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叶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化学成份 25 性味 26 归经 27 功能主治 28 柳叶的用法用量 29 附方 210 柳叶的临床应用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柳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柳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柳叶 1 拼音
liǔ yè
2 《辞典》:柳叶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Liǔ Yè
23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春,夏采收。
24 化学成份
含493%鞣质(干重)。每公斤鲜柳叶含碘10毫克,高于一般食物数千倍。
25 性味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柳头(枝梢嫩叶)味苦,性凉,无毒。"
26 归经《本草再新》:"柳头入心、脾二经。"
27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治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
①《别录》:"疗心腹内血,止痛。"
②陶弘景:"疗漆疮。"
③《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
④《纲目》:"疗白浊,解丹毒。"
⑤《本草再新》:"柳头平肝,发(散)热,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28 柳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29 附方①治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濒湖集简方》)
②治下痢后成腌鱼水,险症也:柳叶煎汤(服)下,如止,可救。起病不多日下腌鱼水,年少者方可治,老者难治。(《慈惠我》)
③治小儿丹,烦:柳叶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搨洗赤处,日七、八度。(《子母秘录》)
④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煮柳叶若皮,洗之;亦可纳少盐。此又疗面上疮。(《肘后方》)
⑤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圣惠方》)
⑥治疖肿、乳腺炎: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至糖浆状,备用外敷。(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柳叶膏)
210 柳叶的临床应用①治疗炎症感染
用柳树嫩枝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毫升,小儿酌减。临床观察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疖肿、膀胱炎、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种炎症共120例,结果治愈107例,占891%。
用鲜柳叶熬膏外敷创面,每天换药1次,对疖肿已溃者有治疗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参见"柳枝"条。
⑧治疗高血压病
鲜柳叶05斤,加水煎成100毫升,2次分服。6天为一疗程。观察38例,经一疗程后,28例降至正常,8例有所下降(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但未恢复正常,2例无变化。降至正常的28例中,19例经半个月观察,其中13例疗效巩固。半数以上病例的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夜尿、口干等有明显减轻。胸透复查22例,原来主动脉弓纤曲延长的6例中有5例恢复正常。眼底复查13例,部分有所改善。服药后有2例党上腹不适,2例出现荨麻疹,乃中止治疗。
④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将柳叶制成糖衣片(每片相当于生药2克)内服,开始每日8~10片,2~3次分服,连服3~4周;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服至痊愈。儿童剂量酌减。54例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后,有34例获得好转:颈围缩小1厘米,肿大降低Ⅰ度或Ⅰ度以上,自觉症状好转。未见副作用。据测定,柳叶含有丰富的碘,每公斤鲜品达10000微克。单味片剂以对弥漫型轻度病例效果较为明显;如配合海带或黄药子,白药子制成复方片剂,则疗效有所提高。
211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柳叶的方剂 榉柳叶汤
拼音:jǔliǔyètāng处方:榉柳叶3斤,麦门冬(去心)2两,干姜2两,大枣10枚(擘),甘草1
十叶散组成:芙蓉叶、荷叶、蕉叶、菊叶、银花叶、紫苏叶、柳叶、槐叶、冬桑叶、天名精叶各等分。主治:喉症,无名
萆麻汤音:bìmátāng处方:扁柏叶、槐叶、青蒿叶、柳叶、萆麻叶、桃叶、金银花、艾叶各等分。功能主治:阴
追虫串(少许)、枳壳、生军(炒)、蓝布灰。功效:追取虫积。用法用量:柳叶汤送下。如要取螺蛳积,干漆灰为引。
柳叶汤拼音:liǔyètāng处方:生柳叶3斤(细切,冬用皮)。功能主治:漆疮。用法用量:以水1斗5升,煮
更多用到中药柳叶的方剂用到中药柳叶的中成药 绿袍散
咽喉,败坏甚速。制备方法:上前三味各研细末,和成柳叶色,然后加入后一味少许再研匀用。《医方类聚》卷七
青麟丸:用鲜侧柏叶、绿豆芽、黄豆芽、槐枝、桑叶、桃叶、柳叶、车前、鲜茴香、陈皮、荷叶、银花、苏叶、冬术、艾
艾叶汤三一《疡医大全》卷二十四处方艾叶、苎麻叶、槐叶、柳叶、白及、防风、白芷、升麻各等分。功能主治阴(匿虫
