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颥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颞颥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颞颥 5 经外奇穴名·颞颥 51 定位 52 主治病证 53 刺灸法 6 经穴别名·颞颥 61 脑空穴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脑空穴的定位 67 脑空穴的取法 68 脑空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脑空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脑空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脑空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颞颥 1 拼音

niè rú

2 英文参考

temple

tempora

tempus [朗道汉英字典]

Nǎokōng GB19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颞颥: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颞颥

颞颥为人体部位名[1]。位于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为手、足少阳等经脉所过[1]。

5 经外奇穴名·颞颥

颞颥为经外奇穴名[1]。出《脉经》。位于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1]。主治时邪温病、伤寒、头痛、眩晕、眼疾、面神经麻痹等[1]。

51 定位

经外奇穴颞颥位于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1]。

5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颞颥主治时邪温病、伤寒、头痛、眩晕、眼疾、面神经麻痹等[1]。

53 刺灸法

—般沿皮刺03~05寸[1]。

6 经穴别名·颞颥

颞颥为经穴别名,即脑空[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脑空 汉语拼音 Naokong 罗马拼音 Naokung 美国英译名 Empty Brain 各

号 中国 GB19 日本 19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9 富耶氏 德国 G19 英国 G19 美国 GB19

脑空为经穴名(Nǎokōng GB19)[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2]。脑空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脑即脑髓,空即空窍,此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善治脑病,故名脑空[2]。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

61 脑空穴的别名

颞颥(《针灸甲乙经》)。

6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脑空,一名颞颥,在承灵后一寸五分,挟玉枕骨下陷者中。

63 穴名解

脑即脑髓,空即空窍,此穴在枕骨外侧,内通脑窍,善治脑病,故名脑空[2]。

64 特异性

脑空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

65 所属部位

后头[4]

66 脑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脑空穴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5]。

脑空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GB20)直上。俯伏取穴[2]。

脑空穴位于后头部,风池穴直上,与枕骨粗隆上缘相平处(《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针灸集成》等)[3]。

脑空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脑空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67 脑空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穴(督脉)相平处取穴。

脑空穴位于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GB20)直上。俯伏取穴[2]。

正坐或俯卧位,在风池穴直上,与脑户、玉枕相平处取穴[6]。

68 脑空穴穴位解剖

脑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骨膜(枕骨)。有枕动、静脉分支。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枕额肌的后部,称为枕肌,该肌起于上项线的外侧半和乳突的上面,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参看目窗、正营穴)。

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2]。

皮肤→皮下组织→枕肌[7]。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深层有耳后神经分布[7]。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3]。

69 脑空穴的功效与作用

脑空穴具有醒脑宁神,散风清热的功效。

脑空穴有疏风泻火、清脑通窍的作用[2]。

脑空穴系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作用。俗云:胃常空,则病少;脑常空,则智多。吾人运用脑力,必先消除杂念,使脑海澄清,意念乃得专一。[8]

610 脑空穴主治病证

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

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等[2]。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7]。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惊悸[6]。

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2]。

脑空穴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心悸,耳鸣,癫痫等[3]。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

3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鼻炎,鼻衄;

4其它:心悸,肩颈部肌痉挛。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2][3][7]。

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6]。

6112 灸法

可灸[2][6][7]。

艾条灸5~10分钟[3]。

612 脑空穴的配伍

脑空配脑户、风池、昆仑,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后头痛。

脑空配脑户、风池、天柱、昆仑,治后头痛[6]。

脑空配风池、支沟,有通络祛寒湿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脑空配风池、支沟、后溪、悬钟,治颈项强痛[6]。

脑空配神门、内关,有安神宁心的作用。治惊悸[6]。

6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鼻管疽,发为立厉,脑空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不得回顾。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一、辨证要点

1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

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饮,喜动恶静。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詈,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2辨病性虚实

初病属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癫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血亏耗。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痰火扰神证

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本方清心泻火,涤痰醒神,适用于痰热上扰,窍蒙神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清泻心肝实火;胆星、贝母、橘红、竹茹清涤痰浊;石菖蒲、远志、茯神宣窍安神;生铁落、朱砂镇心宁神;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养心血,固心阴,活瘀血,以防火热伤阴之弊。

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实大者,可暂用小承气汤,以荡涤浊,清泄胃肠实火;烦热渴饮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清热生津;久病面色晦滞,狂躁不安,行为乖异,舌质青紫有瘀斑,脉沉弦者,此为瘀热阻窍,可酌加丹皮、赤芍、大黄、桃仁、水蛭;若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主之,以化痰安神。

