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中国古代机械:木牛流马长什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8收藏

专家探讨中国古代机械:木牛流马长什么样?,第1张

资讯不过夜,这里是深空小编,为你带来最新新闻。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准备好瓜子板凳,我们一起去瞧一瞧。

古时悬棺究竟是如何被送上悬崖的呢?争议颇多且被教科书删掉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造假”吗?在“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技?神秘的“木牛流马”究竟长什么样?

1月10日,《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在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召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冯立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烈等业内专家共同就“古代机械文明”展开了探讨。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以“再现中国古代机械文明”为主题。

李约瑟曾列举26种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

一直以来,提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人们往往会想起“四大发明”,但在“四大发明”之外,却往往知之不详。在“四大发明”以外,中国究竟有没有科技?答案当然是有。那么,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是什么发展水平?

著名科技史家陆敬严在力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在秦汉时期开始进入先进行列,而且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重要科技成果特别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比如秦陵铜车马、指南车、记里鼓车、三脚耧、独轮车、被中香炉、风扇车、龙骨水车、平织机、地动仪、水利天文仪器——浑象等。陆敬严认为,中国科学技术位于先进行列的时间应从秦陵铜车马算起。

20世纪80年代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形态逼真、造型优美、结构复杂而完善,展现出秦代很高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技术。

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再先进呢?陆敬严说,中国科学技术退出先进行列的时间约为明代中后期,也就是15-16世纪。这一时期的西方,正处于改变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前夜,科学技术的进步十分明显。明代中晚期到清初,欧洲的科学技术水平总体上已经超过中国,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科学技术先进的局面已经结束。

陆敬严在书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发展机械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机械技术曾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在农业、冶金、纺织、车船、军事、天文、钻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其宏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总论中,以英文字母编号,列举了26种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并指出这些杰出发明在欧洲使用的时间晚于中国几个世纪到十几个世纪。这26种发明中,12种属于机械范畴,另有10种或多或少与机械有一定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机械是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机械技术的辉煌,其种类、数量和丰富的内涵,对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英国学者李约瑟。

在研讨会现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的出版初衷和编辑经过。他表示,实际上这些中国古代的杰出成就,中国人了解的并不多,甚至非常不了解。《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华古代机械技术文明的整体样貌,而且通过复原不同时期的机械制作成果,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发展的轨迹和兴衰的历程,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张柏春同样肯定了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非凡价值,他表示,中国古代机械复原工作的人力、物力花费很大,见效又较慢,以往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人极少,在这片学术园地上有大批的空白,也很少有专著论及复原研究工作。但陆敬严一直没有放弃写一部完整的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目标,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兵器》《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国机械史》等著作。

张柏春说,《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作为一部技术史专著,将古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进行机械的技术史研究和复原,不仅传承了刘仙洲先生的机械史研究方法,还发展了王振铎等先生开创的古代科技复原研究。“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陆敬严教授实地踏勘西南古栈道,结合实际复原木牛流马;在江西贵溪仿古吊装悬棺,破解千古之谜;对古籍文献细致推敲,复原制作成多种军事机械他制作的近百种约150具大小模型展现了我国先人的智慧和巧思,再现中华古代技术文明。”

古时悬棺究竟是如何被送上悬崖的呢?

起源于武夷山及周边地区的悬棺,被认为是千古之谜,古时悬棺究竟是如何被送上悬崖的呢?陆敬严在《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书中指出,根据古籍记载和实地调研,确定了悬棺并非依靠神或自然的力量,而是古代的一项起重工程问题,并归纳了升置悬棺的四种方法:吊升法、栈升法、堆土法和涨水法。其中吊升法使用最多,栈升法使用必须要有一定的栈道基础,堆土法的使用有限,涨水法的使用则更少。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将起重和运输结合起来。那么,升置悬棺所使用的设备是什么呢?陆敬严在书中写到,升置悬棺所用的设备应是当时已有的起重机械,如杠杆、滑轮、辘轳、绞车、棍棒和绳索等。

四川和云南的交界之处有很多悬棺,悬棺葬的年代十分古老,从如今发现的悬棺葬遗存来看,最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元明时期。

悬棺,也是王一方最为感兴趣的内容。他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生死哲学,除此以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在研讨会现场,王一方从悬棺谈起,认为悬棺的“悬”既是悬挂的“悬”,又是悬案的“悬”,书中的相关研究,破除了其中的神秘色彩,也解决了中国殡葬文化中的一个谜。座谈会现场,《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也举悬棺、记里鼓车和被中香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发明为例,来说明古代机械复原的趣味性、学术价值和科普意义。

出现于西汉的被中香炉,无论怎样翻滚灰盂始终不会倾翻,原理与今天的陀螺仪相同。

不过,陆敬严在书中还提到,不同地区的悬棺吊装具体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所用的机械都不能超越当时的年代,必须符合当地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予以选择。他曾经专门写成《中国悬棺研究》,根据所处环境,列出了实际中升置悬棺的方法。

从教科书中“消失”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造假”吗?

