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 从来没有猫的身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 从来没有猫的身影?,第1张

古代有关猫的记载又是源于何时呢?猫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可谓非常早,在陕西华县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现了猫的遗骨,但是那时候的猫并不是家猫,并没有被人驯化。西周时代的《诗经大雅韩奕》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但是显而易见,那时候的猫是和大型猛兽相提并论的野兽,并不是家猫。中国的家猫可能来自古埃及,也可能是本地驯化,而最早有关家猫的记录是在东汉东方朔《答骠骑难》:将以捕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

1、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其中写给猫的诗就有十多首,在诗人中堪称佼佼者。这些诗中,有姓名的猫有三只,分别是小於菟(小老虎)、粉鼻、雪儿。

陆游之所以养猫,一开始也是为了收拾老鼠。他喜好藏书,家里就是个书窝,但老鼠一直来捣乱,把他的书咬得一片狼藉,他专门写过一首《鼠败书》,来控诉老鼠的“罪行”。由此,陆游便养了一只小猫,由于小猫擅长抓老鼠,还给它取了一个霸气的名字——小於菟,意思是小老虎。

2、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还曾记载,秦桧的孙女非常宠爱一只狮猫,有一天却突然丢失。于是就命令临安府的人限期找回,闹得全城皆知。

3、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猫,主要是为了消灭田鼠。《礼记·郊特牲》中就说,“迎猫,以其食田鼠也。”(养猫是为了让它吃田鼠)

4、近代文人丰子恺也是爱猫如痴。他曾说:“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居住在杭州。有一回,他养的猫丢了,十分着急,马上刊登寻猫启事,上面写着,对找到猫的人予以酬劳。

5、1953年,一只叫威利叔叔的猫被车撞了,伤残严重。海明威不得不对着它的头开枪,以解除它的痛苦。一封留存至今的信里,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这就好像对着一个我了解并爱了11年,断了两条腿并且痛苦呻吟的人开了枪。”

8年后,海明威饮弹自尽。死前,他不忘在遗嘱中安顿家里的猫,将遗产留给了猫咪们,让它们世世代代都衣食无忧。

中新网--古人有瘾猫奴诗人陆游:一边撸猫,一边喝酒

中新网--养猫的理由又多了一个:猫要有同类于是有了文艺青年

猫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张翼杭

上海市瑞派良良宠物医院

免费咨询

  中国最早记载家猫的文献出现在西汉。而在此之前不论是各类文字记载或壁画、图腾等图像中均无猫的踪影。学界一度有这样的猜测:家猫是在西汉或稍前,通过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而进入中国的,一般认为是由波斯商人带入。

  2009年,《科学人》杂志曾经报道过,通过将近一千组DNA样本的对比分析,确定现今家猫的祖先源出同系,都是中东野猫。人类驯化猫的历史,较多的证据和资料记载大概是4500年前,由古埃及开始大量驯养野猫的。那中国的家猫又从何而来?然而近期有台湾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耀武说,早在5300年前,现今中国陕西省泉护村的居民就会利用猫来控制鼠害,证据是在泉护村一直发现的两只猫的8块骨头。

 

 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碳测年,将这些骨头的年代追溯到了大约5300年前的一个200年的时间段内,这比此前所认为的家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早了3000多年。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些骨头的尺寸相当于现代欧洲家猫的骨头尺寸,但是小于欧洲野猫的骨头。同时,对骨胶原蛋白的同位素分析表明,泉护村的先民、猪、老鼠和猫大量食用以粟为基础的食物;两只猫中,其中一只猫比其它猫吃的肉更少,吃的以粟为基础的食物更多,这提示这只猫可能吃了人类的残羹剩饭或者被人类喂养。学界对猫的驯化历程,普遍有种假设,认为人类居住地的食物,吸引了老鼠来偷食,猫又被老鼠吸引而来,人发现猫能抓老鼠、控制鼠患之后,就开始设法让猫留下来,最后完成驯化,猫也渐渐成为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员。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距今仅有四千多年时间,若说人类养猫史达到5300年,这个还真的需要再考证一下。

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但猫传入中国绝不会这麼晚古时文人称猫为狸奴,如李商隐--"鸳鸯瓦上狸奴睡",所以猫传入中国应该是更早的事

猫在古埃及被奉为神猫。现存几千年前古埃及的墓碑和纸卷上都有其图形和文字记载。但猫不是主神,只是崇拜的神物之一。

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 从来没有猫的身影?

古代有关猫的记载又是源于何时呢?猫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可谓非常早,在陕西华县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现了猫的遗骨,但是那时候的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