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第1张

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玄奘《大唐西域记》给以它“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评价。龟兹乐是西域文化中最繁盛的艺术,是祖国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创造。它从公元4世纪兴隆,到7世纪已达到辉煌的盛期。它在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后,逐渐发展起来,后来又对中原、东亚、西亚、南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龟兹乐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快速的乐曲,多作歌曲的结束)三部分,说明它是在乐器伴奏下,歌舞并举的。

从古籍和龟兹石窟壁画中得知,龟兹乐中先后使用过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笛、箫、筝、笙、唢呐、铜角、羯鼓、腰鼓、答腊鼓、毛员鼓等二十四种乐器。这些乐器中,有些是古代龟兹人自己创造的,如筚篥、直径的五弦琵琶等;有些是从中原,或从南亚、西亚各地传入的。北齐乐师曹妙达和随阿史那公主入中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都是龟兹琵琶的著名演奏家。曹妙达的龟兹琵琶技艺堪称国手,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王,一直到北周和隋朝时仍享盛名。苏祗婆把龟兹“五旦七声”音乐理论传到中原,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

依据《隋书·音乐志》所述,龟兹乐最流行的乐曲有四种,即《善善摩尼》《小天》《婆伽儿》和《疏勒盐》。实际上,它的乐曲远远不止这四种。连《旧唐书·音乐志》也说:“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按:是变龟兹声为之),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可知其数量还相当多。现可考的乐曲便有《苏幕遮》《太平乐》《北庭子》《胡饮酒》等等,都是大曲形式。古龟兹国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千泪泉”,那清脆优美的泉水滴落声、关于龟兹公主与青年的爱情悲剧,使他怦然心动,使他奔腾的乐思油然而生。他采撷了这优美绝伦的山泉音响,合着泉声,创作出一首永载史册的乐曲,起名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鸡》。这首龟兹羯鼓曲后传入中原,成为唐代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唐末此曲逐渐失传。

关于龟兹乐的舞蹈艺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道:“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这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有具体形象的资料,唐诗中也有不少此类的佳句。玄奘西行取经经过龟兹时,赶上了龟兹盛大佛教节日——行象节。龟兹的音乐舞蹈使他一饱眼福,其中有欢腾热烈的《乞寒舞》(又名《泼寒胡戏》《苏幕遮》《浑脱舞》)。只听城楼上鼓乐高奏,人们提来清水,赤脚露臂,手挽手围着水尽情狂舞,高唱《苏幕遮》歌曲,互相用水浇泼,并用绳索钩套来往行人。他们把水洒向天空,象征着水从天降,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乞寒舞》后传入中原,在唐代曾风靡一时。现我国云南傣族有“乞寒”风俗,有“泼水节”。在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各国至今也仍保留着“泼水为戏”的风俗。它有洗涤污秽、万象更新的意义,又有祈求水源充沛,祝愿一年喜获丰收的目的。

对龟兹乐的发展有过贡献的人中,弟史很值一提。她是汉代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的女儿,嫁给了龟兹国王绛宾。弟史曾到长安专门学习过音乐和古琴。汉宣帝派宫廷最好的乐师给她教授技艺,并时常亲耳聆听她弹琴。她学成后返回西域时就已是远近闻名的音乐家了。她当了龟兹王后之后,亲自掌管国家的音乐舞蹈机构。公元前65年,她同绛宾一起带着许多龟兹乐曲去长安朝贺,汉武帝封她为汉家公主。在长安住一年回去时,汉宣帝赠给她一个数十人的歌舞队,把中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带到了龟兹。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音乐舞蹈的交流,对龟兹乐后来能久盛不衰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后,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

南北朝北周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其所奏琵琶乐有七声:宫声、南吕声、角声、变徵声、徵声、羽声、变宫声。

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开皇中(590年),龟兹乐器大盛于朝野。当时著名乐师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人,精通龟兹弦乐、管乐,新声奇变,公王之间,争相慕尚。