近年来,对张衡地动仪的议论颇多。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经介绍了张衡和他的地动仪。课文称:“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但在2016年的部编本教材和2017年的统编本教材中,都不再介绍张衡及地动仪。

旧版人教版教材中曾经介绍了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造假”吗?陆敬严在书中指出,从古籍记载可知,张衡地动仪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接收地震信号系统,其组成是都柱和八个轨道;二是报知地震系统,其组成是内部机关、龙头、铜丸及蟾蜍。遗憾的是地动仪的核心部件——机关难知其详。

许多现代学者对张衡的地动仪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19世纪,日本学者已有论述。之后影响比较大的设想,还包括有王振铎复原地动仪的设想、席文提出的地动仪设想、中国地震局等单位复原地动仪的设想。陆敬严表示,这些关于地动仪工作原理的设想,都利用了物体的惯性,从科学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后两种设想更加灵敏。因为《后汉书》提供了张衡创制地动仪的珍贵史料,比其他国家早约1700年,李约瑟称张衡的发明是“地动仪的鼻祖”,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陆敬严同时强调,地震学是新兴的独立学科,了解中国古代在地震学上的巨大成就,能使现代研究者受到启发,但不应过分夸大地动仪的灵敏性。对张衡地动仪的误差做分析后发现,其都柱只能按照八个轨道倾倒,两个相邻轨道之间有45°夹角。当两个相邻轨道之间的方向发生地震时,地动仪难以做出正确报告,当方向与每个轨道相差225°时,误差最大。且张衡地动仪只能报知地面的震动,无法甄别这一震动是由地震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此外,地震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有一定的距离时,地动仪才能做出报告,也无法将地震的强度数字化。

“不用人力能自己走动”的“木牛流马”究竟长什么样?

戴吾三现场回忆起两次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陆敬严复原的战争模型时的情景,他认为,展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延续并不限于“四大发明”,更应从民生角度,对古代的生产生活工具加以关注,正是这些工具支撑了我们千年富足的生活。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不应局限于享乐生活文化和市井生活文化,而在机械的灵巧、技术的智慧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戴吾三提到,当时有一个采访的标题中提到“木牛流马入梦来”。这其中化用的“木牛流马”,其实也是陆敬严及其学生众多复原作品中的一件。

传说中解决了诸葛亮运粮难题“不用人力能自己走动”的“木牛流马”究竟长什么样?陆敬严在《诸葛亮集》中发现了对“木牛流马法”的详细记载。根据其中“一脚四足”的形容,推断出它很可能是一种牛首做装饰的用于货运的人力推行独轮车,一个轮子用于行进,四根柱子用于停车时支撑,而且具备当时很先进的刹车系统。

按木牛推想图复原的模型。

为了验证假设,陆敬严专门从上海赶往四川,爬上峭壁测量古栈道留下的楔孔,经过计算发现,按照力臂力矩关系,古栈道可以承受的通行重量基本在150公斤至200公斤,这既是当时制造水平下可以造出的一辆较大型独轮车的载重,也基本是当时一个士兵一年口粮的分量,完全符合古书中“一木牛载一岁粮”的记载。在对当地老人的访问中,他还得到了“五尺道”的信息,同样与独轮车的尺寸相符,最终得以复原出木牛流马的模型。欲要知晓更多《专家探讨中国古代机械:木牛流马长什么样?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截至2015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以及近年来大量引进和自建的中国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件)。馆藏中有150万册中文古籍,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中国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此外,还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名人捐赠等特色收藏。

1书刊报纸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馆收藏中外文图书263万余种,其中外文图书含有30多个语种;中外文报刊4万余种,外文报刊以英文为主。收藏图书年增长量在5万种以上、报刊年增长量在5千种以上。

2古籍文献

古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古籍文献总量达15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2万余种、20余万册。2008年以来,北大图书馆共有352部古籍善本分别入选由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具有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特藏丰富、珍品众多的特点。重要的馆藏中,以年代划分,有敦煌卷子288号,宋、元刻本300余种,明刻本近万种;以出版国别划分,有日本本2000余种、朝鲜本200余种;以制作方式划分,有抄、稿、写本9000余种,活字本3000余种;以内容类型划分,有方志近5000种,家谱2200余种,还有多个小说戏曲专藏,如车王府曲本1536种,马廉不登大雅之堂藏戏曲小说928种,程砚秋御霜簃藏曲本1400余种。馆藏金石拓片4万余种、8万余件,包括了缪荃孙艺风堂、张仁蠡柳风堂二家的全部藏拓。此外还收藏有2000余种中国古代舆图。

北大馆在CALIS技术支持下建设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是完整展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网络平台。北大馆牵头建设的“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更是汇集了包括北大图书馆在内的中国国内24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835万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之一。北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收藏有一百余部大型古籍影印本丛书,约含古籍8万种。不少分馆也有古籍收藏,其中考古文博学院分馆、中文系分馆、信息管理系分馆的部分古籍书目数据已经录入古文献资源库中,其他分馆所藏古籍的书目数据今后也将陆续进入该资源库。

3特藏文献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有:地方志、晚清民国旧报刊、民国图书、西文东方学文库、中德学会旧藏、中法大学旧藏、侯仁之赠书、方志彤赠书、侯思孟赠书、欧盟文献、英美政府外交档案的微缩胶卷和胶片、珍贵西文文献、学位论文、北大文库、季羡林赠书、张芝联赠书、钱端生赠书、段宝林赠书、宿白赠书、台湾文献。

4学位论文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体系建有:北京大学学位论文、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北大名师学位论文等体系。其中: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收藏1981年以后自北京大学毕业的所有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部分优秀学士论文。阅览地点为西区309学位论文阅览室,可通过OPAC或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库检索。

