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时期修建承天门后的承天门是什么样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明宪宗时期修建承天门后的承天门是什么样子的?,第1张

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蒯祥设计并参与施工重建9开2层的木构承天门城楼。

这次重建,蒯祥将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了宫殿式,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天安门的规模。此后,明朝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承天门城楼重建后,一座更加雄浑壮丽,更加庄重肃穆的城楼在承天门旧址废墟上拔地而起,造型威严庄重、典雅,气势宏大,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和装饰水平在当时即受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称赞。在这之后,蒯祥又多次负责主持了对承天门的修缮。

承天门城楼总高337米。它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巍峨的大殿,下层是巨大的城台。承天门城楼的大殿为重檐,就是两层檐歇山式屋顶。

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中间有一条正脊,正脊两端折下,有4条垂脊,4条戗脊,就是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接连殿角,两侧留有山花。

重檐的大殿顶上覆盖着金**的琉璃瓦,四角屋檐微微上翘,斜平舒展,形成漂亮的凹线形曲线,使巨大、沉重的屋顶巳得轻盈飘逸,肃穆尊贵。

屋顶斜面设计成凹形曲线,也有它的实用效果,下雨时,流水经过这里后,能够滴到距离墙基较远的地方去,可以保持墙基的干燥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后檐高高翘起,既增加了阳光照射的面积,保持了室内的亮度,又使大殿增添了奔放之感。

在屋顶的正脊和垂脊上,还装饰着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的龙吻和仙人走兽,使承天门外观显得更加古雅、华丽。在红色为底的东西两侧山墙上,大面积贴金,圆圈形的叫万寿圈,呈绶带形状的为万寿带。它们相互缠绕,金光灿烂,喻示着皇帝万寿无疆、皇恩浩荡。

重建后的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故宫也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属于皇家宫殿,自明朝修建以来已经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具有帝王之气的门楼,多年来也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象征和符号,代表着非凡的意义。而这座杰出建筑的设计师,就是明朝时的工部侍郎、明朝皇宫建筑的“木工首”蒯祥。

天安门

天安门在明朝永乐年间建成的时候,取名为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君权神授、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直到清朝顺治帝掌权的时候,才把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天安门同时具备了恢宏壮观和精巧华丽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体现出了皇家的尊贵与气势,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蒯祥

蒯祥是明朝的江苏吴县人,按现代地域划分的话则是苏州人,他是明朝著名的建筑匠师,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的家族。他的父亲在当时就很有名了,被朝廷选入京师主管皇宫里的各种建筑工作,担任着“木工首”的职位。蒯祥从小就跟随父亲刻苦学习家传技艺,后来父亲老了他就继承父亲的职业,做了皇宫里木工首这个职位,后来还做了工部侍郎。

设计建设天安门

明朝永乐帝朱棣把京城从南京搬到北京后,就从全国各地征召了大量工匠兴建皇宫,由于蒯祥一直在皇宫里工作,并且设计水平出众,所以永乐帝就让他设计皇宫的门面承天门,也就是后来的天安门。蒯祥此后不负永乐帝的嘱托,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了承天门,后来又继续负责设计施工了著名的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如今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到他这些杰出的建筑艺术成就。

1、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它的名字叫华表。

2、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3、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4、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5、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

6、“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7、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8、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9、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天安门前的华表古时候有望君出和望君归两层意思。

天安门前面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是柱头、柱身和基座,而在柱头上面的部分又叫做承露盘。

汉武帝曾经命令工匠在神明台的上面建造了一个铜铸的仙人,这个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手里面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

意思是喝了甘露便可以长生不老,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了下来,并且取消了上面的仙人简化成了一个圆盘。

在华表的柱头上面也雕刻一个名为犼的瑞兽,犼是一种外表看起来和狗很相似的瑞兽,并且根据犼所在华表上面的方位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不一样。

在天安门后面一对华表上面雕刻着的石犼是面朝北方,还望着紫禁城,其寓意是希望统治者也就是皇上不要一直居住在深宫当中不知道人间疾苦。

应该要多多出宫去体察民情,所以被人们称为望君出,而在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着南方,其寓意为皇上不要出了宫门以后就不想在回来,所以被称为望君归。

扩展资料:

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0000公斤。汉白玉就是纯白色的大理石,是一种石灰石形态。

因为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

汉白玉通体洁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人像雕刻材料。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附近的太行山麓是盛产汉白玉的矿脉。

明清两代皇宫和皇帝陵寝建设所需要的汉白玉都是产自曲阳,现在曲阳仍然是盛产石料和汉白玉雕刻制品的主要产地。

汉白玉就是纯白色的大理石,是一种石灰石形态,内含闪光晶体,主要由CaCO₃、MgCO₃和SiO₂组成,也包含少量Al₂O₃、Fe₂O₃等成。

因为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宫内的宫殿基座,石阶,护栏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

汉白玉的产量约占所有大理石产量的30%。汉白玉通体洁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人像雕刻材料。

—华表

本命指人生年干支。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

《新唐书·李泌传》:“ 代宗 将葬,帝( 德宗 )号送 承天门 ,而輼车行不中道,问其故,有司曰:‘陛下本命在午,故避之。”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昨有言庚戌是朕本命,不宜临丧,朕以师臣之旧,故不避。”

许地山《凶手》第一幕:“我见地上有点新挖的痕迹,拨开看,原来是七个小纸人,上面写着大哥的生时本命。”

明代的北京城由一条长达80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是中轴线的起点,终点在皇城北门外的钟、鼓楼。

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空间都安排在这条轴线上,其他各建筑物也都依这条轴线作有机的布置和配合,且左右对称,整个设计和布局形成一个完整和谐、前所未有的巨大建筑群。