2痰热瘀结证

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情绪躁扰不安,多言不序,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瘀热互结,神窍被塞。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代表方:癫狂梦醒汤加减。本方重在调畅气血,豁痰化瘀,适用于气血郁滞,痰热瘀结之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理气豁痰;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

蕴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之;有蓄血内结者,加服大黄蛰虫丸,以祛瘀生新,攻逐蓄血;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以化顽痰,祛恶血。

3火盛阴伤证

癫狂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较缓,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形瘦,面红而,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

证机概要:心肝郁火,或阳明腑热久羁,耗津伤液,心肾失调,阴虚火旺,神明受扰。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代表方: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前方重在滋阴降火,安神宁心,适用于心中烦躁,惊悸不寐等阴虚火旺之证;后方偏于滋养肾阴,镇惊安神,适用于悸惕不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迟钝等心肾不足之证。

常用药:川黄连、黄芩清心泻火,生地黄、麦冬、玄参、阿胶、生白芍滋阴养血,共奏泻南补北之用;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生龙齿、琥珀、朱砂镇心安神。

痰火未平,舌苔黄腻,质红,加胆南星、天竺黄;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加孔圣枕中丹。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穴别名·五会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311 五会的别名 312 出处 313 特异性 314 穴名解 315 所属部位 316 人迎穴的定位 317 取法 318 穴位解剖 3181 层次解剖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3110 主治病症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31112 灸法 3112 配伍 3113 文献摘要 3114 研究进展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321 百会穴的别名 322 出处 323 穴名解 324 特异性 325 所属部位 326 百会穴的定位 327 百会穴的取法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281 层次解剖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32112 灸法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3213 文献摘要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2142 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21411 降低cGMP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21414 矫正胎位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41 五会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证 43 刺灸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会 1 拼音

wǔ huì

2 概述

五会: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1]

3 经穴别名·五会

五会为经穴别名[1]。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穴位 人迎 汉语拼音 Renying 罗马拼音 Jenying 美国英译名 Weled by Man 各

号 中国 ST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E9 富耶氏 德国 M9 英国 S9 美国 St9

人迎为经穴名(Renyíng ST9)[2]。别名天五会、五会[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

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311 五会的别名

天五会(《针灸甲乙经》),五会(《铜人针灸经》)。

31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

313 特异性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314 穴名解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

315 所属部位

颈[4]

316 人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人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5][6]。

人迎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3]。

人迎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

人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人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人迎穴的位置(肌肉)

317 取法

仰卧去枕,侧头取之[2]。

正坐仰靠位,当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后取穴[7]。

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318 穴位解剖

人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动脉三角。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神经以外,还有颈前浅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针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喉结水平,穿皮肤、皮下组织深进颈动脉三角。该三角内,有颈深筋膜形成的颈动脉鞘,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襻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或鞘内。

3181 层次解剖

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一颈固有筋膜深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一咽缩肌[2]。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6]。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和颈前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舌下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鞘内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干),鞘后有颈交感干经过[6]。

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3]。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人迎有利咽散结,理气降逆的作用。

人迎有疏调气血、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等作用[2]。

人迎、寸口、趺阳3大动脉,在中医脉诊中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人得天地之气而成,水谷之气而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迎位高可以迎受天气,经穴属胃可以迎受地气。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既可迎受其气,使“气凝为人”。[8]

3110 主治病症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6]。

人迎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2]。

人迎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以及高血压等[3]。

人迎穴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胸闷气喘[7]。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6][7],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散[7]。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2]。

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颈动脉[3]。

注意:人迎穴不宜深刺或强 ,或留针时间过长,以免发生反射性休克[2]。

31112 灸法

禁灸[2]。

不宜灸[6]。

3112 配伍

临床常以人迎配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2]。

人迎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7]。

人迎配天突、膻中,治喘逆[7]。

人迎配内关、太渊,治心悸[7]。

人迎配天突、合谷、中封、内庭,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人迎配太冲、曲池,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

31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针灸甲乙经》:阳逆霍乱,刺人迎。胸满呼吸喝,穷诎窘不得息,刺入人迎,入四分,不幸杀人。

《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

《针灸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3114 研究进展

降压作用:

针刺人迎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血压或实验性高血压(如夹闭麻醉家兔一侧颈动脉,使血压反向性增高)都有明显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明显[7]。

指压或针刺人迎穴,均能使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减慢,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2]。

治疗急慢性咽喉炎:

于人迎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0%以上[7]。

治疗中风恢复期吞咽困难:

选取双侧人迎,配合双侧颊车、廉泉,人迎直刺1寸,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0 d,总有效率达9047%[7]。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五会指百会穴[1]。是将“三阳五会”误分二名[9]。出《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0][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0]。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0]。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21 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23 穴名解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8]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8]

