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永京的这条家训究竟有何深意?
颜永京认为只有博览群书坚持不懈的阅读才能给将来打下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就不能算受过良好教育,而如果一个人能够热爱阅读,那么他便不会感到寂寞,这样的理念对他的侄子和后代们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颜永金是中国近代一名十分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他被认为是中第一位个把西方心理学带到中国的人。在他的后代此事之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比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张天佑的副手颜德庆。还有另外的几名都是为中国做出了极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与颜永金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风相关。他时常告诫后人不能够给后代许财产,只要保证他们能够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财富,也就是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永金虽然是一名杰出的人才,但是当时他只领一份并不丰厚的薪水,而他为了能够保证后代的教育费用,所以一家人的生活都非常的简朴。在生活中颜永金一直告诫子女们要勤俭持家,远离社会陋习,即便是对子女们的衣着,严永军的要求也十分严苛,直到16岁之前都不许他们穿任何皮质的外套或者是袍子,尽管当时丝绸的价格并不昂贵,但是他们也只被允许穿棉布衣服。
颜永京同样也鼓励自己的后代可以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但是与此同时也非常强调国学修养的培养。甚至还曾经特意聘请了一名秀才,花了一年的时间让他来教授后代们国学经典,让他们学习国粹之后才同意让他们出国,据颜慧庆回忆,当时他们每天要花6个时辰来读古籍,学书法。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重视教育的家风和家训,才能够成就了颜氏三杰和颜氏家族的人才济济。
第10章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即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
鲁公:即周公长子姬禽,亦称伯禽。西周建国后,周公封于曲阜,建立鲁国,但因周公旦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故派伯禽代其受封鲁国。
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政治经济出现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伯禽在位四十六年去世,死后其子鲁考公继位。
施:驰的通假字,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说:“施弛二字,古多通用”。
“不施其亲”不跟他的亲族疏远的意思。郑康成曰:“弛,弃忘也。”
以:孔安国曰:“以,用也。”“怨不见听用”就是不要让大臣,抱怨不被重用、不被任用这个意思。
故:使为之也,从攴、古声。使他成为这样是故之范式。本义:原因。如《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凡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为之则成故事矣。所以故有旧、原来的意思,《墨子》曰:“故、所得而后成也。”《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又如:故步自封,也作固步自封。
故又通“古”,如《管子·侈靡》:“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
故也指衰老、死亡,如唐· 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又引申指“有心、存心”,如《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
故也引申指“意外的事情”。如:事故、变故、故障。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意为:老朋友如果没有恶逆的大罪、大过,那就不要遗弃他。
皇侃曰:“大故,谓恶逆也。朋友之道,若无大恶逆之事,则不得相遗弃也”。
求备:即求全责备,“无求备于一人”意为:不对任何一个人求全责备。孔子认为居上要宽,他曾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只有小人才会待人苛刻,对人求全责备,他曾说:“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江谦(今江西上饶婺源人)先生的批注中说:“无求备于一人,是教凡有国者,造就人才之准则”。有国者,就是统治者。
全文理解为: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老朋友、老下属没有大过失,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本文节选于周公留给鲁公的《诫伯禽书》,该书记载于《荀子》、《韩诗外传》等古籍,不同出处,原文有所差别,除了本文,剩下的部分为: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本文记载了周公告诫鲁公的四个要点:
一,再亲不过自己的同胞骨肉,就算有点过节,关键时刻依然能同仇敌忾,《诗经》中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所以不能疏远自己的亲族。
二,要任用有贤德之人,这样才能让大臣心服口服,就算没被重用,也不会有怨恨。
三,做人要有情有义,如果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讲到:“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四,宽以待人,才是成事之道。求备于一人,可使天下无一人。不求备于一人,而人才不可胜用矣!
《大学》有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教育的根本就是要有“立德树人”。
江谦曾说:“后世科举学校,皆以求备一人之法。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不能成德,而国家之根本伤矣,可叹也夫”。
最早的家训——宝训
《尚书》里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意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和睦安乐了,国家才能富强,所以家风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家风建设需要有个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就是家训。
家训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等。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
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是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代。很多文化现象,是在周朝确立的,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文家训,就是周文王嘱咐周武王的《保训》。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从香港文物市场中收购了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其中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
这些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是“清华简”中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并被命名为《保训》,释文如下: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日不足,惟宿不详。”
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保训》简的释文大致内容是: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找来,对太子发说:
“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
“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
“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
《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永京的这条家训究竟有何深意?
本文2023-10-05 10:06: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