燕京大学学位论文:收藏有燕京大学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共2600多篇,其中包括许多当代著名学者的论文手稿真迹,十分珍贵。燕大论文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对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阅览地点为西区318特藏室。具体可通过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库检索。

北大名师学位论文:存于西区313北京大学文库,共收藏有12种: 北大名师学位论文  姓名论文题目毕业院校学位论文形式陈岱孙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 and Density of Population in Massachusetts 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 论文原件之复印件 陈翰笙 The 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 in London, 1912-13, and the Creation of Albanian State 美国芝加哥大学 硕士 论文原件之复印件 陈振汉 The Location of the Cott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 论文副本 董申保 The Crystalline Schists of Lower Allagnon Valley, Central Massive, France 法国克莱蒙非朗大学 博士 论文原件 费孝通 亲迎婚俗之研究 燕京大学 学士 论文原件 冯友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之复印件 侯仁之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英国利物浦大学 博士 论文原件之复印件 胡适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 李宪之 Die Kälteeinbrüche in Ostasien 德国洪堡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 王力 Une Prononciation Chinoise de Po-Pei 法国巴黎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 乐森璕 Die Korallenfauna des Mitteldevons aus der Provinz Kwangsi, Südchina 德国马堡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 赵乃抟 Richard Jones:An Early English Institutionalist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 正式出版 5民国旧报刊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报刊达一万余种,旧报纸六百余种,有不少孤本、珍本,为收藏和研究者所珍视。这一珍贵特藏主要源于老北大及燕京大学的旧藏,也有少量原中法大学和中德学会的旧藏。晚清至民国报刊对于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及这一动荡巨变时期思想学术、军事政治、教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的嬗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陆续引进和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统一检索平台、统一认证系统、学科导航系统、电子资源导航系统、虚拟咨询系统、网络培训系统、科技查新系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以及数字资源加工系统群、数字化服务系统群、元数据著录系统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加工平台。为进一步发现、挖掘和揭示图书馆特色资源,还先后推出了学位论文提交、编目和发布系统、古文献编目和发布系统(秘籍琳琅)、北大名师人物数据库、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民国报刊数据库等宝贵的数字特藏。

2000年,图书馆与校内其他单位联合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元数据、数字加工标准等)、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数字图书馆门户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开始进行大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进行研究和应用实验的同时,还开始进行部分项目的建设,并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逐步实现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如电子资源导航系统、学位论文提交与检索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古籍拓片示范数据库检索系统、北大名师档案、教学参考书系统、网络课程服务等。2006年建成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将统一检索、统一认证、资源调度与整合等各种新技术融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

人员总数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者10人,中级28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1人。人员的专业分布为,图书情报11人,中医中药12人,现代信息管理2人,电子2人,档案管理1人,外语1人,法律、中文等其它专业10人。 以上人员,常年从事中医药图书情报研究,取得丰硕果。

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是在学校领导下,对全校文献信息事业和图书馆建设进行组织决策、管理协调、参谋咨询、业务指导的咨询和协调机构。

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主任由分管图书馆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图书馆馆长担任,委员由相关部门、各院所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具体任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任与调整。

二、馆长办公室

是全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保证图书馆工作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文献信息服务和研究工作。

三、图书馆办公室

负责馆长与馆内各部门之间任务协调;负责全馆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与后勤保障服务;负责图书馆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与归档;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等相关工作。

四、采访编目部

负责整个图书馆中外文图书和报刊的采购、验收、编目、著录、典藏、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

五、信息技术部

负责全馆局域网、远程访问等网络及硬件的设计布局、应用与维护;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图书馆系统建设与资源开发;电子阅览室管理;毕业论文检测与提交等相关工作。

六、科技情报部

开展二次文献报导、情报研究、情报咨询、情报检索、科研查新、自建数据库等相关工作。

七、十二桥图书服务中心

该中心下设综合学科书库、医学书库、《人大分类法》书库、基藏书库和期刊中文阅览室,负责中、外文图书及期刊的流通、阅览、咨询、管理等工作;全校师生员工借书证、校外读者阅览证的制作与管理、离校手续办理等相关工作。

八、温江图书服务中心

负责学校温江图书服务中心、温江百会堂自助书库的中、外文图书及期刊的流通、阅览、咨询、管理等工作;温江校区师生员工借书证、离校手续办理工作等相关工作。

九、参考咨询部

负责为师生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馆际合作与文献传递工作;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工作;开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调研论证工作;开展本硕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等相关工作。

十、古籍文献保护与研究室

负责古籍书库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日常保护工作;真善本的修复与专业性保护;古籍文献的普查与数字化;古籍资源的信息挖掘与研究等相关工作。

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1、坚决贯彻执行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文件,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2、注意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了图书馆的业务和行政管理水平。

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亲情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着“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中心思想开展工作。

为便于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展,学校对图书馆实行按需设岗,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了职务、职称聘任。

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办法。通过修订《图书馆岗位职责》、《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图书馆岗位考核标准》,实施了业务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图书馆各业务流程规范、有序,保证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业务和行政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下组织机构:图书馆馆务委员会、馆工会委员会、馆学术委员会、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馆数字化建设委员会等。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进行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养。

在开展“依法治馆”的同时,积极进行“以德治馆”,营造图书馆的人性化氛围,创造图书馆发展的最佳环境。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渠道,设立意见箱、网上留言板,定期开展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对话制度;各服务部门设立“读者服务监督台”加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监督力度。

