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医入门基础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4收藏

求中医入门基础书!,第1张

中医学基础    张登本主编

是现在中医药大学比较推广的一本书。

主要是讲基础的,去书店看看。

这是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概念

二、辩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学的基础》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体质

第五节 生命活动整体联系

第四章 病因

第五章 病机

第六章 诊法

第七章 辩证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

附:主要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1《黄帝内经》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始名《素问》、《灵枢》,在唐代合为《黄帝内经》。其内容涉及医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据学者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主要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方法进行了探讨外,还深入剖析了人体构造、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对于中国哲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人体是一个以自然界为基础、以自身内在作用为主要特点的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主张“顺应天时、遵循地利、调理人体”,提出了自然辩证法诊疗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其中的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经络学说、针灸治疗、草药汤剂、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一直被世界各国的中医师所重视。

3《黄帝内经》的影响。

《黄帝内经》不仅对我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传入了欧洲、美洲等国家。尤其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形成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如今,《黄帝内经》已经成为了人们探究中华文明、研究中医医学的重要资料,其思想和学术价值仍源远流长,继续影响着全球的医学文化发展。

4拓展知识:其他重要的中医典籍。

除了《黄帝内经》之外,中国的中医史上,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医学著作。如《伤寒论》、《金匮真言》、《千金方》、《医学入门》等著作。

这些著作所包含的中医理论和应用技术,对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先进性的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独具的医学思维和理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你好,这个必须来说的。

中医入门最能入手的经典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彭子益先生的总结,从这里入手,那中医的整个学习的路就走正了,非常关键哦,而且也很容易入手。

这本书能看下来,那可以看李可老中医的那本书。这样你一开始学中医走的就是最直接和实际的路了。

也希望你看后觉得确实有用后,那推荐给更多的人,那更多人收益,使得中医的学习变的不难。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另外在  秘籍网   或者  医书网    里收藏了很多针灸书籍,对针灸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中医的健康观简单地提炼为: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系统,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了失衡就是病态,这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从中医的生命观和疾病观,我们可以推出:即时你身上有一亿个细菌,只要你的机体平衡系统没打破,你还是健康的。

当西医发现细菌和感染性疾病的关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细菌都是采取赶尽杀绝的态度。知道后来发现用大量的抗生素,导致病人体内菌群失调出现更加顽固的疾病,才提出保持人体内微生态平衡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还是以赶尽杀绝细菌这样的思路在治病。

在第二环讲课将对中医疾病观做更加详细的介绍。中医发病学说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病因会损伤机体,同时机体必然也会对此做出反应以对抗损伤,这两者都会对机体的动态平衡系统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导致疾病的因素。有时候前者已经不用考虑,后者才是机体失衡的重要原因。

从中医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可以推出,中医的病因观为:凡是能影响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体内的、身外的,自然界的,人为的,只要具备影响机体平衡能力的都是潜在的病因。中医把所有的病因统称为邪气。

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失常了就可以称为病因,称为“六*”(也还是:风、寒、暑、湿、燥、火)。比如,到了夏天,天气热是正常的,把这种天气叫做“暑”,但是如果天气太炎热了,也就是“暑”太过了,“暑”就成了一种病因,是六*之一,在这种天气下,人就会容易中暑。

情绪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一旦失常也会成为病因。

吃饭本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必要手段,但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吃撑了会伤肠胃的意思。

所以说,中医的病因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只要能影响到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病因,并非只有可见的实体,比如细菌、病毒这些才是病因。

西医学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很多致病微生物,这些细菌或者病毒如果在体内滋生,就会导致疾病,这是西医学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

这一点让很多中医在西医面前丧失了自信,因为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当初非典肆虐的时候,很多反中医的人说:“中医连导致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就说能治,这不是骗子吗?”

理解了中医的病因观,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中医治病只看人体平衡情况,根据病人身体失衡情况来治疗,根本不需要知道是什么细菌或者病毒。”也就是前面讲的话了:假如你的身上有一亿个细菌,但是你的身体的动态平衡系统没有失衡,就没有疾病。

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并不是中医不承认细菌病毒的存在。虽然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有很多人不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但是中医理论的创立者绝对是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的。因为中医的气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质,现代科学到目前为止都不能检测到,细菌病毒尽管很小,但是已经有形质了。中医的创立者能够感知到气的存在,那么对已经形成了形质的细菌和病毒肯定能感知得到的。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佛教经典上得到佐证。佛经上说:佛观一滴水,十万八千虫。印度的先哲和中国的先哲在对世界的认识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佛经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可以认为,创立中医学的先哲对此也有认知。

