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榆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归榆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归榆汤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归榆汤 1 拼音

guī yú tāng

2 处方

当归、甘草、地榆、枳壳、荆芥、薄荷、柏叶。

3 功能主治

产后阴蚀。

4 归榆汤的用法用量

熏洗产门。

5 注意

玉门闭后,疮已合,方可用之。

6 各家论述

归、榆凉血养血,荆、薄去风散浮热,柏叶、甘草清火,苍术燥湿,作汤熏洗,则风火清,湿热降,气血充足,而阴蚀之症自愈矣。

7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古籍中的归榆汤 《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三(外科)]癖

实时安。(《百乙方》)缪仲淳亲试治便毒甚验。棉地榆四两,白酒三碗,煎一碗,空心服,虽肿者亦愈。加穿

《周慎斋遗书》:[卷七]肠风

,每服五钱,煎服。秦艽丸川芎(二两)白芍(四两)归身(四两)香附(四两醋炒)秦艽(四两)槐花(四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四胎前门]心腹痛

》手拈散四七汤加归、芍。四磨汤小乌沉汤安胎饮除地榆。以上诸方皆可选用。《证治准绳·女科》明王肯堂公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胎前门]心腹痛

》手拈散四七汤加归、芍。四磨汤小乌沉汤安胎饮除地榆。以上诸方皆可选用。《女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

《妇科玉尺》:[卷三临产]治临产病方

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加减 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四物加元胡干姜汤 1 拼音

sì wù jiā yuán hú gàn jiāng tāng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

芎、归、赤芍、生地、元胡、干姜。

22 主治

产后瘀血闭而不行,发热。

23 加减

热甚,加陈皮、香附、红花、丹皮、生蒲黄、大茴。

24 各家论述

是方四物补血,丹皮、干姜退热,元胡、红花、蒲黄、山楂行血破瘀,陈皮、香附行气。气顺血行,阴阳平复,荣卫调和而热自止。

古籍中的四物加元胡干姜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八节·夹痛伤寒

中汤。(川朴、广皮、赤苓各一钱、草豆蔻、广木香、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四分、以上五剂、皆叶氏验方。)神香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四节·夹血伤寒

药也。鲜地、梨、蔗、藕、四汁。甘寒泻火之药也。干姜炭、肉桂炭、鹿角炭、枸杞炭。温寒止血之药也。葛氏十

《证治准绳·伤寒》:[卷七]妇人伤寒

白三茎连须煎至一钟去滓食前热服若心腹甚痛者加木香元胡索研同煎服芎苏散治妊妇伤寒头痛增寒壮热身痛项强紫

《伤寒证治准绳》:[卷七]妇人伤寒

白三茎连须煎至一钟去滓食前热服若心腹甚痛者加木香元胡索研同煎服芎苏散治妊妇伤寒头痛增寒壮热身痛项强紫

《寿世保元》:[卷七]调经诸方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柳青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柳青丸 1 拼音

liǔ qīng wán

2 处方

川黄连(姜汁炒3次)3两。

3 制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4 功能主治

妊娠三月,心经火甚而堕胎。

5 柳青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分至78分,以陈皮、半夏汤送下。须于未交3月前10日服起。

6 摘录

《妇科玉尺》卷二

古籍中的柳青丸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七胁痛门]药方

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姜汤下。不用茱萸,名柳青丸。大柴胡汤治胁痛,口燥渴饮水,痛不可忍宜此。(

《妇科玉尺》:[卷二胎前]秦氏世传逐月养胎方

炙草(五分)肥人用此。必将半夏炒黄。加姜一片。柳青丸妊娠三月服。川黄连姜汁炒三次。三两。米糊丸绿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四痈疽证治]白玉膏

文武火熬,用柳青枝打紫黑色,绵滤过,再熬,滴水成珠,收净器内。看疮大小,作新月样纸花团丸贴,候晕收,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妇科乌金丸 1 拼音

fù kē wū jī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Fuke Wujin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054991

23 处方

香附(醋制) 80g 蚕茧(炭) 40g 当归 60g 肉桂 10g 没药(醋制) 10g 红花 60g 益母草 40g 五灵脂(醋制) 20g 大黄 80g 乳香(醋制) 10g 苏木 60g 乌药 20g 木香 10g 莪术(醋制) 20g 桃仁 20g 黑豆 480g 延胡索(醋制) 20g

24 制法

以上十七味,除黑豆、红花、苏木外;其余香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 过筛,混匀,将黑豆、苏木加水煎煮 2小时,滤过,红花用 8倍量的黄酒煎煮30分钟, 滤过,合并以上滤液,浓缩后与药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20 ~ 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褐色或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细胞类圆形,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 物,其周围 7~8 细胞作放射状环列。腺鳞头部 4~8 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 1~ 4 细胞,草酸钙簇晶大,直径 60 ~140 μm。薄壁细胞仿锤形,有极细微的斜向交错纹 理。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经闭、腹痛烦燥。