图书馆根据业务内容和流程,把业务工作分为组织协调管理、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编目、文献典藏、文献流通阅览、文献保存管理、数字文献加工、信息咨询服务、管理系统及软、硬件维护、数据库研制开发、网络文献发布等。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加工、组织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图书馆十分注意目录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满足了用户的多途径检索的需求。加强对书目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与资源的一致性。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在馆内设立了“复印室”、“书店”、“视听室”、“装订室”、“电话室”等部门。图书馆尽可能地延长了阅览时间。现在每周对外开放时间达到98小时,网上资源做到了24小时开放。

图书馆在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流通阅览的同时,积极推广纸质文献的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多媒体阅览服务等。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网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网上电子公告、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最新信息定题通告服务,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等网络服务。

通过编制推荐书目、导读书目,举办书刊展评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辅导,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新生入馆教育课、面向读者的各种讲座以及其它多种手段,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检索、课题成果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献报导等信息服务工作。

另外,还积极组织特色文献的服务,充分发挥特色文献的优势,加快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曲阜师大馆现有十几万册的古籍文献和丰富的儒学文献,对保证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儒学研究基地和硕士点”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到厦门旅游这里有千与千寻的打卡点,就是1号线最美站点,从高崎站到集美学村站,跨越厦门大桥,可以观看整个海景,列车慢慢行驶在蔚蓝的大海上,仿佛通往另一个神秘的世界,蓝天、白云、大海,到厦门旅游也一定不要错过哦!

乘上厦门地铁1号线,也可以沿着周边的景点到处走走。

镇海路站

①中山路步行街

镇海路地铁站出来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往昔还是如今,人们一提及厦门,就言必中山路,好似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到这里可享受丰富的物质世界,领略现代风采。

厦门中山路城记展示厅位于中山路与水仙路交叉口(鹭江道国际银行旁),展览城记·中山路共分为四个章节“人文之光”“历史走廊”“记忆场景”“未来畅想”。

②铁路文化公园

铁路文化公园是以前的旧铁路改造的,算是厦门比较冷门的景点。铁路全长45公里,虽已经废弃了,但生出来另一种美。很多游客都爱在这里拍照,拍出的照片很有文艺的韵味。两侧绿树成荫,鸿山隧道也很有历史的沧桑感,隧道内各式各样的壁画,向你诉说厦门生活文化和历史。

导航可以直接到厦门植物园西门,旁边就是铁路文化公园啦!

③沙坡尾

沙滩的最末端,因为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因此得名为沙坡尾,沙坡尾是厦港街道辖7个社区之一,是早期与附近的避风坞一起作为鱼船停泊的船坞,如今沙坡尾变为环岛路的一部分。

沙坡尾市集包含美食市集、设计手工市集及酒鬼市集三大类,有许多特色小店,例如多吉甜甜圈、三口子、港町咖啡等,都是很著名的小吃。

④南普陀寺

开放时间:8:00-18:00。

预约:免费,需预约。

南普陀寺坐落于厦门大学旁,一墙之隔塑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六百余年的建寺史让这里成为了厦门香火最旺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国的寺庙中口碑最好的。寺院免费进入,每位游客可免费领一根香参拜。

⑤厦门大学

提醒:厦大疫情期间暂未开放。

厦门大学依海而建,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让厦大素有“中国最美校园”的美誉。

芙蓉隧道:芙蓉隧道是文艺范必去的地方。它是中国最文艺的隧道,是中国最长的涂鸦隧道。隧道两侧填满了色彩鲜艳的涂鸦,这里可以感受到厦大学子们激情扬溢的青春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情人谷:最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莫过于情人谷了。这里环境优雅,告白、拍婚纱照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里堪比《庐山恋》中的琴湖,赫本老两口的《金色池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里见证永恒的爱情最适合不过了。

芙蓉湖:青山绿水,芙蓉湖面上的校园的倒影成立很迷人的一副山水画。芙蓉湖周围种植着各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但无论春夏秋冬,风景都是一样的秀色可餐。更有趣的是,湖中黑天鹅嬉戏,时常上岸与人互动。

⑥演武大桥

演武大桥据说是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之一,而观景平台在演武大桥外侧的下边。观景平台总面积逾一万平方米,视野相当开阔,轮渡、海沧、鼓浪屿及漳州港之景尽收眼底。

中山公园站

⑦中山公园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叫中山公园的地方,厦门的中山公园建于民国16年(1927年),自公园建成以来,有很多大型的政治集会在此举行。

公园原来格局为中西文代建筑结合于园林艺术,园内充满著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但经过多件历史事件后,厦门中山公园的建设亦经历不同时期的破坏和更新。

公园里的动物园和儿童岛免费开放,但是需要提前预约。改造后的儿童岛分为海之乐园、山之乐园两个区域,并已经于今年6月1日正式开放。

⑧百家村

从中山公园的动物园出来,过个马路就是百家村。百家村的形成缘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公园的修建。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居住问题,政府在公园东面规划修建了百余间房子,将人们安置于此,从此,百家村便发展兴盛起来。房子很古旧,部分房子看起来无人居住。据说这里居住着很多归国华侨,所以中西合璧的老房子不少,好看程度不输鼓浪屿。

⑨厦门植物园

开放时间:6:30-18:00。

票价:成人票30元/人;儿童、老人票15元/人。

建成于1960年的万石植物园,背倚五老峰,依山而建,是一座悠闲唯美的植物公园。早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空气中弥漫着露水尚未散去的温润的湿气,走在植物园里,呼吸新鲜的空气,心旷神怡。