"无以壮丽,尤以重威"。作为皇城正门的承天门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的中段上。从中轴线上宫城与皇城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承天门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这一切的设计布局,以及由此构成的宏伟建筑和空间,烘托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

承天门虽是皇城的正门,但它与紫禁城的建筑是融为一体的。为了增加紫禁城前肃穆、深透的庄严气氛,设计者将紫禁城与正阳门的距离拉长了3里之遥,在其间兴建了大明门、承天门和端门等建筑,一方面给紫禁城增加了意境的序幕,更主要的是为了符合《礼记》所载的三朝五门之制。

从高耸的正阳门进大明门后,开始步入帝王的统治中心,建筑物的节奏也随之有了变化。但见漫长、幽深的中心御路纵长伸远至森严、神秘的内宫,御路两旁通脊联檐的千步廊及两侧文东武西对称排列着的五府六部等中央官署,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空间,使人目不斜视地直往天安门遥望。

金水桥前,宽阔的"T"字形广场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朱红城台的背景前,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与金水桥两岸的栏墙,远远望去仿佛线绕着一片白云,承托着宏伟壮丽的皇城正门承天门。

承天门往北则端门之间仅140米,两旁工整一致的平排朝房,与天安门、端门两个高大建筑相比显得相形见拙;东有陶左门,西有阙右门,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在承天门东侧建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建筑群,西侧有一组祭祀土地、五谷神的社稷坛建筑群。

午门以内,骤然出现一个广阔的庭院,前面横亘着内金水河,它与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群体建筑,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宏伟的宫廷建筑群。

由此可见,承天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门。而中轴线上这一有收敛、有放纵、有高昂、有低回的精美设计,体现了艺术上的抑扬顿挫的韵律,灵活地表现出起伏错落、平中出奇的建筑格局。

据史料《明宫城图》记载:明代初建的承天门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和华表。

在承天门城楼前,有一条河流经过。这条河曾因形似玉带,有人称它"玉带河",或"玉河",又因其位于元朝皇宫处,俗称"御河"。

后因此河的源头是从西边而来,来自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所以元代按照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西方属于金的说法,称之为"金水河"。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殿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

明代以后,金水河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宫廷用水和防护城垣,即所谓"金城场池,深沟高全"。在这一时期,皇宫扑火的几次大的火灾,都得益于金水河的水。

外金水河全长500米,河宽18米,河深约5米,河北岸边沿距天安门墙基32米。两岸均由巨型石条砌成,岸上筑有矮墙。

碧波荡漾的河水,映照着天安门城楼,格外美丽灿烂。后来,金水河仅有承天门前的一段,已成为承天门的装饰,而且大部分改为了暗河。

在永乐年间,明朝以元朝皇城的周桥为蓝本,建造了内、外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承天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五座并列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

五座外金水桥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制外金水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5个门洞相对应。桥南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

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型。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彩虹飞渡,更增添了承天门的华丽。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

据史料记载,以上五座桥创建于同一时期,而其左右的公生桥,则是后来由于明英宗正统初期创建了左右公生门而得名,左右公生门是在明朝承天门宫廷广场皇城墙长安街一线的两座坐南朝北的皇城小门,且不在皇城城门之数,为明朝五府六部进出皇城的"总门",但无匾额。

在外金水河两岸,各有一对浑重威武、高22米的大石狮。这4个狮子雕刻精巧,敦实勇猛,神灵活现,栩栩如生,它们自明朝永乐年间就蹲守在天安门前了。两对石狮雌雄东西成对,相互呼应。

东为雄狮,它右爪抬起,在玩弄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帝王寰球一统的威严统治,其权力统一套字;西为雌狮,它左爪抬起,在戏弄幼狮,象征子嗣昌盛,繁衍绵延之意。

两对石狮的头都歪向内侧,以示其保护中路。东边的雄狮头略向东歪,而眼睛却向西看,西边的雌狮头略向西歪,而眼睛却向东注视,它们都双目圆睁,全神贯注地紧盯着承天门前正中间的御道,仿佛表明它们也是皇帝的忠实卫士。

狮子的雕刻很有特点:广阔的前额,卷曲的鬃毛,撅起的鼻子,张开的大嘴,健壮的筋骨,圆阔的肌肉,加上身上披挂的璎珞彩带和铃铛,显得既威武勇猛却又和善柔顺。其雕工精美,造型逼真,神灵活现,栩栩如生,是我国石狮中的精品。

在承天门前后,各矗立有一对汉白玉浑圆精美的雕龙柱子,名叫"华表",又称"望柱",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每对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由承露盘、柱身和须弥座柱础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098米,重约20000千克。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并用以王者"纳谏"。

承天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在封建社会,华表为帝王增添了气魄和尊严,是封建皇帝权力的象征。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叫"承露盘"。相传,汉武帝刘彻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古时一般都称叫它"犼"。

传说,"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喜好张望,根据所望方位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犼头朝向南方,意思是盼望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承天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犼头朝向北方,望着紫禁城,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为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在华表基座外有一圈石栏杆,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头上各雕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承露盘上的石犼一致。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明清两代的城门按“内九外七皇城四“为数,其中内城九门依次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明初为顺承门,正统时改此名)、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外城七门依次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明朝时为广宁门,清道光时改此名)、东便门、西便门。皇城四门依次是:天安门(明朝时为承天门,顺治十八年改现名)、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宫城(紫禁城)四门依次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明宪宗时期修建承天门后的承天门是什么样子的?

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蒯祥设计并参与施工重建9开2层的木构承天门城楼。这次重建,蒯祥将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了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