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教人识人的书籍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这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全方面的提高自助机对他人的影响,已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营销类中很畅销的书,我自己也有一本。
推荐2:富爸爸系列
推荐3:朗达拜恩的秘密——揭示了生命、成功和人际关系等的终极秘密,它被认为是史上最畅销的心灵励志书,世界第一畅销书~量子《秘密》论坛有**版《秘密》可以下载
推荐4:九型人格——人际关系、管理界中评价最高的书之一~
推荐5:方与圆》系列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四是“功名看气宇”。“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五是“事业看精神”。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名著《庄子》,司马光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比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一书不看完,断不看他书”,并且精读细品,“先认其貌,后观其神”。这位戎马一生的儒将重臣尽管军务政事缠身,但每个时期都必制订不同读书课程,其中尤重历史,“每日读史十页”,终其一生。
他涉猎广泛,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曾说“余平生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百密一疏,本无可厚非,但他深以为憾。这种可贵的精神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很佩服:“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子孙后代。他留下的一千余封家书多数有教子读书内容。其中,有指导性要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也有研读篇目:如《尚书》、《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名著;更有教导读书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读书,已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爱好,更是他治家传世重要法宝。
深圳国藩猎头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既有荣耀之处,也有挫折之时,但是他凭借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功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受到后人的敬仰。曾公所处清朝晚期,正值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曾公凭借相术来观人识相,选拔人才,网罗了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一批俊杰。
在新书到手之前,已经在网络上大致阅读过,不够过瘾,觉得应该要端坐书桌前,边看边笔记才对得起曾公留给后人的这番心血。今天收到新书,心内欣喜不已,迫不及待看了整本书的目录,并挑了几篇阅读……
冰鉴的解释,冰者—明净,鉴者--镜也,“冰鉴”比喻明察秋毫、洞悉内情。冰鉴全书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
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从一个人日常中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和性格等多个方面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以及阐述了识人用人之道。
冰鉴中总结出相人的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该书也运用了很多相学知识,比如周易、庄子、麻衣相法等许多涉及古文化相关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相关储备,很难融会贯通的理解其意。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本着汲取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勤加观察,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俯仰天地心无愧,守正固本品自高”的原则去品读。
第一篇 神骨鉴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反映在两只眼睛中,人的骨骼丰俊主要表现在一张面孔上,所以说“神骨”鉴乃识人的第一要诀。
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解读
在内为骨,外现为神
神为形之表,形与神相依赖,神是蕴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的外貌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神藏于形之内
形则是指容貌,而眼睛则能表现出神的形态。
人有千百种,我们如何分辨这些人,就需要观察人的神态。所谓心有所动,眼神会流露出变化。察神就好比打开大门,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心性、才干。
生活中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形容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中可得出目与神之间的关系。
神有余和神不足
眼睛能传神
各种眼睛的神态
神与骨骼的联系
骨,并不是指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传递信息的几块骨骼。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联系,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来解释: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还在,也能用。米没有随着糠而去, 那么神于形也是如此不会随着形(外形)而消失, 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为人体的支撑支柱,骨与人体就如同石与泥土。 泥土会随风和水的冲击而脱落和流失,但是山石却依然矗立。
人的容貌也是如此,即使受到了损伤,有了缺陷,骨子里的韵气也不会变化 ,仍然可以凭借骨来辨别人的显达。因此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因此,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貌美丑。而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 因而面骨的优劣能鉴别头骨的好坏,进而可鉴别全身的好坏 。由此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也是本次学习内容的精髓所在。
古人的智慧无穷无尽,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所以我们可以扬长而避短。比如说,从西方传过来的心理学,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叫“识人术”,有哪些识人术,让你一看一个准?
“九征观人术”即:“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意思就是说:君子让他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是否忠诚;让他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是否有能力,向他人突然提问,考察他的知识是否渊博;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把财物托付给他人,观察他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人,观察他是否能坚守节操、有临危不惧的大丈夫气概;让他人喝醉酒,观察他的仪态和是否守规矩;让他人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观察他的本色是否表里如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释义: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老子比较看重一个人厚道、诚实、谦虚、低调的品质,希望人们返璞归真,去虚存实,所以他一直倡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人应该多敬畏大自然,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领悟出更多“天道”。比如,人应该像水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柔克刚;善于居于底下处,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等等。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和“不争”,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天下莫敢与之争。他不欣赏显现在外表的美好,而更赞赏内敛的品质,于是他认为:说漂亮话的人不真实,真正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显摆,爱显摆的人往往是半吊子。这也和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越缺乏什么越显摆什么”是相吻合的,而正是因为老子读懂了人性,才得出这句识人术口诀!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论语·为政篇》
释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安的是什么心。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孔子的观人之法比较务实和客观,他一贯注重“观其言而察其行”,再结合他人做事的心境,从一个人的言论、行动和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这些只是识人术的一个方面,大家不要局限于这些,需要更多的交往,才能知道这个人,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交朋友,看中的是什么?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我们和一个人相处的时候,一开始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慢慢的接触,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了。
通过一个人的字,就能够看到一个人有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具有什么样的品性。有些人写的字比较潦草,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比较马虎,有的人写的字比较规整,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比较规矩。
从一个人写字比较轻,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没有耐心,从一个人写字比较重,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事比较雷厉风行。
在球场上也能够看清楚,一个人喝酒最能够交心,有些人喝酒的时候不实在,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菜过三旬,酒过五味,这个时候就能看出一个人如何喝酒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如何。
要想看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动,通过观察他平常的做事风格就能够知道,有的人做事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就属于那种不可交的人,有的人只要是有能力去完成就一定能够完成,就算不能够完成,也要创造一切可能性去完成。
生活中我们或许有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能够称兄道弟,但是有的朋友只能称之为酒肉朋友。
通过一个人的言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何说,如何回答,都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愿意去做,将来是否有一番作为,如果说一个人说话轻飘回答没有原则,那么这个人很可能缺乏主见,甚至是目光短浅,这样的人绝对是不能够唯一重用的。
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朋友也不能随随便便去交,一定要交到适合自己的朋友,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1、姜子牙遇文王:周西伯外出打猎,在渭水北岸遇见太公,与他交谈国事,之后将其任命为国师;
2、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奇人,并劝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元世祖忽必烈不重资历,大胆提拔人才,将十八岁的安童任命为丞相;
4、三顾茅庐:刘备为求诸葛亮辅佐,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第一讲:鉴识人才--伯乐的本事
第二讲:独特的识人秘籍
第三讲:网罗英才--成大事的第一要义
第四讲:培养人才的独特方法
第五讲:用人的理念和标准
第六讲:同僚援手,成就大事
第七讲:盛时选好接班人
第八讲:满足成长需要--待下属之道
第九讲:关系成败的用人五策
第十讲:如何驾驭特殊人才?
第十一讲:怎样带好团队
第十二讲:用人的禁忌
第十三讲:用人特点比较
第十四讲:曾国藩用人总结
推荐几本教人识人的书籍
本文2023-10-05 09:39: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