中医病因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医学对病因性质的描述不是根据病因本身的特性,而是根据病因作用机体以后,机体状态失衡的情况。

中医对病邪性质的描述实际上是机体失衡的情况,和病邪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因素,只要它们导致的机体失衡是相同的,就属于同一种病邪。

即使同一种病毒,同一时间,感染了不同的人,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在中医看来,病邪的性质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种病毒,感染了同一个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在中医看来,病邪性质也是不同的。

比如,伤寒感冒有一个阶段叫“入里化热”,如果病邪的性质是它本身固有的,一个寒邪,怎么可能入里又变成了热邪呢?只能是机体的状态随着疾病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中医这种始终立足在人体自身来认识问题的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后面会具体分析。

在第二环的讲课中,将会详细地讲述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分析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机体平衡,导致疾病。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

《黄帝内经》上说:“大要以平为期,此其治之之道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治病被称为“调理”,就是从这里来的。

中医治病就是调理机体平衡。根据机体平衡被破坏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调整,使平衡重新回复,就是中医的治疗观,称之为辨证论治。

大家注意这个“证”字!证,是指机体在特定时空的状态。中医治病的立足点不是病上,而是证上。辨证论治就是辨别人体状态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

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实和中医的病因一样,只要能影响机体平衡,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能成为病因的,就可以成为治疗手段。同样,能成为治疗手段的,如果用得不好,就是病因。所以,中医的治疗手段很多,可以说是数不清。现在最常见的是中药和针灸。

中医的这种治疗观和西医的治疗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西医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治疗伤寒阳明病,腹内有燥屎,病人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比较危重的情况。中医治疗是用大承气汤泻下燥屎,病人就热退神清。中医认为这种泻下作用正是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是,按照西医的观点,认为病人泻下是药物刺激胃肠导致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中医称“下焦蓄血”,中医治疗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抵挡汤,都是活血化瘀,病人服药后,有的会腹痛很厉害,然后从大小便中泻下黑血。如果按照西医的观点,病人都可以告你医疗事故。但是瘀血下来以后,病人能立即感觉到轻松,病情向愈。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以及如何认识在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将在第二环讲课中详细讲解。

在中医的生命观里,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形、器、气、神。也就是说,中医不只是认为生命就是形体结构加精神活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目前不被西医承认的概念。中西医所有的矛盾其实就集中体现在这里。如果西医能认识到气的存在,中西医就完全可以重合。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我们能见到的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从无中生来的,叫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中间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气。气可以成象,但是还没有成形。气成象以后,物质按照气成的象聚到一起而成形,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所以长成这个样子,是由气来决定的。

人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头、手臂、腿、躯干都是近似圆形的,细胞排列为什么不是沿着直线无限地延伸下去呢?恰恰能在该转弯的时候就转了一个弯?这都是由气来决定的,中医经典中叫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所以,中医从来不认为身体上长了一个东西,比如说肿瘤,就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如果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那么割了它,这个病肯定就好了。但是如果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呢?割了它,长出肿瘤的原因还在,接着又长出新的。西医说这是复发,其实,西医根本就没去治疗那个产生肿瘤的原因,再长出来是必然的。

只有理解了气这个概念,中医才能入门。

现在的中医教材,因为受物质主义影响,对气的概念讲得不是很深入。而中医古籍中,由于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把只要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都命名为气,比如空气等等,导致气的概念内涵很混乱。气的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有无之间的这个过渡,气决定着有形世界。

中医的健康观,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的概念。健康的人体是动态平衡系统处在平衡的状态,亚健康或者疾病都是失衡。中医的一切治疗手段都是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所以,一切能影响到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称为中医认为的病因,也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工具。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根据这个因素作用人体以后,机体出现什么样的失衡来定义的。比如说,如果给机体造成了发冷、血管收缩、肢体僵硬等情况,都属于寒邪;而给机体造成了发热、血管扩张、出汗、肢体膨胀等情况的,都属于热邪。无论它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中医的治疗观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首先要判断病人机体失衡的情况,这个过程叫“辨证”,再根据病人的机体失衡情况想办法把平衡纠正过来,这个过程叫“论治”。“证”是指处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点的人的机体状态。

                          --本文编辑自《什么是中医》

求中医入门基础书!

中医学基础    张登本主编是现在中医药大学比较推广的一本书。主要是讲基础的,去书店看看。这是目录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第一节 中医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