麝香丸蚺蛇胆1分,牛黄1分,赤小豆(为末)1分,蟾酥如柳叶2片。主治:小儿五疳。用法用量:12岁每服3丸
连花清瘟胶囊用。”8月21日,记者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杂志共同主办的“流感大流行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
更多用到中药柳叶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柳叶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六救荒本草]草部
苗高一二尺,茎方如钗股,四棱茎,多短茸白毛。叶似柳叶而阔,边有锯齿,又似旋复花叶,其叶作层生,每层六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七柳枝三百零七]柳絮、柳花、柳实、柳子从背起,柳木炭,水合敷。(第九。)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第十。)小儿丹毒,柳叶一斤,煮汁拓
《惠直堂经验方》:[卷一通治门]壬水金丹。滴烧酒一斤。白蜜四两。拌匀。用柳木甑一口。下铺柳叶寸余浓。以绿豆二升。水浸一夜。黑铅二斤。打作薄片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柳曰∶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青绿,枝条长软。陶以柳为水杨,非也。藏器曰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九]阴阳类论第七十九篇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或毛叶地瓜儿苗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瓜 31 地瓜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地瓜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4 豆科植物豆薯的块根·《辞典》·地瓜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地瓜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化学成份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地瓜的用法用量 411 附方 412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瓜 1 拼音
dì guā
2 英文参考pachyrhizus [朗道汉英字典]
wayaka yambean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或毛叶地瓜儿苗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瓜
地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1]。
31 地瓜的别名
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2]。
32 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或毛叶地瓜儿苗L lucidus Turcz.var hirtus Regel的根茎[2]。前者分布东北、陜西、河北、四川及云南;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2]。
33 性味甘、辛,温[2]。
34 功能主治活血,益气[2]。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2]。
35 地瓜的用法用量煎服:45~9g[2]。
36 化学成分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Lycopose)、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2]。
4 豆科植物豆薯的块根·《辞典》·地瓜 41 出处《中国药植志》
42 拼音名Dì Guā
43 地瓜的别名土瓜、凉瓜、凉薯、葛瓜、葛薯、土萝卜(《中国药植志》),草瓜茹(《陆川本草》),沙葛、地萝卜(江西《草药手册》)。
44 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块根。秋季采挖。
45 原形态一年生草质藤本。块根肉质,肥大,圆锥形或纺锤形,直径达10厘米,外皮淡**,富于纤维性,易剥去,肉白色,味甜多汁。茎缠绕状,长达3~7米。复叶,互生;小叶3枚,顶端小叶菱形,长35~16厘米,宽55~18厘米,两侧小叶,卵形或菱形,长35~14厘米,宽3~135厘米,边缘有齿,或掌状分裂,少有全缘。花浅蓝色、堇紫色或白色,长15~20毫米,成簇集生成总状花序,簇的基部有关节;翼瓣和旗瓣等长,旗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而内弯,与翼瓣等长或过之;花柱与柱头内弯。荚果长75~13厘米,宽12~15毫米,有细的粗糙状伏毛;种子近方形,宽、长约7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46 生境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47 化学成份块根每100克含蛋白质056克。脂肪018克,碳水化物82克。叶含豆薯甙。
48 性味《陆川本草》:"甘,凉。"
49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
①《陆川本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②《四川中药志》:"止口渴,解酒毒。"
410 地瓜的用法用量内服:生啖或煮食。
411 附方治慢性酒精中毒:地瓜拌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412 摘录柳叶简介
本文2023-10-05 08:29: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