雨林世界小桥流水,喷雾应和着山山水和绿荫,带上一点小茶配,和家人一起,泡上一壶茶,便可以唠嗑一下午的时光,依然自得。

吕厝站

⑩松柏公园

相对于五缘湾松柏可以说是老社区聚集地了。公园总会有一种让人忍不住爱上早起的魔力,空气清新、湖水温柔,连道路两旁的绿植都还没完全褪去露水。

公园非常有“人情味”,锻炼的大妈,打牌的大爷,晨跑的年轻人,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公园里停停走走,总能有不断发现新鲜事儿,这些事无一不体现松柏的活力。

乌石浦站

乌石浦

厦门的文艺早就渗透进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在这个油画村,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颜料特有的气息。

在这个小小的城中村里,几乎人人都是艺术家,当地有人打趣:“如果楼上掉下一块画板,说不定能砸到五个画师”。20多年来,乌石浦油画村成了厦门的另一道风景线。来这里走一走,目之所及都是璀璨的艺术品。

观音寺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00-17:30。

预约:免费,无需预约。

观音寺在SM后面,寺宇恢宏壮阔,厦门岛内的寺庙建筑,除了南普陀寺外,建筑规模与档次能相较的就是观音寺了。观音寺寺内两边墙壁上有四幅巨大的五百罗汉木雕,神态万千。山腰有万佛堂,堂后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八角九层的佛塔,飞檐翘角,辉煌典雅,镶嵌着一万尊佛像,观音寺内的塔也是厦门佛塔之最。

集美学村站

集美学村

集美学村位于厦门集美半岛,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集美学村除了有大大小小的学校外,还有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航海俱乐部等设施。它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观光风景区,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

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是国家重点高校,学校环境优美,里面吃喝都有,重点是价格便宜。与普通学校的钢筋水泥不同,集美大学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人们称其为"嘉庚风格"。

龙舟池

龙舟池,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长庚"及"左"、"右"、"逢"、"源"七个亭子。集美学村龙舟赛几乎年年端午节在此隆重举行,举办龙舟赛除了追思屈原、纪念屈原外,还特别是倡导"诚毅"精神,一支龙舟队要争取好成绩,队员之间必须以"诚"相待、诚心努力,同时必须"整齐划一",坚持到底。

嘉庚公园

嘉庚公园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公园内红柱飞檐琉璃瓦的亭台楼阁,它们一个连着一个随着曲折回廊成一条龙展布。嘉庚公园以中国式的庭院为主体,公园内还有水池、曲桥、石栏、草地,结构排列。

鳌园

开放时间:8:00-18:00。

预约:免费,需预约。

鳌园位于集美东南海边的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为鳌园,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园中共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鳌园门廊两侧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镂雕;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碑高28米;陈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纪念碑正南面。

园博苑站

厦门园林博览苑

开放时间:7:00-19:00。

预约:免门票,需预约。

厦门的水上大观园——园博苑。一年四季,这里总是生机盎然鸟语花香。园内有90个展园,这片迷人的海上绿洲坐拥全国多地特色建筑,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园林艺术。还有登高眺远的好去处——杏林阁,晚上还可以来看月光环的灯光秀。

官任站

官任站周围有好多好玩的,但是地处于学区附近,所以多是一些比较有教育意义或者熏陶艺术的场所。

嘉庚剧院

厦门嘉庚剧有音乐会、儿童剧、歌剧、杂技、芭蕾舞、音乐剧、话剧、魔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高雅演出,是“厦门文化标志、高雅艺术殿堂、市民素质教育园地、海峡文化交流平台、文明城市窗口”。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设有七大展区,分别为“梦想启航站”展区,“星际探索”展区,“航空实验室”展区,“航海实验室”展区,“海洋总动员”展区,“自然启示录”展区,“沟通无限”展区。

厦门图书馆集美新馆

厦门图书馆集美新馆是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他的设计还大有讲究,外观是中西结合的嘉庚建筑风格,内部穹顶更是美到无法形容。影音区、阶梯式的座椅打破沉闷,让大家有种新的阅读体验。

开放时间:

成人文献借阅区:

周一至周四:9:00-20:00;周五:9:00-12:00;周末、节假日:9:00-20:00

成人阅览区(古籍文献馆):

每天上午9:00-12:00;下午13:30-17:00

少儿文献借阅区:

周一到周四:9:00-17:00;周五:9:00-12:00;周末、节假日:9:00-20:00(5月1日-11月30日);9:00-17:00(12月1日-4月30日)

自助图书馆:全年8:00-22:00

预约:除自助图书馆,以上场馆均需单独线上预约

灵玲马戏城

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是世界首家、全球最大国际马戏旅游综合体,以马戏为主题,融国际马戏演出、马戏博览,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大型马戏乐园旅游度假区。非常适合小朋友游玩,先去动物园看看小动物,再去观看马戏、杂技、魔术等表演。

闽台古镇

闽台古镇也在后溪,闽台古镇地势平坦,古厝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和民国建筑群100多处,多株百年古榕,以及与台湾具有渊源的城隍庙。经过开发,目前古镇以建设有多处民俗文化馆,以及商业街,是厦门及周边游客前往体验民俗文化之旅的好地方。