隋大业中(611年)隋炀帝定《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

扩展资料

在源远流长的龟兹文化的影响下,“以歌言声、以舞言情”成为龟兹各民族的典型特征。

龟兹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公元前就与中原交往频繁。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娶乌孙公主为妻,后绛宾携公主去长安朝贺,汉宣帝赐给“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

以后绛宾“数来朝贺”,回龟兹后“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这一重大改革,对龟兹乐舞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在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龟兹文化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日趋繁盛,成为西域一个乐舞胜地。前秦国主苻坚,派吕光平龟兹,将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带至中原,从此揭开了龟兹乐舞大规模东传的序幕。

至隋代已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龟兹乐流行在中国内地,《隋书·音乐志》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兹”、“土龟兹”等三部。唐代是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发续”。

隋唐时期,龟兹本地的音乐舞蹈也进入发展高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回国撰写出的《大唐西域记》,对当时龟兹音乐艺术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屈支龟兹 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迄今龟兹地区尚存500余佛教石窟和1万多平方米壁画。其中,音乐舞蹈形象十分客观,舞蹈约18种,舞蹈姿态数十种。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乐舞造型可以说滥觞于龟兹乐舞。

龟兹乐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音乐种类有“歌曲”“解曲”和“舞曲”。

龟兹乐的传入,促进了中原乐器的改革。今内地民间使用的许多乐器,如管子、古称筚篥 、琵琶、腰鼓、横笛等都和龟兹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南北朝时,龟兹舞蹈已经逐步脱离了劳动模似性和自娱性,发展到具有表演手段以及情节内容的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歌舞戏”形式,包括“苏幕遮”、“大面”、“拔头”等。其舞蹈一个共同特点是舞者头戴面具,模似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这是戏剧的初级阶段。“歌舞戏”在西域普遍流行,传入内地后颇受朝野喜爱。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龟兹乐舞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很大影响。龟兹乐舞成为对外交往、显示国威、开展文化交流的工具。日本在隋唐时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这些使者归国时带回的中国乐舞,其中不少就是龟兹乐。日本的“雅乐”里,有许多是与龟兹有关的乐曲,龟兹乐中的筚篥、五弦琵琶等成为日本传统乐器。至今日本还保存着唐代制作的五弦琵琶等。

龟兹乐舞对朝鲜也有重大的影响,朝鲜半岛流传的“长鼓”就是随龟兹乐舞传入的,古代朝鲜使用一种“桃皮筚篥”乃是龟兹筚篥的变种。

古代越南、缅甸等国,亦有龟兹乐舞的影响。《新唐书·骠国今缅甸 传》记载该国宫廷乐部中有四部,第一部即“龟兹部”,其乐器配置,与唐宫廷“龟兹部”完全一致。

龟兹国境内的天山和确勒塔格山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其矿带分布广、埋藏浅,极利开采,为早期铜矿开采和冶炼—也为青铜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克孜尔墓葬出土的铜器主要有铜斧、铜镜、铜勺、纺轮、锥、扣、项圈、耳环等小型生活用具和装饰物品。

出土铜器的鉴定表明,其加工工艺主要是锻制和铸造。如铜刀、铜锥、铜项圈、铜环等为锻造,而铜斧、铜镜、铜勺、铜扣、铜纺轮等则属铸造。其金属成分测试表明,其中有红铜器和青铜器,而以锡青铜器为主。

从铜器成分来看,克孜尔遗址和墓葬当属青铜文化无疑。但是从元素的组成分析看,铜器中锡元素多,而几乎不含有铅等元素,这与邻近的焉耆盆地的和静大西沟、拜契尔墓葬以及东部哈木的天山北路、黑沟梁等墓地发现的铜器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同公元前2 000年到 1 000年的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铜器相一致。克孜尔墓地的铜器以锡青铜为主,铸造和锻造的工艺并存,并出现叠压锻打的工艺,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特点。

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

天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今音乐舞蹈·龟兹乐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玄奘《大唐西域记》给以它“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评价。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