29 用法与用量

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注意

孕妇忌服。

211 规格

每丸重 6g

212 贮藏

密封。

古籍中的妇科乌金丸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保产下]附灵枢保产黑神丹

早,食硬卧冷所致者,用当归一钱酒煎研送,并宜接服妇科回生至宝丹(此丸杭城大药肆备之)。若痛时有块,痛

《妇科秘方》:万病回生丹治产后十八症

箔为衣,每服九丸。空心酒送,一服痛止。产后血气攻心单方∶香附研为末,每服二钱,好酒热下。《妇科秘方》

《妇科秘方》:调经论

瘦,胎前产后皆可∶归身川芎白芍熟地陈皮茯苓乌药香附白芷山楂苍术浓朴小柴胡甘草花粉水煎服。《妇科秘方》

《妇科玉尺》:[卷五带下]治滞下病方

两)朱砂(三两)龙骨(二两另研)酒丸。每二十丸。盐汤下。《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公元16441911年

《妇科玉尺》:[卷五]带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制法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用法 54 功能主治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96 加减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用药禁忌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白散 1 拼音

sān bái sǎn

2 概述

三白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白牵牛子(半生,半炒,杵碎)、炒桑白皮、白术、木通(去皮节)、陈皮(去白)、甘草各半两[1]。

32 炮制

上捣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常服导利留滞,不损脏气。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主治小儿初患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者[1]。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未觉再进。

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1]。

3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杭粉1两,石膏3钱,轻粉5钱。

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煅石膏三钱[1]。

42 功效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功在去热解毒,主治漆疮。

43 制法

为细末[1]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韭菜汁或凉水调敷,纸盖[1]。

如无菜汁,凉水调敷。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白术、茯苓各三钱,白芍药二钱[1]。

52 制法

为粗末[1]

53 用法

水煎服[1]。

54 功能主治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主治妊娠泄泻[1]。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三白散

62 组成

煅石膏31g,轻粉(炒)3g,冰片15g。

63 主治

慢性湿疹,局部溃疡及搔痒者。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撤布,外敷藤黄软膏。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三白散

72 组成

白术钱半,白芍药(炒)钱半,白茯苓2钱,泽泻1钱,厚朴(姜汁炒)1钱,黄连(炒)1钱,干姜(炒)5分,乌梅肉(煎用2钱,为丸用3钱)。

73 主治

泄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水钟半,煎1钟,食前服。神曲糊为丸服更妙。

75 加减

如兼伤食,加神曲、麦芽各1钱。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三白散

82 组成

远志(去心)、莲肉、白茯苓各等分。

83 主治

小便遗涩痛,赤白浊。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空心用好酒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三白散

92 组成

白术、茯苓、芍药各等分。

93 功效

调胃去湿,益气健脾,和中养胃。

94 主治

感湿气,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下利,大便走泄,神思沉困,饮食减少;孕妇泄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加减

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三白散

102 组成

白及1两,白蔹1两,白矾(煅)5钱。

103 主治

一切肿毒,诸疮疼痛。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用时入药于水碗中即沉底,外用桑皮纸托水搭于患处,热则再易,连搭连易,直待其肿处冰冷,将药敷上。立时即消。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三白散

112 组成

白芍5钱,川芎5钱,栀子3钱,茯神3钱,天花粉3钱,当归5钱,白豆蔻2枚,南星1钱,菖蒲1钱,枳壳1钱。

113 主治

大怒之后,又加拂抑,事不如意,忽大叫而厥,吐痰如涌,目不识人。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三白散

122 组成

白薇1钱,白蔹1钱,白芍1钱。

123 主治

遗尿滑脱之有热者。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三白散

132 组成

白矾3钱,硼砂2钱,冰片5分。

133 主治

炎性睑肿,暴发赤痒。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秋梨1个去皮核,捣涂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三白散

142 组成

砒霜、粉霜(2物先研细末)、石灰(研细,罗2次用)各等分。

143 主治

小儿走马急疳蚀唇,牙齿臭烂,逡巡狼狈者。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以鸡羽尖摭少许,扫疮上,其疮便干。

145 制备方法

上相合,先左研千下,却右转研千下,当极细腻如粉。

146 用药禁忌

慎勿多用,恐毒入腹,无令咽津。此药儿小者难用。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三白散

152 组成

陈萝卜子、地枯蒌(即萝卜种)、三白叶(生溪涧边,叶如蓝,顶上三叶白)。

153 主治

脚气。脚偏大如柱,皮肉不仁,时发寒热。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三白散

162 组成

白牵牛(略炒)2两,白术半两,桑白皮半两,陈皮半两,木通半两。

163 功效

导利留滞。

164 主治

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疒颓)肿胀,大小便不利。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姜汤调下,空腹服。初进1服,未觉再进。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三白散

172 组成

红绒(毛曷)子(烧灰)1钱,珍珠(煅)1钱,冰片1分。

173 主治

小儿牙疳,红白口疮。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净米泔水洗,后上药。

175 制备方法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归榆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归榆汤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各家论述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