从集美大道站厦门步行至珩崎一里站,乘坐910路公交车到城内站下车即可。

天水路站

老院子景区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秀,来这里看一场秀是一件很时尚的事儿。

老院子景区位于地铁1号线天水路站附近,28亿巨资打造,《闽南传奇》更是360°大型实景演艺秀,可以带你全方位了解厦门的古往今来。

又是一年寒假到了,想好带孩子去哪里玩了吗?来这些展览里进行一场古文化的穿越之旅吧!这里有对古代 美食 的介绍,有民间年画的回忆,还有时令文化的清晰梳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近距离的享受文化的盛宴吧!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正在展出。该展览按 历史 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和多媒体设施。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已开始穿衣佩饰,服饰的观念已经出现。

到了商周时期,开始系统化地用服饰来标志穿衣人的等级和地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还引进了胡服骑射。

秦汉时期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还形成了冠制,用“帽子”作为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经历了文化的融合,南朝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

隋代恢复了汉魏冠冕仪制。唐代经济发达、纺织技术进步、对外交往频繁,服饰有了新的特点:当时的长安等城市有大量外国人居住,带来了胡服,胡服的部分特点被唐人吸收,丰富了唐代服饰的款式、色彩和图案。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风格崇尚简朴、内敛。与此同时,和两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 社会 、经济、文化上都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废除汉族传统冕冠制度。统治者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均具有明显的满民族文化特征,在服饰上表现尤为明显,还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展览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展出了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还绘制了大量线图辅助说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展览时间:正在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8展厅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近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对公众开放。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本次展览的200余件(套)展品紧贴百姓,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 历史 变迁,真实刻画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达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文物数量与承载的信息量较大,既有稻米、点心等食品实物,又有餐具盒、注子等饮食器具,也有揭示烹饪加工技艺的染器、火锅等,还有反映饮食礼仪的青铜礼器、餐具以及记录饮食文化的古籍文献。

本次展览设置有多个互动项目,通过好看的、好玩的、能体验的、能动手感知的内容与展览形式,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引导观众感知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中国古代书画

“中国古代书画”是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推出的又一专题展览。以时间为主线,遴选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

此次展览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

第一部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国书画的卷轴墨迹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传甚少。

第二部分为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因循宋元传统而持续演变,流派纷繁,各成体系。

第三部分为清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仅显示了文房用具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联,而且丰富了展览文物种类。同时,展览将通过定期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馆藏文物不断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让文物活起来,提升观展体验。

展览时间: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钱币 历史 悠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逐渐演进出系统完整、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内涵博大、个性鲜明的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钱币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对周边国家及地区货币使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反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证。

值此辛丑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中国古代钱币专题展览,就是要通过钱币这一载体,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 历史 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钱币展从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两部分进行展示。展览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钱,再到持续两千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脉络传承明晰,品类繁盛;既有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也有元代以来各色纸币;既有流通货币,也有反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宫钱、供养钱、生肖钱、厌胜钱、 游戏 钱等;既有反映中国古代高超书法艺术的代表钱币,也有反映古代造币工艺发展水平的各种钱范、母钱和钞版。

与此同时,展览还推出一些与历代经济 社会 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文物,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古代钱币的 历史 演进,同时折射其所承载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 科技 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1展厅

唐山皮影展

日前,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唐山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唐山皮影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正在展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皮影,如陕西、山西、甘肃、云南、浙江、广东、湖南、内蒙等地,唐山皮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支。唐山皮影也称为“乐亭影”、“滦州影”、“驴皮影”等,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枝花”。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皮影以“驴皮”做材质,经处理后的驴皮具有净亮透明、柔韧性高的特点。“驴皮影”的制作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主要分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上油、组装八大步骤。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关,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

本次展览精选唐山博物馆藏120余件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的唐山皮影,另有5套影卷和28个实物唱盘。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同时,观众可以了解唐山皮影是如何制作和操纵表演的,感受交融在皮影方寸之间的俗与雅、丑与美、古与今。

展览时间: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

古时的京城有多浪漫?岁末年初,一场“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21组件馆藏文物带领观众跨越时空,寻觅古老京城春日时节的人情风物之美。

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把花鸟刻进碗里,将蝴蝶嵌在簪上,以檀木作酒筹,用白玉制插屏……展览中,121组件文物以春节、立春、花朝、清明等时节为序,分“燕京岁华”“祥源肇岁”“瑞启春台”三个部分,向观众详细展示古老京城春日里的节令习俗、文化活动,以及相关遗址遗迹。

刚踏入展厅,悠扬的笙箫管笛声传入耳畔。“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展览起始,汉代黄釉谷仓、东汉绿釉陶井、金代灰陶簸箕等微缩版农业生产器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农耕 社会 的繁盛景象。

除了农耕器具,辽金时期的鸡腿瓶,金代的只有拇指般大小的“火锅”,明代的青玉童子牧牛,清代的宜兴茶果、宫灯形耳坠和“新年吉庆”鼻烟壶等意趣十足;再往前走,腊八粥食材模型、清代彩绘门神、杨柳青着色吉语年画、景德镇窑红地粉彩“迎祥”云蝠纹挂屏等,满溢着“年味儿”……一件件文物,描绘出一幅京城春日风物图景。

阳春和气动,日下万象新。首博表示,“四时风物岁华中”系列展览是该馆全新推出的体现京味儿文化的展览项目,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时序为不同时间背景,展示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日下春和”展览正是此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此外,为丰富市民新春文化生活,首博还将在新年陆续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受众的“迎春纸鸢寄福”“喜上眉梢”等互动体验活动。

