母宴会之事;第六卷记载穆王宠妃盛姬病卒于途和为其办理丧葬之事,行程达两万五千里之遥。其内容包含了当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还有神话传说。

可以说,《穆天子传》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却又如同小说一样,具有虚构的部分。《穆天子传》到底能否看做是小说呢?其与小说文体有何异同?

一、何为小说

我们首先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概念理论的界定。“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语言。在《汉书•艺文志》中,刘向将小说家列为流派,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也就是说,小说是出于虚构的。到了唐代,文人才有意识的去写作小说,小说文体走向成熟,成为了独立的文学体式。金圣叹认为历史是“因文运事”,而小说是“因文生事”。

以《三国演义》为例子,即是以史书《三国志》为依据,三分实、七分虚的构织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三国世界。《穆天子传》是围绕周穆王西行一事展开。可以看做是一部游记,忠实的记录了某年某月,经行某地,遇见何人何事,更像是一部合格的旅行日记。

但他也塑造了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尤其以周穆王和西王母宴会对饮一卷,充满了神话色彩。宠妃病亡、周穆王悲痛欲绝一段,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但可惜,这部分不过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平直的记述,谈不上艺术创造性。

二、《穆天子传》的性质

清代以前,关于《穆天子传》的研究,主要对其作文献整理、注释工作。后来的研究转向多领域。除了文学、文献方向以外,还涉及到地理、民俗等方向。至于《穆天子传》一书的性质,学界向来争论不一,众说纷纭。

与《穆天子传》同时出土的《竹书纪年》中,有周穆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的记载。可见当时是作为史传资料而记录下来的,王嘉在《拾遗记》中写到:“有书史十人,记其所行之地”。《史记》中亦有相关记载。《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将其列为史部。成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典籍资料。

但《穆天子传》绝非信史。《穆天子传》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将周穆王塑造成一个英明的君王,这与历史史实并不相符。《穆天子传》的故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对周穆王西行的经历作以记述,其中虽然记载了各个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等问题,但途经的地方却与《山海经》、《楚辞》中所载神话相合。却并不是全部真实可考的。

西王母和八骏更是神话之说。此外,从艺术性上来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文极赡缛,有法可观。三代前叙事之详,无若此者。”从写作的笔法上,肯定了《穆天子传》的文学性,认为其可以看做是小说的滥觞。

到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穆天子传》性质时,认为《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王西行之事,在早期文献中并没有记载,较“《山海经》、《淮南子》尤为近实。”与《列子•周穆王篇》相类,认为其是当时民间流传的故事,当归入子部小说家类。

三、《穆天子传》与小说文体的异同

现代文学理论定义中,小说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将其运用至《穆天子传》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人物刻画上,以周穆王为中心,涉及到其他历史典籍中有所依据的人物达47位之多。而其主要刻画的周穆王形象,也是十分立体的。在政治上,励精图治,爱好和平,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关心百姓生活,体谅受灾民众的苦难。在感情生活上,对于因病逝世的宠妃盛姬,会痛哭流涕,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穆天子传》对其他随行的人物也有刻画,虽然较为简略,但也各有特色。并不是苍白无力的叙述。情节叙述上 ,主要周穆王西行途中所见。描绘了不同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环境描写上,以西行漫游中所见,描绘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景。有高山雪景,春水清泉。有沙漠,也有草原。环境的描写与人物活动轨迹相关联,推动了故事的进展。

在叙述手法上,主要运用虚构的手法。开篇周穆王的“八骏坐骑”可以日行千里,就奠定了奇幻的基调。而以周穆王会见西王母一节,更为精彩。此外,还运用到了夸张、渲染的手法。可见,《穆天子传》已经初备了小说的各要素。

但总体上来说,《穆天子传》大部分的内容仍然是铺陈直叙,文笔不够统一,比较粗糙的,其目的和创作动机也是为了“记实”。只是在其中混入了神话色彩的奇幻构思,这与先秦时期文学创作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结语

由此可见,《穆天子传》虽然只是处在较为幼稚的萌芽阶段,但是,其中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细腻的片段描写,已经远超其他同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显示出“小说化”倾向,对后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书灿,《<穆天子传>研究述论》,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5期

2马振芳,《大气磅礴开山祖 ——<穆天子传>的小说品格及小说史地位》,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文言文八骏

1 请推荐一句 带有 骏 的文言文 ◎ 骏 骏 jùn 〈名〉 (1) (形声。本义:良马) (2) 同本义 [steed;fine hors...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