324 特异性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0]。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13]。

325 所属部位

头顶[14]

326 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5]。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12]。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0]。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27 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0]。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0]。正坐取之[10]。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1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6]。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6]。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12]。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0]。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13]。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13]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13]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8]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8]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12]。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6]。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15]。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0]。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2][10]。

平刺05~08寸[15][16],局部酸胀[15],可扩散至头顶部[15][15]。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0]。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15]。

32112 灸法

可灸[10][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2]。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0]。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0]。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0]。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15]。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15]。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15]。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15]。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15]。

3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15]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0]。

32142 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15]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15]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15]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15]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15]。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0]。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321411 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8]。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8]

321414 矫正胎位

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8]。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五会为经外奇穴名[1]。出《江苏中医》。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主治高血压[1]。

41 五会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五会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

4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五会主治高血压[1]。

43 刺灸法

目录 1 拼音 2 《儒门事条》卷十五 21 朱砂滚涎丸的别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朱砂滚涎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朱砂滚涎丸 1 拼音

zhū shā gǔn xián wán

2 《儒门事条》卷十五 21 朱砂滚涎丸的别名

朱砂滚痰丸

22 组成

朱砂(水飞)、白矾(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

23 主治

五痫。

24 朱砂滚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研蒜膏为丸,如绿豆大。

26 附注

朱砂滚痰丸(《松崖医径》卷上)。本方原名朱砂滚涎散,与剂型不符,据《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改。

古籍中的朱砂滚涎丸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论治(共五条)

膈饮、六安煎、二陈汤、橘皮半夏汤,或抱龙丸、朱砂滚涎丸之类主之。兼痰兼火者,宜清膈饮、朱砂安神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或壮人病实者,须多至百丸,多服无妨。(子和)朱砂滚涎丸治五痫。朱砂白矾(生)硝石赤石脂(等分)上为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癫狂论列方

寒一四二)七福饮(新补七)玉泉散(新寒十五)朱砂滚涎丸(攻七八)二阴煎(新补十)凉膈散(攻十九)橘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风痫门]药方

上为末,滴水丸。每服三、五丸至七丸,姜汤下。朱砂滚涎丸治五痫。朱砂明矾赤石脂硝石(各等分)上为细末

《医学正传》:[卷之五]癫狂痫证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癫狂龙虎丸 1 拼音

diān kuáng lóng hǔ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Diankuang Lomghu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46893

23 处方

牛黄 180g 巴豆霜 180g 白矾 180g 朱砂 60g

24 制法

以上四味,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最细粉,备用;牛黄、白矾分别研成细粉 与巴豆霜及粳米粉(蒸熟) 40g配研,过筛,混匀。另取粳米粉 20g,加水适量,制成 稀糊泛丸,用朱砂包衣,低温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朱红色的糊丸:气微,味辛、苦。

26 鉴别

(1)取本品1 5g,捣碎,加醋酸乙酯10ml浸渍 1小时,并不断研磨, 滤过,滤液加活性炭适量脱色,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60%醋酸溶液 1~ 2 ml,搅拌使溶解,加新制的糠醛溶液(1→100) 1ml与硫酸溶液(50→115) 3ml,在70~ 80℃水浴中加热片刻,即显淡红紫色。

(2)取本品1 5g,用水淘洗,可得少量朱红色沉淀,取出,用盐酸湿润,在光洁 铜片上轻轻摩擦,铜片表面即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攻泻祛痰,开窍醒神,镇惊安神。用于痰迷心窍,神识皆乱,叫 骂不寐,毁物殴人,或精神抑郁,哭笑无常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丸,重症一次10丸,或遵医嘱。

210 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忌食猪肉。

211 规格

每 100丸重 3g

212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癫狂龙虎丸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论证(共二条)

察阴阳,分而治之。一、癫,即痫也,观《内经》所言癫证甚详,而痫则无辨。即此可知。后世有癫痫、风痫、风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十、癫狂候

吐涎沫,口,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狂者,或言语倒错,或自高贤,或骂詈,不避亲疏,亦有

《杂病广要》:[脏腑类]癫狂

过大人小儿之别,而痫字倘用之大人,则亦即癫已。盖癫狂二病,其状虽异,而其因相近,治方亦相出入。故今析

《玉机微义》:[卷四十一风痫门]叙痫病之始

言癫而不言痫古方以癫痫或并言或言风癫或言风痫或言癫狂所指不一盖痫病归于五脏癫病属之于心故今以风痫另立

《类证治裁》:[卷之四痫症论治]附方

颞颥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颞颥 5 经外奇穴名·颞颥 51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