展览时间:展出中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祈福迎祥——民间年画展”聚全国多个重要年画产地的优秀年画作品,充分展示民间艺术魅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向广大观众献上美好的新春祝愿。

中国民间年画分布广泛,各地区年画从乡土生活中汲取养分,在 历史 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多地表现民间生活场景,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对比强烈,有鲜明的民间绘画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展期: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0层公共空间

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玻璃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亦被称为“火与沙”的艺术,大量的玻璃遗存可窥见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原材料、商品、艺术审美的演变、传播和交流。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展出了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收藏的古丝绸之路玻璃器文物300余件套,以及国内十余家文博机构所藏的古代玻璃器文物40余件套,通过玻璃物质材料展现人类的古代世界文明史、 科技 发展史、艺术史和贸易交流史,体现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性与伟大创造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25日—5月5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3号展厅

《镜图史话》

驻足伽利略望远镜前,带你开启天文学发展的望远镜时代,了解几乎同一时期我国西学东渐的成果;穿过“别出心裁”与“师古不泥”单元,领略超长镜筒的开普勒式望远镜以及“无镜筒”的惠更斯望远镜;仰望“一代巨擘”赫歇尔当时世界最大的12米口径反射望远镜的庞大。

从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包含一千两百多颗恒星数据的拜耳的《测天图》(《拜耳星图》),到包含一千五百多颗恒星数据、集美学与科学于一身的非凡之作——《天文导览》(《赫维留星图》);从格林尼治天文台首任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基于其近数十年望远镜观测结果、包含近三千颗恒星数据的高精度的《星图》,到包含一万七千多颗恒星数据、第一次描绘出 星座 轮廓的古典星图巅峰之作——《波德星图》,在这里,你都可以一睹它们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来这里,回眸伽利略如何“发现新宇宙”;来这里,破解数百年前的“土星耳朵之谜”;来这里,体验赫歇尔自制的望远镜中第一次出现天王星的身影;来这里,感受为发现谷神星制造精密天文观测设备的冉斯登的望远镜真迹。

在这里,你将欣赏到古希腊天文学集大成者——托勒密的48 星座 ,它是现如今88 星座 的雏形;在这里,赫维留的“金牛”将变得极具立体感,甚至带有“攻击性”;在这里,超大画幅的波德星图将让你一饱眼福。

展览当然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来和爸爸妈妈一起演绎古希腊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一起“消除” 历史 上曾经昙花一现的十数个动物 星座 ;一起与赫维留的金牛来一场3D打卡;一起感受四百多年前的眼镜制造家的孩子们如何在自家花园无意中“发明”望远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2月

展览地点:北京天文馆A馆西展厅

1读者须持本人借阅证经门禁通道验证后方可进入图书馆,借阅证过期者不能进入图书馆 。

2借阅证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借阅证如有遗失须立即到图书馆挂失,挂失前所造成的后果由证件所有者本人负责。

3遵守公共道德和秩序,禁止吵闹、喧哗,保持馆内安静。入馆请将手机关机或调至振动状态,接听或拨打手机请去室外。

4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入馆,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烟、用火;未经许可,不得使用馆内电源。

5保持图书馆内的清洁卫生。读者不能携带食品、饮料入馆,不能在馆内进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得随意涂抹、刻画;未经许可,不得张贴或散发广告单及宣传品。

6自觉爱护图书馆的图书、电脑、桌椅等公共设备。

7读者书包和个人物品自己负责保管,如有遗失和被盗后果自负。

8不用物品抢占阅览室、自习区座位,要求“人走桌净”,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

9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图书馆的管理,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维护读者的利益,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该校教职工(包括临时工)、学生、持有该校图书馆办理的借阅证的校外读者及需到该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观学习的校外人员。

第三条读者须凭学校图书馆办理的借阅证进入图书馆。校外读者到该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时,须凭单位介绍信或持本人有效证件办理入馆手续。

第四条 读者进入图书馆,必须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管理规定。

借阅证的办理与使用

第五条 办理借阅证

(一)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新入学的学生统一免费办理。

(二)自考生、留学生、进修生、借读生、函授生、访问学者、跟读研究生需携带学生证、一张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在交纳押金后按使用费办理(按毕业年限一次性交齐,退证时,押金凭收据全额退回本人)。

(三)校外人员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及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张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在交纳押金后按使用费办理(退证时,押金凭收据全额退回本人)。

第六条 借阅证的使用范围

(一)借阅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若借用或冒用他人借阅证,一经发现即扣留该证,并按照图书馆有关规定处理。

(二)读者可凭本人借阅证在该校图书馆借还图书、阅览和复印馆藏文献、上机等。

(三)图书馆所有期刊、报纸、工具书、古籍特藏及有“内阅”标志的图书一律不外借。

第七条 借阅证的管理

(一)本专科毕业生离校或教工调离前,须还清所借的图书,并退回借阅证(由图书馆统一销毁);研究生在办理毕业离校手续时,须还清所借的图书及退回借阅证;借阅证持有者逝世后,其遗属在人事处发放抚恤金前须到图书馆办理还书和退证手续。

(二)读者办理离校手续时,如未能退回借阅证,须按相关规定支付管理费,超期退借阅证需按规定交纳违约金;办证有押金的读者,在还清所借的图书后,才可退清押金;若需续办借阅证的,其押金可继续使用。

