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因战乱损坏了多少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因战乱损坏了多少呢?,第1张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很容易去发现一些书籍经历了时间的摧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如果人们进行了辅助,对于这一类的书籍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书籍的保存时间。但是并不排除一些外界的因素对于书籍的影响,战乱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熟知的焚书坑儒其实也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有所损失,这其实都是人类文化瑰宝上的损失。

 

而且在之后的文化生活中,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发现这对于我们儒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其实也有着很多的文学著作和书籍被销毁,这其实也表现出了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文化的存在的,在之后我们也会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可能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保存一些重要的书籍或者文物,虽然现在出现的很多的博物馆都是保持着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放下戒心。

 

所以战乱的影响其实是我们不可估量的,这时候我们的生活都会被打乱,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还有自身的生命安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我们需要在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精神上的慰寄,所以这个时候是需要我们一直对于知识保持着尊崇的。

 

所以十分浩瀚的文化典籍是我们必须要在生活中吸收和借鉴的文化,在战乱中被摧残的文化有的被保留了下来,有的已经完全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我们是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保存的,在高新科技出现的今天,使用电子的方式去保存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库毁书》。十不存一。

——这还是清朝的记录,谁知道这帮连祖宗都改的大辫子大骗子还隐藏了多少恶心事情?

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l万卷之多。可见,乾隆朝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焚书事件。

(一说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这样的所谓正历,你还能相信吗。

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销毁古书之多,好多已经彻底失传,现代只能根据考古发现墓中书籍弥补,如西汉海昏侯墓就发现了不少古籍,或者通过购买修书之前流传海外的书籍来弥补,一般以日本和韩国居多,当然日本近代侵华时,如八国联军进北京或者抗日战争时期也将很多珍贵的孤本运回其本土。我觉得,比起康乾来,就算八国联军都是写地痞流氓成军的,但是他们至少像我大清的历代绳命的君主,不但没有把书烧掉,也没有把改的面目全非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帝不止毁书,还篡改书籍,好多涉及到女真族的书籍都被修改,因为乾隆帝是满族人,而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与永乐大典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在编修过程中,很多珍贵的古书籍遭到了刻意的人为删削、焚毁、篡改、错讹,一部徒有虚名的盛世书籍罢了。

遥想当年岳飞北伐金国间,何等意气风发,一曲《满江红》气吞万里河山的英雄气概,其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竟被篡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何其可笑,乾隆帝之小鸡肚肠也是历代罕见

----

有功?那就感谢哀腥掘懦轰你吧

焚书坑儒干掉的只是文科的内容。

当时也没有看见杀掉几个藏书人,只是乱说话的干掉了。

破四旧呢。。。但是港台和海外大量文稿仍然保存。

只有四库全书,哀腥掘懦哄你不但文字狱毁灭了汉人的肉体,还从文化上毁灭了读书人的灵魂。

您说哪个破坏大?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八亿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文献意义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

艺术价值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期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萧绎,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军5万南下攻梁。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卷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尽百般凌辱后,于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做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焚书之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

清乾隆皇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l万卷之多。可见,乾隆朝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焚书事件。

中国历史文籍浩如烟海,因战乱损坏了多少呢?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很容易去发现一些书籍经历了时间的摧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如果人们进行了辅助,对于这一类的书籍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