第八条 借阅证的补办与更新

(一)借阅证丢失后应立即持本人有效证件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挂失手续(在挂失前因借阅证遗失而造成的后果由遗失证件者负责)。在未补办证之前若找回已挂失的借阅证,可到图书馆办理解挂手续。

(二)若挂失的借阅证确实无法找到又需补办时,须持本人有效证件及近期一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到图书馆办理补办手续。

(三)补办新证或旧证更换后,原证作废,原证上的借还书等记录将自动转到新证上。

借还书规则

第九条 借书数量和期限

(一)本专科学生每人可借阅中外文图书共5册,借期为30天,不可续借。

(二)研究生、教师每人可借阅中外文图书共10册,借期为60天,可续借一次,续借期限为30天(从续借之日算起),过期图书不可续借。

(三)读者办理图书续借手续时,应在借期期限内办理(仅可办理一次),否则按超期处理。

(四)凡未经办理借阅手续而私自把图书带出馆外者,一经查实,视为违规,按相关规定处理。

(五)还书时只需将书交给还书处工作人员办理即可;不可代借图书。

阅览规则

第十条 读者可凭借阅证到各阅览室阅览书(刊)。

第十一条 读者只可带笔记本、纸张进入各阅览室查阅书籍,所带的书包及已办理借阅手续的书籍等物品应放在存包柜,不可带入各阅览室。贵重物品请自行保管。

第十二条 只提供内阅的各阅览室所陈列的报刊、图书资料、各类工具书,只供读者在该室内阅览,不予外借。擅自将该阅览室内的书刊携带出该室者,视为违规,按相关规定处理。

设备、载体使用规则

第十三条 读者凭借阅证进入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一人一机,禁止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

第十四条 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及其他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读者不得在电子阅览室观看和浏览不健康光碟与网站,不得发布有损国家、学校或他人形象的言论(信息)。如有违反,工作人员有权制止,拒不改正者将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读者不得在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上实验有可能造成本机或其他机器系统损坏的软件;不得在任何计算机上使用可能造成网络阻塞和瘫痪的软件;不得恶意传播病毒或使用黑客程序。违者将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读者不得随意删除、更改计算机系统配置内文件,不得随意拔插网线、电源线等连接线。严格遵守计算机操作规程,爱护多媒体设备。人为损坏,要照价赔偿并追究责任。如有疑问或出现技术故障,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第十八条 使用图书馆各区内提供的设备、载体和资料时,可自带软盘、U盘等载体。在使用视听设备时,请带上耳机,不可使用机内扬声器放音,不可出声跟读和语音聊天,以免影响他人。

第十九条 读者如需将本人的笔记本电脑带入馆内使用,请妥善保管好,如有遗失,责任自负。图书馆不提供笔记本电脑所需的网络设备和电源;入馆后不可开放笔记本电脑的扬声器,以免影响其他读者的学习。

自修规则

第二十条 读者可以自带书包、书籍进入自习区学习。保持区内安静和整洁,不得将自习区的桌椅搬出区外。

第二十一条 自习区内一人一座,先到先坐,任何个人不得以书包、书籍等物品占位,如有占位现象,图书馆有权进行清理,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读者本人负责。

馆藏文献复印规则

第二十二条 不能外借的文献如需复印,须与工作人员联系,在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复印(但不可带出馆外),并在一个小时内归还,否则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图书馆已开设复印室,请读者在各阅览室办理有关手续后,一律到图书馆复印室复印。

第二十四条 馆内书刊如确实需要带出馆外复印的,须报图书馆领导批准,经图书馆开具批条,方可带出。

违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 图书如有遗失、污染和损毁,均按相关规定赔偿。

第二十六条逾期滞纳金

(一)超出借阅期限的图书按规定缴纳罚款。

(二)还书日期在放假期间内的,可开学一周内办理归还,不算逾期。逾期不归还者,超期日期按其应正常归还日起计算。

(三)还书日期在实习期内的,应在实习前,由所在院、系出具书面通知到图书馆办公室,并详细说明实习院系、年级和日期,可在实习期满一周内办理归还,不算逾期。如无相关手续,则一律视为逾期。逾期不归还者,超期日期按其应正常归还日起计算。

(四)遗失图书应及时办理赔偿手续;如果遗失图书已逾期,在赔偿的同时需如数缴纳逾期滞纳金。

(五)复印的资料,在规定时限内不还者,按规定交纳滞纳金。如丢失,则按照遗失图书情况处理。

第二十七条 对有违反本规定而又不服从管理或处理者,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权取消其借阅权限。情节严重者,图书馆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严肃处理。 自习室读者须知

1.自习室内一律不许用物品(书包、书、本子等)占座位,更不允许一人占据多个座位,应做到人走桌净。

2.读者应自觉保持自习区的安静,不得闲聊和大声喧哗,讨论问题时不得影响他人。手机须置于静音状态,且不得在室内通话。

3.读者应自觉保持自习室卫生,禁止乱扔废弃物或随地吐痰;禁止进餐或吃零食,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4.根据图书馆防火要求,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馆,严禁吸烟。未经允许,自习室内不允许使用电器。

5.爱护自习室内的所有公共设施,不得在桌面上乱刻、乱画,不得损坏桌椅,不得随意调换桌椅。

古籍特藏阅览室读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